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 论语今讲 缪向东著

前言


凤鸣 论语今讲   缪向东著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主要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被称为“人中之凤”孔子的门人记录其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是一部跨越了时空的人类思想文献,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正统儒家文化思想。如今,儒家思想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西方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这样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所以,法国在制定其宪法时也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参证。


凤鸣 论语今讲   缪向东著


“论语”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枋记》中,汉代以后,对《论语》的称谓有所不同,有称之为《论》或《语》,有之为《记》,有称之为《传》或《论语说》等,至汉末,《论语》一书的名称才正式确定下来。

古时帝王之言方可称经典,如《尧典》,当时孔子为诸子之一,故称《论》。也如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对于佛(觉者,或智慧福德两足尊)所说称之为“经”,佛弟子所说则称“论”。又因《论语》中有孔子弟子之言语,并有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孔子的话,即便是孔子的话,也属当时弟子们各有所记,因而称“论”。所以,定书名为《论语》。

《论语》有《鲁论》《齐论》(别有《问王》、《知道》二篇)。《古论》传说出于孔壁。据传,宋赵普任中书令,日则治理国事,夜则读《鲁论》。三字经中有“赵中令,读鲁论”。《鲁论》的篇次与现今流通本相同。

凤鸣 论语今讲   缪向东著


《论语》之“论”又通伦。一是有序,《论语》通篇井然有序,首尾呼应,各段落间互有照应,编排得非常好,从文学上看是一部好文章。二是人伦关系,正是仁的释义。正因为此,它对于我们今天倡导和谐社会,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人人关系,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正统中国儒家思想是内在超越,内圣外王,人人可为尧舜。顺应自然,人人做一个服务于人之人。“儒”字是“人”旁加一个“需”,也就是人人需要的意思。所以,它讲的是做人做事的学问。西方思想是外在超越,在上帝之下。近现代超人的反叛则是征服自然,由超人去拯救人。


历史上儒学有几大变,西汉时有人把孔子神化,把孔子看成是一个神而先知的圣人,他的形象也极大地被曲解。到了魏晋时圆通入儒,用老子、庄子的思想学说改造儒学,又是对儒学的莫大歪曲。尤其是宋代理学,更是对原始儒学严重歪曲,理学宣扬的“存天理、去人欲”,以礼教束缚人们的思想,摧残人性。宋朝以前,朝廷之上,百官可以坐着与皇帝对话,宋朝以后就只能站着了。与孔子原本的思想悖离。孔子主张君不义,臣可以争于君;父不义,子可以争于父。教学上是有教无类,侮人不倦。其思想主要体现在明君贤臣,以直对人,勤政爱民,积极用世,闪烁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世间大同的光辉。所以,中国古代贤人志士,以及有成就的科学家多信奉儒家思想。

《论语》共计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一般是以文章前面的两个字或几个字作为篇名。《论语》是儒家文化的本源性经典,历来注家众多,但一般都是被它的语录体裁、文字形式所障,只是断章摘句地加以解说。其实,《论语》是一部完整的作品,不但前后语句之间语义互有关联,其文章亦讲上下转承,首尾呼应。

凤鸣 论语今讲   缪向东著


《学而》讲立身之本;《为政》讲以德从政;《八佾》讲礼乐尚仁;《里仁》讲仁的内涵与为仁之道;《公冶长》讲贤古贤,明得失;《雍也》讲为人应仁,为人不任;《述而》讲夫子谦学,侮人之言;《泰伯》讲至德,说人才;《子罕》讲知命达仁,勤而不怠;《乡党》树形象、立身教,示不言之教;《先进》讲孔子赞先进、评学生;《颜渊》讲仁的内涵、界定君子;《子路》讲为政必正名而中行;《宪问》讲仁与君子的关系;《卫灵公》讲君子德能;《季氏》讲仁政与君子;《阳货》讲孔子对人性的剖析;《微子》讲圣贤之士的仕与隐;《子张》讲孔门弟子的言论;《尧曰》总论为政纲要。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