五均赊贷:“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是市场的巧手,却致最终覆灭

新政开始的这个阶段正是王莽废汉立新之际,在这一阶段,王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而就经济管理方面。王莽依据新政初期的情况设定了所谓的“五均六管”制度,其中的五均赊贷制度在一定意义上防范了商户的囤积货物,打击了部分的商贾,稳定了物价。

这样一种经济管理政策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有效的保护着中小手工业者的个人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两个阶级的资金财产两极化。但是从另一方面,政策多为一把双刃剑,有着有力的一面,那另一面则是其局限性和新政时期的用人不准,给当时的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最后导致王莽改革的失败。

本文所要侧重的方面则是“五均赊贷”政策的相关内容以及其为何会在这场改革中失败的原因,其中包括前人的见解,还有本人的一些个人想法,与大家一起学习。

五均赊贷:“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是市场的巧手,却致最终覆灭

王莽改制

一、“送行逆来,振乏救穷”

对于王莽,大家最多的了解是篡权之人,但是我们需要就当时的时代出发,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王莽在经济方面所做出系列改革。王莽所做之改革是从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中炮制而来的,或称之为翻版“托古改制”。

在建国二年,“五均赊贷”是应时而生,是从当时物价不稳定的大环境下衍生出来的。在公元十年时,王莽采用了国师公的建议:从当时的环境(物价哄抬,官府之员面临着“收不售,与欲得”),以应对以上的问题,制定了“五均”及“赊贷”的命令。

五均赊贷:“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是市场的巧手,却致最终覆灭

王莽之托古改制

所说的“五均”“赊贷”是政府对社会的物价进行管制处理的一项政策,而对负责这一事项的官员称为五均官。既然说到了这里,那对于五均赊贷的相关措施就在这里来谈谈吧:

在一年中要稳定每个月的物价,为物品定一个平均的价格。按照每个月三种不同的价格标准,当市面上的商品价格超过了市场中的平均价格,政府就要按照平价将政府囤积的商品销出;而若当市场中的价格低于市场的平均之价,就任凭其进行自由的买卖。为何政府要制定如此的制度呢?主要是针对当时物价的不稳定,这样的做法下才可以平稳当时的物价。

而是在农户收获后,简单的买卖方式也不适用当时的环境,但是当生产无法与销售产生一定的联系时,就必然需要政府对这些滞销的必要农产品进行政府收购,这样也不会让生产商品遭受损失;另一方面,也不会让买者因价钱昂贵也无法消费。

五均赊贷:“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是市场的巧手,却致最终覆灭

新政之五均赊贷

除了这种方式,为了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商户的日常生产,政府也是提供了经济赊贷活动。所谓赊是政府将钱财借予钱财于人民以作为日常的生活消费,借钱的这一过程是不需要支付利息,只需在期限内将所借之钱还予政府;而贷则是给予商品生产者的生产贷款,而利息也只是一年十分之一,这就与政府对商业的经济活动的管理挂上了钩。

新政时期的五均赊贷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王莽对封建国家所控制的经济生产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无疑表现出了王莽的经济管理思想。

由以上的内容可以知道,在新政中的五均赊贷政策是与当时的经济要求所匹配,而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一政策的社会影响。通过实施这一政策,对工商者的扶持政策,对社会中各种商品的生产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正面作用。这样对社会经济的分层发展有着独特的制约作用。五均赊贷还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到了对经济规律的正常反映。

五均赊贷:“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是市场的巧手,却致最终覆灭

政府参与市场调节

五均赊贷这一政策本身就与现在的经济学与政治学的相关原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就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衔接起来。

二、“阳春之曲,和者必寡”

五均赊贷是政府对商户实行经济活动的管理措施 但是它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防范一些大商贾的剥削行为。尽管这一政策的初衷是这样的,但当它实行后的结果却表明它的实质是刮搜财富的一种方式。

这些措施的实施者大部分仍是那些大商贾,这些大商户本就是哄抬物价、贱买贵卖之人,这些人手握权力,披上了改革的外套,那更是肆意妄为地实施“贪赃枉法”的勾当。最后受苦的也只是广大的黎民百姓,“官民俱竭”,改革也只能面临失败的结果。

五均赊贷:“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是市场的巧手,却致最终覆灭

新朝的豪强地主

王莽的的政策在政治理论方面是有着可行性的,在实践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它的整体上来说,这一政策最后面临的还是失败。就五均赊贷政策为何会失败,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入手,不能背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更不能不考虑当时的阶级利益和社会局限性。只有将这些因素考虑完备,才能对其失败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第一是从王莽所在的这一阶级出发,王莽所代表的是王氏集团,所实行的政策也是与王氏集团的利益相关,而这样就会使所实行的政策处于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正是这样的处理方式,五均赊贷政策的结果最终还是不尽人意。

五均赊贷:“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是市场的巧手,却致最终覆灭

王莽

<code>马克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决不会用玫红色去描绘资本家的原本面貌。而这里所涉及的人,是经济上的人格化,这是一定的阶级关系承担者。”这句话无疑表现出了在阶级中,某个人所代表的则会是这一阶级的直接利益。/<code>

王莽的政策实施代表的是以王氏为主要领导的豪强地主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所说的就是那些商贾大户。这样的结果或许并非是王莽所想要的,但是当时所占统治阶级的主要经济基础是来自商贾地主,若离开了这些人,新朝面临的也会是经济支出无法支撑,最后还是灭亡。但是这样的阶级代表也必然具有压榨百姓、鱼肉人民的原本本性。

这样无法分割的联系,就让他们在经济和政治上有着相同的话语,只顾于谋取双方的政治经济利益,而置百姓于不顾。这是王莽在五均赊贷上改革失败的一个原因,也主要是对经济利益的过于把控。

五均赊贷:“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是市场的巧手,却致最终覆灭

市场相关状况

第二则是王莽在五均赊贷上的任官失误,在五均赊贷政策上所任命的官员大都为工商之户,而这些商贾大户大都都是贪赃枉法之人,说到底就是无所不用其极之人。他们在如何处理经济事务上对王莽大肆阿谀奉承,王莽对这些阿谀之人更是重用。

有这样奉承之人,则必有忠言之人,但是对于这些忠贞之人却是实行打击和排挤。这样上下之间的狼狈为奸,对百姓只剩下压迫。社会的经济状况非但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令人满意,反而经济越来越不尽如人意,人民的不满程度也是日益提高,以至于出现后面的人民起义。在不得人心的情形下,这样的政策最后也终将走向失败。

五均赊贷:“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是市场的巧手,却致最终覆灭

新朝的地理位置

三、“墙高基下,虽得必失”

虽然五均赊贷政策最终是失败,但是其现实意义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在实行改革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状况,正是因为如此,“五均赊贷”政策的社会意义在这里就不得不谈到。另外 谈到王莽也要从全面的角度出发,王莽早已对汉末的经济弊端有所察觉。

在《汉书·食货记》中记载了这样的一句话:“知民苦之,复下诏曰,五均赊贷,百姓所取平……”,就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出发,五均赊贷对打击商贾大户有着不小的作用。王莽所提出的五均赊贷政策也是看到了民间百姓的贫苦以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故得知王莽的五均赊贷政策是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首先,五均赊贷政策对帮扶一部分小商户,丰富百姓的平时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所说到小商户也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商户所生产的商品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这些商品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第二,有一些商品的使用期限很长,需要商家对其产品进行定期的维修。另外这些商品是百姓在生活中的必需品,这样的商品价格也不宜过高,因为过高只会让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

五均赊贷:“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是市场的巧手,却致最终覆灭

班固之《汉书》

其次,五均赊贷政策有利地对商品囤积的行为进行了打击,对稳定物价有着有效的作用。这一政策对市场商品价格的涨落起到了相对的掌控作用,政府于市场是一双“无形之手”,这对控制市场的价格稳定化有着特殊的意义。

打击那些囤积商品的商户的方式,就让这些贪图便宜的大商家无利可图,也就没有力量与政府对抗,进而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而这些大量囤积商品的商户则与那些商家大户有着缕缕联系,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囤积商品的也大多为那些商家大户,正是因为如此,五均赊贷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商家大户。

另外,也有利地保护了一些小商户,使得他们在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生存下来,而不会因为过高的社会物价动荡而导致自己的覆灭。就这样,社会的市场经济调节有了一定的稳定。

五均赊贷:“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是市场的巧手,却致最终覆灭

政府参与市场调控

再者,就是对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起到了调节作用,有效地规避了社会范围内的经济分化。五均赊贷中的赊贷是政府中办理相关贷款这一类型的业务,以为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提供贷款,而这样的目的也是为了通过经济援助来扶持小商户,避免了因受到打击而破产的结果。这样的处理对于当时经济市场和商业市场有着稳定作用。

最后,五均赊贷政策在为百姓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政府的财政收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政府的财政实力越来越强,那么就更加有力量、有能力去对市场的物价进行合理的管制;为小商户提供所需资金,也有力的打击了推行高利贷业务的行为,从而进一步稳定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

虽然有以上所说到的意义,但是在王莽推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还是犯了一般人常犯的错误,过于求快,也忽略了百姓这一大群体。

五均赊贷:“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是市场的巧手,却致最终覆灭

绿林赤眉起义

班固在《汉书》中用8个字对王莽进行了概括:“百王之极,究其奸昏”。(这里对王莽的概括是基于班固的个人倾向,受到史学家的评价影响,后人对王莽也多持否定态度,究其所然必要从王莽的时代环境出发,而非个人主观,但是也可以看出王莽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之大。)

结语

王莽的改革是那个时代必然的产物,而五均赊贷政策更是一种经济的一大尝试,但是令王莽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并未能直接接受如此先进的改革,失败的结局也是可以预见。

五均赊贷:“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是市场的巧手,却致最终覆灭

历史发展之潮流

王莽的整个改革联系在一起(是将五均赊贷政策纳入其中的),最后的结果则是豪强地主无法自保,贫苦百姓无法生存,只能是涉于山泽,沦为盗贼,这样一次划时代的尝试终以惨淡的景象而收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