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上云”挖“金矿”!数字化新常态赋能即墨企业“满血”复工

上百台智能化机器人仿佛钢铁战士般整齐排列,中央集成供料系统将物料通过一根根管道输送到每台机器内,随着机械手精准而快速的装配动作,一个个智能电动推杆、智能办公家居产品从机器另一头“吐出”……3月15日,在位于即墨区青岛科技创园的青岛豪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正在忙碌运转。

企业“上云”挖“金矿”!数字化新常态赋能即墨企业“满血”复工

相较于忙碌运转的机器,偌大的车间内,难觅工人的身影。记者绕着车间转了一圈,才看到两三名员工,他们正有条不紊地在几台机器间来回巡视,实时查看机器的运转情况。“一台智能化机器人可以顶我们车间5个员工。”总经理于廷华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机器换人”项目成为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的助推器,依托智能创新,公司数字化车间一直处于满产状态,全力保障订单交付。“我们是一家以智能家居和医疗设备研发的企业,经过自动化改造,这个车间已经从传统的自动化制造逐渐向数字化车间。在正常情况下,单条产线次也只需要5名员工,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在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于廷华说,数字车间将生产过程中的设备、物料、数据流集成整合,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定位、数据追踪、历史追溯,管理人员可在平台系统远程监测、控制生产过程,实现“线上办公不误工”。

企业“上云”挖“金矿”!数字化新常态赋能即墨企业“满血”复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省各企业目前正处于紧张的复工复产当中,企业普遍遇到“用工难”,人员的流动、员工的上岗率等方方面面,为产能恢复带来一关又一关的严峻考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数字化程度的高低对制造业复工复产的赋能十分明显,在企业已经纷纷“上云”的即墨,数字化新常态让企业少去了这些烦恼,“机器换人”、数字车间等“云上”项目成为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的助推器,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含金量”逐渐显现出来——

即发集团依托织染缝一体柔性化生产改造,在短短3天时间内就完成民用口罩及隔离服转产;恒尼智造依托智能制造基础、个性定制和柔性智造模式优势,2天时间便几乎零成本快速实现口罩转产;森麒麟轮胎基于其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及生产制造物联网体系等“智造”成果,在复工第一天产能利用率就达到70%;方冠摩擦材料通过对车间整体生产流、信息流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和高效自动设备的应用,将用工人数由原来300人降低到70人……厚积薄发正当时,数字化新常态带来的生产线人数减少、自动化生产、网络协同和产出效率高等智能化优势,在疫情期间即墨企业复工复产中显现出凸出优势。

风起于青萍之末。自2016年开始,即墨区就全力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改造,向机器要人、向技术要产能,相继编制出台《即墨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意见》等一揽子政策,每年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互联网工业改造,用先进技术装备替换相对落后的工艺设备,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全区已有1200余家企业纳入了区工业互联网拟改造项目库,以后还会增加。我们近期成立了两化融合暨产业赋能工作专班,将全力推进全区两化融合工作深入开展,大力构建公共基础能力和数据资本共享体系,鼓励‘企业上云’,挖掘‘数字金矿’,坚定不移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创新发展之路,全面、高效、高质量为传统产业赋能。”即墨区两化融合暨产业赋能工作专班副主任邵琦说,目前,全区已有225家企业完成互联网工业改造,35家获得国家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认定企业,15家获得省级以上两化融合贯标管理体系试点企业,16家成为青岛市两化融合项目。(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晓帆 通讯员 吕栋 邹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