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出土了一件神器!其铭文致两派专家争论不休,孰对孰错?

197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2500年前的藩王墓葬时,出土了一件重要的陪葬品——行气铭。经鉴定,考古学家认为它属于手杖把头上的装饰,因而将其命名为“行气铭玉杖首”,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战国 青玉“行气铭”侧面1

玉杖首高5.2厘米,底径3.4厘米,呈12面棱筒状,每面刻有3字,共36个字。经破解,专家们确定了玉器上的文字内容,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本以为破解了铭文字迹后,就能破解玉杖首的谜团,谁知一个更大的争论出现了。


战国 青玉“行气铭”侧面2

部分专家认为,此段铭文可大致分为两节:

第一节为十句,即吸气与呼气的吐纳过程。“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指的是人体在吸气过程中,清气从上而入一直运行到下腹;“定则固”,为吸气与呼气的中转;“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说的是人体在呼气的过程中,浊气自下腹逐渐升至头顶。后四句说的是呼吸过程中的要点,指的是气必须要到达指定部位,如“吸气必须至下腹,呼气必须至头顶”。

第二节为四句,后两句“顺则生,逆则死”,说的是行气必须要依次而行,不可相互颠倒,否则必然有性命之忧。

故此,专家们确定,该段文字的内容正是锻炼气功的秘密口诀。


铭文中的“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八句话,说的是虫卵深埋地下,至春风和煦万物复苏,虫卵渐渐孵化成幼虫,继而变成蛹再破蛹而出的八个过程,该过程正好对应《说文解字》中的“虫八日而化”。

“退则天”,指的是破蛹而出后的成虫振翅冲天,完成整个孵化过程。“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分别指的是虫子在热与冷气候中的活动情况。“顺则生,逆则死”,则是作者最后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寓意万物生灵皆要遵从大自然的安排。

故此,他们认为该玉杖首铭文是人们对春天复苏的崇拜与赞美,该器物也属于春日祭祀大典时的祭祀权杖杖首。


关于以上两种说法,两派专家各持己见,至今争论不息。其实在小编看来,争论是一件好事,真理越辩越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玉杖首”的铭文之谜一定会真相大白,古人的哲学智慧,一定能重新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