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擁有他有多難?

電子元器件最精密的就是芯片。

而國內諸如小米、vivo、OPPO這樣的手機廠商,都是靠其它供應商給他們提供芯片,自己沒有能力研發。

華為則是從10多年前開始,組建了海思團隊來研發芯片,至今還只是做到在低端機上使用。

芯片其實是半導體原件的統稱。

往大了說其實就是集成電路板“本板”。一開始進行電流計算的,是一巨型的計算機。

「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擁有他有多難?

有人用18000只電子管,6000個開關,7000只電阻,10000只電容,50萬條線組成了一個超級複雜的電路,誕生了人類第一臺計算機。

重達30噸,運算能力5000次/秒,還不及現在手持計算器的十分之一。

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芯片,就是把這龐然大物,經過70多年的技術演進,越做越小。

承載的板子小了,是因為材料純度極大的提升。

電路上的金屬線小了,是因為用了光刻的技術。

……

芯片,就是這樣簡單純粹,一堆進行0/1計算的電路板,做得越來越小,就是芯片。

唯一衡量芯片好壞的標準也是如此簡單,計算能力。為啥Intel、高通的芯片就那麼好,海思和聯發科的芯片就沒那麼好。

答案很簡單,計算能力沒那麼強。

「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擁有他有多難?

芯片核心技術到底是個啥

技術研發有三條鐵則:

1、研發就是燒錢燒時間,這是根本;

2、有需求或者認為有需求才會投入研發,這是動機;

3,研發第一步必然是探究已有的同類技術,俗稱山寨。

把技術拆一拆,大概就這麼幾樣東西:設計、材料、生產設備,而設備本身也是設計和材料,所以歸根結底,技術可以籠統地說成材料加設計。

芯片設計是整個行業的最上游。

而芯片設計,即IC設計,作為集成電路產業鏈五大環節中的第一環,毫無疑問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如果連芯片的設計都無法完成,那麼後續的其他環節自然也無法順利的開展。

「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擁有他有多難?

全球市場美國獨大

芯片設計是將系統、邏輯和性能的設想轉化為物理實現的過程,也是整個產業鏈中技術含量和利潤率都相對比較高的環節。

目前市面上的芯片設計公司可以分為兩類,即有自己生產工廠的,和沒有自己生產工廠的。

在傳統的芯片設計環節中,

美國的企業佔據了全球一半以上市場,

中國臺灣的芯片設計可以排在第二,

而中國大陸在經過了數年的集中發展之後,目前可以排在第三

儘管排在第三,但是也僅佔10%左右的市場,而且主要集中在技術相對比較簡單的細分芯片中,和美國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

目前全球前十的IC設計企業中,只有華為海思是中國大陸的企業。

像高通、博通、英偉達和英特爾等企業的核心產品,即電腦、手機的CPU和存儲器等芯片,主要屬於通用芯片分類,而這一類芯片的技術含量最高,也是目前我們國產化最難,進度最慢的細分市場。

國產芯片更多的集中在專用芯片領域,包括了消費電子、人工智能的芯片。

「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擁有他有多難?

沒錢=沒有入場的資格

中國芯片公司的研發費用實在是太低了,這個行業就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的行業,研發支出就好比入場券。

從每年研發費用看(預估):

  • 英特爾公司 超過 800億元人民幣,
  • 臺積電 超過 140億元人民幣,
  • 高通公司 超過320億元人民幣,
  • 博通公司 超過190億元人民幣,
  • 美光科技 超過124億元人民幣,
  • 聯發科 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 英偉達公司 超過 90億元人民幣,
「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擁有他有多難?

國內芯片營業收入最高的10家公司研發費用(預估):

  • 華為海思 研發費用是56億左右。
  • 比特大陸 預計全年研發費用是12億
    左右。
  • 紫光展銳 研發費用是15億左右。
  • 中興微電子 研發費用是9億左右。
  • 韋爾股份 研發費用8.4億
  • 紫光國微 研發費用5.0億
  • 匯頂科技 研發費用5.9億
  • 士蘭微 研發費用2.7億
  • 兆易創新 研發費用1.6億
「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擁有他有多難?

集成電路大基金

大基金累計已投出1188億元,二期“保底1500億元”。

這裡先講一下集成電路大基金投資的方式:大基金主要是通過參股、定增的方式撒錢的,大基金給上市公司投一筆錢,佔有一定比例股權,然後企業拿著這筆錢開展新業務和新的研發項目。

大基金主要投了中芯國際、三安光電、匯頂科技、兆易創新、長電科技、北斗星通、北方華創股份、長川科技、國科微電子、通富微電等企業。

「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擁有他有多難?

芯片製造與中國技術

為了把30噸的運算電路縮小,工程師們把能扔東西全扔了,直接在硅片上製作PN結和電路。下面從硅片出發,說說芯片的逆襲之路。

第一:硅

硅的主要評判指標是純度,你想想,如果硅原子之間有一堆雜質,那電子就別想在滿軌道和空軌道之間跑順暢。

無論啥東西,純度越高製造難度越大。

用於太陽能發電的高純硅要求99.9999%,這玩意兒全世界超過一半是中國產的,早被玩成了白菜價。芯片用的電子級高純硅要求99.999999999%(別數了,11個9),幾乎全賴進口。

直到2018年江蘇的鑫華公司才實現量產,只是目前產量少的可憐,還不及進口的一個零頭。

難得的是,鑫華的高純硅出口到了半導體強國韓國,品質應該不錯。

不過,30%的製造設備還得進口……

電子級高純硅的傳統霸主依然是德國Wacker和美國Hemlock(美日合資),中國任重而道遠。

「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擁有他有多難?

第二:晶圓

把這圓柱切片後得到的硅片也是圓的,因此就叫“晶圓”。

切好之後,就要在晶圓上把成千上萬的電路裝起來的,幹這活的就叫“晶圓廠”。

晶圓加工的過程相當繁瑣;

首先在晶圓上塗一層感光材料,這材料見光就融化,那光從哪裡來?

光刻機,可以用非常精細的光線,在感光材料上刻出圖案,讓底下的晶圓裸露出來。

然後,用等離子體這類東西衝刷,裸露的晶圓就會被刻出很多溝槽,這套設備就叫刻蝕機。

再用離子注入機在溝槽裡摻入磷元素,加熱退火處理,就得到了一堆N型半導體。

完成之後,清洗乾淨,重新塗上感光材料,用光刻機刻圖,用刻蝕機刻溝槽,用離子注入機撒上硼,就有了P型半導體。

整個過程有點像3D打印,把器件一點點一層層裝進去。

一塊晶圓可以做多個芯片。

芯片放大了看就是成堆成堆的電路。

「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擁有他有多難?

提個問題:為啥不把芯片做的更大一點呢?這樣不就可以安裝更多電路了嗎?性能不就趕上外國了嘛?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答案出奇簡單:錢!

一塊300mm直徑的晶圓,16nm工藝可以做出100塊芯片,10nm工藝可以做出210塊芯片,於是價格就便宜了一半,在市場上就能死死摁住競爭對手,賺了錢又可以做更多研發,差距就這麼拉開了。

中國軍用芯片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因為軍用不計較錢嘛!可以把芯片做的大大的。另外,越大的硅片遇到雜質的概率越大,所以芯片越大良品率越低。總的來說,大芯片的成本遠遠高於小芯片,不過對軍方來說,這都不叫事兒。

「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擁有他有多難?

第三:架構

用70億個晶體管在指甲蓋大小的地方組成電路,想想就頭皮發麻!一個路口紅綠燈設置不合理,就可能導致大片堵車。

所以芯片的設計異常重要,重要到了和材料技術相提並論的地步。

七十年代,英特爾率先想出了一個好辦法:X86架構。

隨後英國ARM公司提出了2個輪子的汽車方案:ARM架構。

進入21世紀,智能手機橫空出世,芯片的能耗和體積一下成了關注點,於是ARM架構一飛中天,幾乎壟斷了手機芯片。

最近有新聞說,中國和ARM要成立中方控股的合資公司,ARM欲藉此重回芯片製造商的角色,中方當然走的還是市場換技術的路子。

有了基本架構,後面的設計依然是漫漫長征路,所以還得要有好工具,簡稱EDA軟件。

Synopsys,Cadence,Mentor,三巨頭幾乎壟斷了全球EDA市場,一水兒的美國公司。

直到最近,熬了三十年的華大九天終於露頭了,這家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的二級公司,連續多年以50%的年增長率狂追,算是站穩了腳跟。

「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擁有他有多難?

第四:設計製造

但凡要處理信息,基本都有芯片,包括通信芯片、服務器芯片、手機芯片、電腦芯片等等。

早期的芯片複雜程度不算誇張,所以設計製造可以在同一家公司完成。

最有名的:美國英特爾、韓國三星、日本東芝、意大利法國的意法半導體;

中國大陸的華潤微電子、士蘭微;

中國臺灣的旺宏電子等。

「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擁有他有多難?

後來隨著芯片越來越複雜,設計與製造就分開了,有些公司只設計,成了純粹的芯片設計公司。

如,美國的高通、博通、AMD,中國臺灣的聯發科,大陸的華為海思、展訊等。

大名鼎鼎的高通就不多說了,世界上一半手機裝的是高通芯片,AMD和英特爾基本把電腦芯片包場了。電腦和手機是芯片市場的兩塊大蛋糕,全是美國公司,世界霸主真不是吹的。

臺灣聯發科走的中低端路線,手機芯片的市場份額排第三,很多國產手機都用,比如小米、OPPO、魅族。

華為海思是最爭氣的,手機處理器芯片麒麟,市場份額隨著華為手機的增長排進了前五。

最近華為又推出了服務器芯片鯤鵬920,5G基站芯片天罡,5G基帶芯片巴龍5000,性能都是世界頂級的,隱隱看到了在芯片設計領域崛起的勢頭。

在大陸的芯片設計公司,臺灣頂住了小半邊天,另大半邊天原本是塌著的,現在華為算是撐住了。

「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擁有他有多難?

還有一類只製造、不設計的晶圓代工廠,這必須得先說臺灣最大的企業:臺積電。正是臺積電的出現,才把芯片的設計和製造分開了。

2017年臺積電包下了全世界晶圓代工業務的56%,規模和技術均列全球第一,市值甚至超過了英特爾,成為全球第一半導體企業。

晶圓代工廠又是臺灣老大哥的天下,除了臺積電這個巨無霸,臺灣還有聯華電子、力晶半導體等等,連美國韓國都得靠邊站。

大陸最大的代工廠是中芯國際,還有上海華力微電子也還不錯,但技術和規模都遠不及臺灣。

不過受制於臺灣詭譎的社會現狀,臺積電開始佈局大陸,落戶南京。這幾年臺資、外企瘋狂在大陸建晶圓代工廠,這架勢和當年合資汽車有的一拼。

如果大陸能整合臺灣的半導體產業,並利用靈活的政策和龐大的市場促進其進一步升級,中國追趕外國的步伐至少輕鬆一半。

「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擁有他有多難?

第五:核心設備

芯片良品率取決於晶圓廠整體水平,但加工精度完全取決於核心設備,就是前面提到的“光刻機”。

光刻機,荷蘭阿斯麥公司(ASML)橫掃天下!不好意思,產量還不高,你們慢慢等著吧!無論是臺積電、三星,還是英特爾,誰先買到阿斯麥的光刻機,誰就能率先具備7nm工藝。沒辦法,就是這麼強大!

日本的尼康和佳能也做光刻機,但技術遠不如阿斯麥,這幾年被阿斯麥打得找不到北,只能在低端市場搶份額。

阿斯麥是全球唯一的高端光刻機生產商,每臺售價至少1億美金,

2017年只生產了12臺,

2018年24臺,

這些都已經被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搶完了,


2019年預測有40臺,其中一臺是給咱們的中芯國際,不過最近聽說莫名其妙被燒了,得延期交貨。


「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擁有他有多難?

相比於光刻機,中國的刻蝕機要好很多,16nm刻蝕機已經量產運行,7-10nm刻蝕機也在路上了。

不過離子注入機又寒磣了,2017年8月終於有了第一臺國產商用機,水平先不提了,離子注入機70%的市場份額是美國應用材料公司的。

塗感光材料得用“塗膠顯影機”,日本東京電子公司拿走了90%的市場份額。

即便是光刻膠這些輔助材料,也幾乎被日本信越、美國陶氏等壟斷。

「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擁有他有多難?

第六:封測

封測又又又是中國臺灣的天下,排名世界第一的日月光,後面還跟著一堆實力不俗的小弟:矽品、力成、南茂、欣邦、京元電子。

大陸的三大封測巨頭,長電科技、華天科技、通富微電,混的都還不錯,畢竟只是芯片產業的末端,技術含量不高。

「芯片」茫茫大漠中的一粒砂,擁有他有多難?

中國芯

國務院印發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綱要》明確提出,2030年集成電路產業鏈主要環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批企業進入國際第一梯隊,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從研發的過程來看,需求不缺,資金不缺,只要燒足了時間,沒理由燒不出芯片。

當前,中國芯片的總體水平差不多處在剛剛實現零突破的階段,雖然市場份額不多,但每個領域都參了一腳,而且勢頭不錯,前景還是可期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