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呈祥 凤鸣 论语今讲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国家在领导治理方法上,仅仅是用利害关系和刑法的手段,那么,民众就会毫无羞耻之心,投机取巧,大家都会认为这样做很自然。如果是以提倡道德礼仪来治理国家,老百姓普遍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健康的人格修养,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风气,人们以不良习气、不正之风为耻,与作奸犯科就会格格不入。


龙凤呈祥    凤鸣    论语今讲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稍上了点年纪的人都还记忆犹新,我国建国初期五十年代,虽然当时由于刚刚建国不久各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但是,人们普遍有很好的社会公德,以讲道德、讲文明、讲礼貌、讲奉献为荣,犯罪率也极低。相反,我们再来看一下“美国模式”,美国的人口不到全球的5%,但监狱人口却占全世界监狱总人口的25%。美国的法律条文是世界上最多最全的国家之一。

当然,孔子在重德治的同时,也注重法制。他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时,果决地杀了扰乱鲁国政事的大夫少正卯。他管理国政只短短三个月时间,市场秩序井然,没有欺诈现象,商人做到“不二价”。四海宾朋来到了鲁国,即使官方不出面,也会受到热情周到的接待。孔子认为,礼制与法制好比是人的两条腿,是缺一不可的,两者同样重要。

下面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在少年时代就有学习传统文化做大学问的志向。到了三十岁左右,已经有了自己做学问、做人的根本立足点,确定了人生的方向。这样再过了十年,经过反复学习与磨炼,我已经不被世间的一些假象和歪理邪说而迷惑了。到了五十岁时,我已经能够较清楚地认识自我,知道了以民为本,以传统王道的传承作为己任,这是上天赋予我的使命。到了六十来岁时,已经可以做到和光同尘,没有了一切急躁、厌烦、任意冒进等不良习气。到了晚年,如今的我是中正平和,一切顺其自然,又切合于大道了。

这里,我想起了另一个人,就是佛教祖师释迎牟尼。他出生于帝王世家,少年时代就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文韬武略文化知识并学而有成,足以继承父王之业并发扬光大。然而他自己总觉得,这还不是自己人生的根本追求。也是到了他三十岁左右,经过多年的努力修行,终于夜观明星而悟道,于是开始了教化群萌普度众生的光辉人生旅程,在度化他人的同时,也不断地完善着自我的人格,到了八十岁时入般涅槃,才得以功德圆满。

所以,人生是一个向着目标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我的生命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与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仁慈而有爱心的人,一方面自己会不停地努力进取,去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还会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人,以他人的成功为乐,因为在他看来,帮助别人是真正地帮助自己。

下面就是孔子不失时机地在旅途中,在马车上教导学生的一段场景。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鲁国大夫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他的儿子在一旁听着父亲临终的教诲。孟僖子对儿子说,你应该去向孔子学习孝道。

于是,父亲死后,孟懿子就来拜访孔子,向他提出怎样才是真正的尽孝,孔子只回答两个字“无违”。

等送走了客人以后,孔子因为有事坐马车出一趟远门,他的学生樊迟为老师驾车,樊迟年纪很轻,驾车的本领在当时也属一流,马车稳稳地行驶在原野的道路上,看着一路的景色,师生俩谈起了话。

孔子问自己的学生,刚才孟懿子来访时问我,怎样才是尽孝,我对他说,不要违背情理、不违法、不违心。你是怎样理解的?樊迟不解,他请教老师说,老师,您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不违背良心,以礼仪孝心对待他们。自己不做违法乱纪的事,不使他们担心,因为作为父母的,最怕的是自己的孩子不学好出乱子。父母死后,要好好地安葬并经常以传统的方式纪念他们,心中怀念着他们,这样才不违背人之常情、天地道义呀。

孔子刚回到自己的住处,孟武伯,也就是孟懿子的儿子就已经等候在那里了,他也是来问孝的。看来,他父亲向孔子学习孝道之后,有所心得,是特意叫他再来的。

孔子给客人让了座以后,对孟武伯微微一笑,然后对他说,你知道吗?当你生病痛苦时,你的父母是多么为你担忧啊!孟武伯听后深深地点了点头,他一下子明白了,孔子所指的疾病,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以及行为。试想,如果一个人犯了法,做了不好的事情,丧失了道德,他父母真是要为他担心难过死了,他还能算是一个孝子吗?

所以,做子女的在社会上做事,先要为自己的父母师长想一想,问问自己这件事我该不该去做,这样推而广之,以达到人心向善,社会安定,国泰民安,这也是孝道的真正内涵。

接下来是孔子的两位学生子游与子夏向他提问,问题也是关于孝道方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