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不爱分享或太大方,有远见的家长都教孩子懂得“物权”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位爱分享的人,或者说,一个在人们眼里不自私的孩子。

家长自己爱分享吗?不分享是本分,愿意分享是情分。

己所欲,施于人。

像我父母那一辈,家里有好吃的,会想着给亲戚邻里分一点去。相应的,亲戚邻里有好吃的也会记挂着给我家一点,所谓礼尚往来,互相走动,这样关系就好了。

有的同事会带吃的到办公室,很客气地给大家分一分。还有的会把吃的往公共的桌子上一放,谁想吃就自取。其他吃了别人东西的人,下次也会想着带点什么过来。

但是,如果让我们把自己心爱的包包、衣物或者电子设备等拿出来分享,又会有几个人愿意呢?

也就是说,成年人之间的分享,首先是你自己愿意,而且是双向的,是需要氛围的。

放到孩子身上也是一样,得孩子自愿才行呀。

面对孩子不爱分享或太大方,有远见的家长都教孩子懂得“物权”

一、有一种分享叫做“家长一厢情愿的想法”

不分享就是自私吗?有一种分享叫做“家长一厢情愿的想法”。

自私的人确实有不爱分享的表现,但反过来说时,不爱分享是不等同于自私的。

家长会为孩子不分享而担忧,是因为家长自己觉得或者怕别人觉得自己的孩子自私。

所以,我们总能看到家长在劝说自己孩子分享:“不要这么小气,给小妹妹玩会。”“弟弟在看你呢,给他玩下又没关系。”甚至会有家长在遇到熟人家的小孩,为了表示客气,硬从自家孩子手中把玩具给拽出来,惹得孩子大哭或愤怒,回头又责怪他不懂事。

这种强迫肯定是不合适的,不仅影响孩子情绪,而且会模糊孩子的物权意识,把“我的”和“别人的”混淆在一起,让孩子认为他也可以从其他孩子手中抢夺玩具,因为“玩具就是要拿来分享的”!

面对孩子不爱分享或太大方,有远见的家长都教孩子懂得“物权”

那么,难道就不用培养孩子的分享精神了吗?分享是美德,强迫不如引导。

二、分享本质上应该是双向的

孩子的分享观念是有发展阶段的:

跟2岁以前的孩子谈分享,他们听不懂;跟2到7岁的孩子谈分享,他们打心眼里不愿意,因为这个时期正是“自我中心化”的阶段,“世界就是绕着我来转的“,“天下都是本王的”;到了7岁以上,他们终于知道自己不是世界中心了,逐渐能够理解别人也有他们的想法,懂得同理和换位思考了。

年纪未到,虽然对分享在理解上火候不足,但是行为上,引导得好,照样可以表现为愿意分享。所以,在平时,我们也会看到,有些孩子明明年纪还小,就是愿意分享。

面对孩子不爱分享或太大方,有远见的家长都教孩子懂得“物权”

放一个实例给大家参考,抛砖引玉:

妈妈切西瓜,她先是切了一块,一边递给孩子一边说:“来,好孩子,给爷爷送去”。孩子送去了。又切了两块,让孩子给奶奶和爸爸送去了。第四次,妈妈切了一块最大的,递给了孩子。孩子啃了一口,忽然像想起了什么,把手里的西瓜往妈妈嘴里送!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家长都明白了:

要让孩子乐意分享,前提是孩子知道自己不会因为分享而“吃亏”。

也就是:

孩子愿意分享,是因为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不会因为分享而面对自己不喜欢的结果。

再来一个做法,供大家借鉴:

随身带着两件小玩具,当孩子想玩别人的东西,而其他小孩不愿意时,妈妈就拿出这两件玩具,让孩子自主选出一件,跟对方交换。结果往往是两个小朋友都很开心!

也就是最开头说的:

分享本质上应该是双向的;而且它是一种交换,交换的是快乐。

三、太大方,可能毒害孩子一生!

但是如果孩子学会了分享,却把分享变成一种无界限的大方,也很可能为未来埋下隐患:

1、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

如果家长纵容孩子长期大手大脚,那么孩子可能会形成铺张浪费的习惯,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对待物质的索取更加无节制。

也有一部分父母,觉得孩子大方没关系,送点礼物孩子有面子,自己也有面子,这无疑是错误的观念。父母错误的观念,可能导致孩子以后的金钱观、物质观都是不成熟的,也会影响以后对物质和财务的管理能力。

2、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不懂拒绝

长期养成对别人大方的习惯,就会对自己越来越小气,从而养成“讨好型”人格。

总是讨好别人的孩子,是不会快乐的,因为没有人在乎他内心的需要,他的自我认同感,来自被讨好一方的回应。他们害怕失去别人的“好”,于是更加变本加厉地去替他人考虑奉献,这种付出,他人未必感激,于是他们会越来越焦虑、没有安全感,陷入恶性循环。

“讨好型”人格也是一种情感认知障碍,健康的关系都是对等的,而“讨好”就意味着对自我的压制。

如果孩子养成了“讨好型”的人格,那么他很可能在亲情、友情、爱情的体验上都会比他人更坎坷和磨难。

面对孩子不爱分享或太大方,有远见的家长都教孩子懂得“物权”

3、破坏边界感

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孩子对边界的需要,就如在黑暗中驾车过桥——如果桥两边没有栏杆,他们只能试探性地通过;如果两边有栏杆,他们就可以轻松地通过。

如果孩子太大方,他就不明白什么该分享,什么不该分享,什么情况下需要分享,什么情况下不能分享,轻易就偏离正确的轨道,从桥上掉下去。

失去边界感的孩子,很容易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感受,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过度侵入对方,或是容易被他人入侵,从而害人害己。

我有个朋友,他总是被人借钱,明明对方不还钱,但是当他被人软磨硬泡、各种苦求之后,钱还是会被借走,本质上,还是因为他没有在借钱这件事上建立边界和底线,才会次次吃亏。

面对孩子不爱分享或太大方,有远见的家长都教孩子懂得“物权”

四、孩子为什么会过度大方?

孩子太大方,很大程度是受到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

1、家长盲目要求孩子分享

教孩子分享的概念没有错,但是有的家长,并没有站在和孩子共情的基础上,甚至用自己的权威强迫孩子去分享。比如有的家长在孩子不想和同伴分享玩具的时候,就指责他太不懂事、太自私,我还见过一位爸爸惩罚小孩不准吃午饭,就因为孩子不愿意给小堂弟分享自己的游戏机。

家长的打击和对立对孩子来说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我有的东西都应该给别人,否则爸爸/妈妈就会生气”这样的错误观念,从而压制了自我意识,把什么都大方分享给别人。

2、家长有求必应,让孩子不懂珍惜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太宠爱孩子,凡事有求必应,拥有得太多反而不懂得珍惜,随随便便就给了别人。

去年夏天,我把儿子送去乡下爷爷家待了一阵子,爷爷疼爱孙子,每天带着孩子去小超市买东西,衣服、玩具、帽子……儿子想要什么爷爷都会满足。因为东西多,天天都有新花样,儿子对旧的很快失去了兴趣,就一件件儿地往外给。我回老家的时候,就看见他站在一堆孩子中间往外送东西的场景。

给孩子买东西,千万要注意节制,不能让孩子以为自己的东西应有尽有,送出去也不可惜。

面对孩子不爱分享或太大方,有远见的家长都教孩子懂得“物权”

3、孩子想要在朋友间获得主导地位

孩子对别人太大方,也有可能是出于一种想当“孩子王”的心态,渴望获取别人更多的关注和追捧。比如,有些孩子间会觉得谁的玩具最好,谁的东西最值钱,谁就最厉害,那个被推上“孩子王”的孩子,往往也会更愿意送东西,对别人大方。

其实,这种错误的心态和方式很大程度也是受了大人的影响,有些家长会无意间在孩子面前流露出“物质至上”、“财富衡量成功”的观念,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也会不自觉把这些法则运用到自己的社交生活中。

4、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被他人接纳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性格比较内向被动,不懂得如何去表达对人的爱意,于是就通过大方送东西的方式,获取他人的接纳,以此来交朋友。这也是因为孩子太小,缺乏正确的引导,不懂社交的表现。

面对孩子不爱分享或太大方,有远见的家长都教孩子懂得“物权”

五、孩子太大方,父母应该怎么做?

1、帮助孩子建立物品边界感

2-3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并逐渐将这种区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往往不愿意和他人分享物品,这是物权意识萌芽的表现。

首先,我们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别强迫孩子分享,更不要用“自私”去绑架孩子正当的需求,硬生生把孩子变“大方”。

在教孩子学会分享的过程中,也要强调,分享是有条件的。比如,如果自己用不到的东西,不想要的旧玩具,可以送给别人,而一些自己也很喜欢,常用的物品,可以跟好朋友一起用,或者交换用,但不要总是一方的付出。

正确的分享,首先不能触及孩子的自尊,让孩子自己做主,然后让孩子学会分寸,掌握分寸。

面对孩子不爱分享或太大方,有远见的家长都教孩子懂得“物权”

2、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

有人说,童年不被满足的孩子,长大了很没有安全感。

孩子的需要被认可,被看到,但是,满足不代表没有条件。在满足孩子这件事上,我们一定要和孩子立规矩,例如:

买玩具,约定好购买的频率、花钱的界限;

吃零食,可以一周吃1次,不要天天都吃;

无法满足的,要诚恳说明原因,或是寻找其他的替代方案。

总之,要让孩子明白,物质的获取不是随心所欲的,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则,孩子就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

3、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社交观念

家长要引导孩子,如果想交到好朋友,想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欢迎,靠的不是大方送东西,而是要在一起玩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关心他人,照顾别人,还有就是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

家长也可以通过假装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社交观念,家长扮演孩子的玩伴,和孩子一起玩,设置不同的情境,怎么打招呼,怎么解决冲突,怎样正确分享和建立起界限,都可以提前演练。

我们也可以借用绘本阅读和亲子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

面对孩子不爱分享或太大方,有远见的家长都教孩子懂得“物权”

面对孩子不爱分享或太大方,有远见的家长都教孩子懂得“物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