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隱退時明明只有二十三歲,他為什麼不繼續努力自己建國稱帝?

平凡的帝企鵝


我覺得根本的原因是張無忌是個內在善良、重情重義之人,他厭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陰謀詭計;從能力條件上說,他並不擅長曆來軍事家、政治家必須精通的縱橫捭闔、分分合合的政治遊戲;此外,作者通過塑造張無忌這個虛構人物表現的理想追求並非要稱王稱霸。所以,在小說最後,張無忌只能退位“讓賢”。


一、張無忌的性格總的來說就是天性善良、重情義、為人坦蕩、光明磊落,這樣的性格決定了他對見不得光的陰謀算計和爾虞我詐有一種本能的排斥。而在小說所反映的明教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陰謀算計是少不了的家常便飯。

先賢曾說,“人之初,性本善”,人生下來就是一潔白的紙,他的天性自然善良。

比如,在離開冰火島後,殷素素為了敷衍打發那些尋找謝遜的所謂“俠義之士”,就騙他們說謝遜發狂病而死。小小年齡的無忌張口而出,大喊:媽,義父沒有死,義父沒有死!無意拆穿了媽媽“善意的謊言”,氣得媽媽打了他一耳巴子。

無忌天性善良,又深受其父“武當五俠”張翠山言行濡染薰陶,同時接觸太師父張三丰、武當諸俠不少,接受他們的正統教育。這樣培養成長起來的就是一位恪守傳統價值觀念、心地善良、坦蕩磊落的謙謙君子。

在小說最後一回,這樣性格的張無忌就受到了朱元璋陰謀的算計,將教主之位讓給楊逍,後教主之位很快被朱元璋奪去。


二、張無忌不具備稱王稱霸、成為皇帝的條件。


作者在《倚天屠龍記》的“後記”稱:

“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忍’,包括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慾。張無忌半個條件也沒有。”


這是金庸先生,深諳中國幾千年的政治鬥爭智慧而得出的金石之言,可謂目光如炬、一語中的。確實,對張無忌來說,剋制自己、容人應該都可以做到,但讓他兇狠殘忍,估計就難了;同時,讓他決斷明快,估計也懸乎,這從他對趙敏、周芷若、小昭等人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最後,對權力近乎瘋狂的痴迷,在小說中的朱元璋身上很明顯,但在張無忌身上一點都看不出。


三、作者在張無忌身上寄託的理想並非是讓他成王稱霸、成為皇帝。


也就是說,在金庸的小說“人設”中,也並不是要刻畫一個皇帝的成長史,而是反映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根芥微塵


《倚天屠龍記》大結局,張無忌和趙敏被朱元璋下了蒙汗藥,然後用了一箭三雕之計,既離間了張無忌和常遇春徐達的關係,又找到殺害韓林兒的同盟軍,還讓張無忌覺得人生險惡,頓生退隱山林之心。其實並非如此,這只是他和朱元璋演了一出雙簧而已。

朱元璋根本不可能用“極烈”的蒙汗藥麻倒張無忌。張無忌是胡青牛徒弟,著名藥物病理學毒學專家,趙敏在綠柳山莊下的那麼精巧的毒藥張無忌都能察覺,朱元璋魯班門前弄大斧孔子門前讀論語給他下毒,還是毒品中最為淺顯的蒙汗藥,身邊還有比鬼還精的權術玩家趙敏,居然就雙雙人事不省被蒙了?而且朱元璋的陰險狡詐張無忌親眼所見,就一點提防沒有?所以這是二人演的雙簧,其實張無忌根本沒喝藥,都是裝的。那他為啥要裝,為啥要讓出教主之位,因為他不想幹了。

明教教主其實是個精神領袖,是個被崇拜的圖騰,在明教教義中,教主是明王下凡,彌勒佛轉世,打敗暗黑之神拯救眾生的,實際並不掌握軍政大權。張無忌在總教主要靠天鷹教和楊逍撐場子,原教旨主義派五行旗和教義改良派五散人並非嫡系。朱元璋部屬於五散人之一彭瑩玉發展的白蓮宗支派,這一支派植根民間勢力龐大。還有海上明玉珍部,陳友諒投靠的徐壽輝部,都是軍閥山頭,張無忌根本指揮不動這幫人。根據明史,朱元璋殺死韓林兒第二年稱吳王,並未接替韓林兒名號稱明王,因為政權高層像李善長劉基等都是儒家信徒,朱元璋已經在逐漸去明教化了。正因如此,才要讓明教的精神領袖張無忌消失掉。

那張無忌為啥不想幹,金庸在《後記》中說的明白,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領袖。中國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將結論明確地擺在那裡。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忍”,包括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慾。張無忌半個條件也沒有。張無忌也知道自己拉不了這趟車,所以趕緊撤了。梁山好漢為啥宋江能當老大,就因為宋江身上具備金庸說的這三條。

所以說張無忌和朱元璋演了一出雙簧。張無忌想歸隱,卻不想讓明教大亂,和朱元璋攤了牌,只要朱元璋能善待明教眾兄弟,善待全天下老百姓,他就情願給朱元璋讓路。在得到朱元璋承諾之後,張無忌把教主之位讓給楊逍飄然離去。而楊逍在明教的名聲和威望已經臭大街了,根本對朱元璋造不成任何障礙,朱元璋順理成章當了皇帝,建國大明。這個明據著名歷史學家吳晗考證,就是明教的明。


唐風宋月


歸根到底,張無忌智謀鬥不過朱元璋,也鬥不過趙敏;而他也沒有問鼎天下的野心和霸氣。

張無忌退隱之時的確很年輕,也才二十出頭,可是他的武功卻是僅次於張三丰,畢竟作為武功秘籍收割機的他囊括天下絕學:“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極”以及“聖火令武功”。

這些武功成就了張無忌,於是他得以成為明教教主,成為江湖上頂級高手。

可是,他的能力卻不足以統領明教,更不足以統領江湖。

在明教,他之所以成為眾人推舉的明教教主,一方面是因為他修煉了乾坤大挪移,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關係最過硬。

如他是白眉鷹王的外孫,又是金毛獅王的義子,又是楊逍的恩人,千里迢迢護送楊不悔來到崑崙山。這幾個人都與張無忌有極深的淵源,而且張無忌為了救明教也是奮不顧身,所以他們都推舉張無忌為明教教主。

張無忌的仁慈讓他成為明教的首領,他能夠讓分裂幾十年的明教重新團結,找到當初的節奏。

可是,張無忌卻不能帶領明教走的更遠,因為他對未來非常盲目,他的眼光缺乏前瞻性。

當然,他的手下彌補了他的不足,如楊逍範遙,如說不得冷謙等等,哪個都是智計百出,張無忌就被他們架的高高的,畢竟張無忌有最大的好處:聽話。

張無忌誰也不得罪,讓明教高層都對他很滿意。



張無忌老好人的個性註定只是維護一時,能夠將分裂的明教重新整合,但是當明教做大做強之時,內部還是會產生各種糾紛,最終形成小山頭。

特別是明教從江湖勢力轉化為對抗朝廷的起義大軍之後,明教內部的勢力劃分更為明顯。

朱元璋徐達等人雖然剛開始只是壇主,可是後來他們在起義上的出色表現讓他們成為明教最強的地方勢力。

可是,朱元璋所想的絕不是當一個壇主,隨著他的實力的強勢崛起,明教高層也沒有人真正的有能力統領於他,索性將明教教主讓給他。

因為張無忌也看出朱元璋的野心,可是如何處理他又陷入兩難境地。

如果除去朱元璋,那勢必影響到起義的大業,導致推倒暴元功敗垂成,這是涉及到民族大業,不能草率。

如果不除去朱元璋,那麼明教高層在以後都會受到威脅,因為朱元璋這種人又如何能夠容忍有人在他之上呢!

對於張無忌來說,他的境地就非常微妙了,明教教主雖然是他,可是他卻逐漸掌控不了大局,憑藉個人能力,他完全可以除去朱元璋,但是他從大局出發又不能殺他。

張無忌的抉擇只有一個,既然掌控不了朱元璋,那就必須給他讓路,自己隱退。



的確,張無忌只是一個普通人,只是武功高強的普通人。

如果把他一身武功都去掉,他身邊不可能有趙敏,不可能有周芷若,甚至小昭都不會多看他一眼。

普通人都是如此,沒有野心,缺乏能力。

歸根到底,張無忌太過柔弱,沒有狠勁。

如果他真的想稱霸武林,甚至成為皇帝,他的優勢比誰都明顯,畢竟他是明教教主,他完全可以全方位的管理朱元璋,畢竟在逍遙二仙,兩位法王和五散人五行旗的輔佐下,他有實力掌控大局。可是,張無忌不會給他的部下承諾,更沒有想過去當皇帝。故而他的部下都沒有想過跟著他幹,換來榮華富貴。只有朱元璋敢想,也敢幹,所以朱元璋的部下都被朱元璋籠絡起來,畢竟目標非常明確。

等到朱元璋做大做強,一切都晚了。

張無忌之所以要辭去明教教主,歸根到底就是給朱元璋讓路,因為他已經感覺到自己就是朱元璋的絆腳石了,再不及早抽身,那恐怕就難以抽身了。

如果張無忌身邊不是有趙敏,估計他都死了多少次。在善於用權謀的人面前,張無忌只是一個孩子。

而且,張無忌歸隱以後那就只能遠離中原,只要是朱元璋的領地,張無忌就一定是被追殺,因為朱元璋絕對不會允許自己的領導生活中自己的勢力範圍內,那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威脅。

張無忌只能遠離中原,或者冰火島,或者跟著趙敏去了蒙古大草原。



*忠肝義膽嶽老三聊武俠第319期*


忠肝義膽嶽老三


應該說,在金庸大師裡,最無能,最沒出息,最沒成就感,實力最強大但卻最失敗的就是張無忌的了,張無忌氣度不如楊過,豪邁不如郭靖,瀟灑不如段譽,圓滑不如韋小寶。俠義不如蕭峰。情感上不如令狐沖。綜合評比是最差的一個。在周芷若和趙敏之間搖擺不定。十足渣男一個。在地窖裡摸了趙敏小腳一下,就徹底地放棄一切,連“皇帝”都不當了。

金庸書中多數主角的最後結局是歸隱。大都是連看透了江湖恩怨世俗紅塵而歸隱,對於張無忌而言,歸隱生活才是他唯一的選擇。張無忌為人綿軟,懦弱,優柔寡斷。不適合當教主。就更別提當皇帝了,自古成大事者,無不面善心狠腹有良謀。由於張無忌秉性善良,根本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即便日後起義也未必成功,就算成功大概也是一個韓林兒,給他人做嫁衣。

能力不具備也就算了,像劉邦一樣有識人之名也可以,但這個才能也不具備。金庸曾經這樣點評張無忌:“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領袖。當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強做了,最後也必定失敗。中國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將結論明確地擺在那裡。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忍”,包括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慾。張無忌半個條件也沒有”金庸大師意思就是張無忌缺乏領袖氣質,個人能力再強,沒有政治野心。沒有權力慾望,這樣的人根本不會去建國稱帝,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成就天下能為皇帝,就是具備了以上的素質,即便沒有朱元璋,也會有劉元璋。無論如何也輪不到張無忌,這是必然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說實話張無忌是我最煩的男主角,真的

第一點,能力真不夠。第二點朱元璋不讓。

先說第一點,張無忌是個及其濫情又不懂拒絕的人,如果不是金庸老先生強行立人設,正常人根本不會2B到這種程度,趙敏,周芷若,他表妹殷離,他的侍女小昭。這四個女人可以說對他是情根深種,但是張無忌呢?直到最後的最後才說他最喜歡的是趙敏,跟誰說的呢?跟一個半瘋不瘋的周芷若(最後直接瘋了)。可想而知張無忌這個人的情商到底低到什麼程度。一個人連自己的家務事都處理成這樣,他真的不太配治理國家。如果最後真的是他建國稱帝,最後的結局恐怕也是朱元璋來個奪朝篡位,或者是趙敏成為國家的女帝,畢竟張無忌除了武功稍微好一點之外沒啥特長了。


第二點,朱元璋是誰?人家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你一個毛頭小子狗屁不懂就想直接把勝利的果實都吃了,做夢呢?先不說真正歷史上朱元璋的鐵腕手段,就說在小說裡他受到的擁護和愛戴就不是張無忌能比的。張無忌整部小說到底在幹嗎?泡妞,把妹,打怪升級,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策反了他的敏敏郡主。在看朱元璋,從起義開始,朱元璋就在穩固根基,擴大勢力。而且對起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再有朱元璋的對手最後是陳友諒,那陳友諒在小說裡面隨便幾句話,張無忌聽到了都大加讚賞,說他是個有情有義的漢子。就這個智商,朱元璋要忽悠他,估計都不用開口,一個眼神就夠了。


所以說,從以上角度來說,張無忌不配當皇帝,朱元璋也不會允許的


覓國風起處


張無忌,他是武當五俠張翠山和天鷹教魔女殷素素的愛情結晶,是明教護教法王金毛獅王謝遜鍾愛的義子,是白眉鷹王殷天正的外孫,是武林泰斗張三丰最關懷的徒孫,剛一出生就帶有融合正邪的傳奇色彩。待到張無忌長大後,這種身份和血統,使他成為調和明教和六大門派矛盾的唯一人選。

在明教眾人眼中,張無忌甘受滅絕師太三掌,是救下五行旗的救命恩人;他又在光明頂勇鬥成昆救下所有高層,一人力敵六大門派,拯救明教於水火之中,對眾人有活命之恩,更兼張無忌與兩位法王沾親帶故,與光明左使的閨女青梅竹馬,還練成了護教神功。

所以,明教所有的實力派,如天鷹教、五行旗、五散人、楊逍、韋一笑等,或是認同張無忌的身份,或是受過張無忌的恩惠,都誠心誠意地推舉他做教主。並且在張的統御下,各方終於有藉口停止傾軋,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

於明教而言,張無忌便是血統、法統和功績三合一,受萬眾擁戴的三十四代教主,在教內享有極高的認可度和地位。

在正道眾人眼裡,張無忌就任明教教主之後,先馳援武當山,獲得正道泰山北斗張三丰的讚許,重新認證了武當子弟的身份,激活了明教與武當的戰略合作關係;他又在萬安寺挫敗了蒙古朝廷的陰謀,將六大派所有首腦人物救出,並憑藉救命之恩,重新調停正邪恩怨,強調了雙方首要矛盾應在“抗元大業”上。更兼之,張無忌還多次對六大派首腦以德報怨,獲得過少林神僧的讚許,挽救過丐幫的業務,是武當六俠的子侄,是峨眉派未來掌門的心上人……於六大派和武林正道而言,張無忌便是俠義道中結盟抗元的首倡者,是江湖中無冕的武林盟主。

張無忌在江湖系統裡混得風生水起

而且張無忌並非高高在上的傀儡。首先,他兼修了武當絕學太極拳和太極劍、少林絕學九陽神功、明教教學乾坤大挪移和聖火令武功,被少林神僧贊為“天下第一高手”,有絕對碾壓的武力。

其次,明教抗元起義的“大項目”越做越好,兵強馬壯、軍士日眾,已經不能用簡單的武林門派來形容。明教義軍將領大多在教內地位不高,卻因為抗元事業,成為明教內一股新興的實權勢力。而張無忌則跟這幾個基層的項目負責人,關係都很好,與大將常遇春是結義兄弟,與名將徐達相互欣賞,被小明王韓林兒敬若神人……從明教起義軍在濠州城對張無忌的反映來看,對教主實屬真心擁戴。教主之影響力,滲透至基層下沉項目,可謂深遠。

最後,張無忌有光明左使楊逍對他的絕對忠心,這使他對明教眾人可以達到使臂使指。

楊逍是明教中兼資文武的大才,武力超過四大護教法王,文學上著有《明教流傳中土記》等。在明教四分五裂之時,他代理教主,帶著天地風雷四門,維持著教中日常,使明教始終可以和六大派分庭抗禮,可謂才略非常。只可惜楊逍性格孤僻、獨來獨往,也不善宣傳,以致於在明教中人緣奇差,自己貴為一人之下的光明使者,卻連地位不高的五散人都理不順。再加上楊逍擅於建言劃策、運智鋪謀,天生一個二把手性格,只有緊緊抱住張無忌,憑藉張無忌的信任來獲取權力和地位,才能施展自己的生平抱負和謀劃。

在獲得張無忌的諸多授權後,明教總壇直屬單位“五行旗”在楊逍地調教下,煥發出無堅不摧的戰鬥力,在“屠獅大會”上演武威震武林,再加上同屬明教總壇的天地風雷四門,只要張無忌在這種力量的保護之下,無論正邪各方勢力均不可能對明教教主進行逼宮或者突襲。

楊逍冷笑道:“霹靂雷火彈雕蟲小技,何足道哉?既奈何不了武當二俠,自亦奈何不了武當嫡傳的張教主。你們峨嵋派藉助器械逞能,且讓你們見識見識我明教的器械。”左手一揮,一個白衣童子雙手奉上一個小小木架,架上插滿了十餘面五色小旗。楊逍執起一面白旗,手一揚,白旗落在廣場中心,插入地下。

群雄見那白旗連桿不到二尺,旗上繡著個明教的火焰記號,不知他鬧什麼玄虛。便在此時,楊逍身後一人擲出一枚火箭,急升上天,在半空中散出一道白煙。

只聽得腳步聲響,一隊頭裹白布的明教教眾奔進廣場,共是五百人,每人彎弓搭箭,嗖嗖聲響,五百枝長箭整整齊齊地插在白旗周圍,排成一個圓圈,正是吳勁草統率下的銳金旗人眾。群雄未及喝彩,銳金旗教眾已拔出背後標槍,搶上十幾步,揮手擲出,五百支標槍一齊插在箭圈之內。眾人跟著又搶上十數步,拔出腰間短斧。群雄眼前光芒閃動,五百柄短斧呼嘯而前,砍在地下,排成一圈。短斧、標槍、長箭,三般兵刃圍成三個圈子,各不相混。任你武功通天,在這一千五百件長短兵刃的夾擊之下,霎息間便成肉泥。

銳金旗當年在西域與峨嵋派一場惡戰,損折極重,連掌旗使莊錚也死在滅絕師太的倚天劍下,其後痛定思痛,排了這個無堅不摧的陣勢出來。近年來明教聲勢大盛,五行旗各旗相應擴充,銳金旗下教眾已有二萬餘人。這五百名投槍、擲斧、射箭之士,乃從二萬餘人中精選出來,武功本已有相當根柢,再在名師指點下練得年餘,已成為一支可上戰場、可做單斗的勁旅。五行旗隸屬於明教總壇,不歸朱元璋、徐壽輝等指揮。

——《倚天屠龍記·天下英雄莫能當》

由此觀之,張無忌就是一個有著諸多先天優勢的強人,集教權、軍權和江湖地位於一身。只要他淡化與義父金毛獅王之間的聯繫,再風光迎娶峨眉派掌門周芷若,獲得江湖正道的進一步認可,便可正式領導抗元大業,調動各方的資源,去驅逐韃虜、興復漢室,讓明教的聖火播撒遍大江南北,徹底應了書中的那句話——

那時候啊,教主做了皇帝,周姑娘做了皇后娘娘,楊左使和彭大師便是左右丞相,那才叫好呢!

但是張無忌沒有這麼做,他畢竟是一個俠義人物,而不是一個政客。在愛情上,他選擇了更中意的蒙古郡主娘娘趙敏,沒有違背自己的本心,卻無形中削弱了自己領導抗元大業的合理性;在江湖事務上,他選擇找到謝遜,並幫著謝遜給武林人士清賬還債,讓很多正道人士頗為不爽。最後張無忌被朱元璋所陰,失去韓林兒,還對徐達等人產生誤會,他也沒有通過自己的武功和權力,把這些下屬統統抹殺,而是心灰意冷選擇了退出。


破乞


一句話可以解釋原因:性格決定命運。 有人天生喜歡清風明月,有人則醉心名利,有人喜歡輕歌曼舞,有人則喜歡實心用事,青史留名。要做一個合格的開國帝王,要在戰情稍縱即逝,權鬥爾虞我詐群雄逐鹿的情況下保全自己甚至脫穎而出一統天下,政治情商高手段要狠御下要穩,可惜的是,依據在《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同學的個人秉性,他城府不夠深,屢屢被騙,對權力的慾望也不夠強烈,處理事情有時候拖泥帶水,總之殺伐決斷並不是張無忌的強項,而這恰恰是作為一個帝王的必備素質。


個人認為,在元末群雄並起的亂世之際,張無忌坐擁明教眾多高手和組織較為嚴密的數萬教眾,完全可能建國稱帝。正如元順帝末年,白蓮教領袖韓山童利用白蓮教起事,他死後,部將劉福通繼續擁戴其子韓林兒建立了大宋政權,年號龍鳳,並一度被朱元璋奉為正朔。

張無忌也深知自身的性格特點,爭權奪利既不是他的強項,也不是他喜歡做的事,與大多數梟雄追逐權力不同,“彼之甘露,吾之砒霜”,即使勉強做下去,亂世之中,像朱元璋這樣有野心有能力的人不在少數,總會有類似於朱元璋這樣的人才出現在張無忌部下或是他的敵對面,處事不斷用人不察遲早會讓張無忌丟掉江山地盤乃至性命。他的最終結局可以參見小明王韓林兒和張士誠。小明王韓林兒雖被朱元璋奉為正朔,但自身能力不足,最終被朱元璋唆使部將將韓林兒在江上殺死;張士誠坐擁江浙肥沃富庶之地,只求自保不思進取,雖待民有方,但治軍不行,最終被朱元璋擊敗,身死命滅。


滄海拾遺錄


因為金庸的小說都是有歷史原型的,他的小說並不是如今的架空歷史之類的小說,所有的結局都是按照歷史發展的正確軌跡來進行的,如果《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建國稱帝,那麼就違背了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的歷史事實。

根據推斷,張無忌的歷史原型應該就是小明王,白蓮教首領韓山童的的兒子,而韓山童則對外宣傳是宋徽宗的八世孫,並被很多人採信了。在紅巾軍起義過程中,韓山童被元朝官吏拘捕處死,韓林兒逃亡。後來起義首領劉福通為了名正言順,就找到了韓林兒,1355年,劉福通擁立他在亳州登基稱帝,又號小明王,建國號為宋,年號龍鳳,成為當時反元各路義軍名義上的共主。

1358年五月,義軍攻下大宋舊都汴梁,劉福通迎來韓林兒,以汴梁為都。後劉福通戰死, 韓林兒被迫依附朱元璋,而朱元璋則需要利用他的“正統”名義為自己取得大義。

經過多年的戰爭後,朱元璋逐漸統一南方勢力,而此時的小明王就成為朱元璋建國路上的最大障礙,1366年,韓林兒在赴應天府的船上,莫名的落水死亡。朱元璋失去了稱帝的最大障礙。

因此,按照歷史發展軌跡,張無忌的真正歸宿是死亡,但是從小說角度出發,選擇歸隱也許是最能滿足讀者的期望吧。


史海小白丁


張無忌為什麼不建國稱帝?磊落故人認為,無非不願、不能、不敢而已。

1、不願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你視若珍寶,我棄之如敝履。我們可能覺得做皇帝很爽,掌天下生殺予奪大權,擁三宮六院人間絕色,但張無忌並不這麼想。你看他在光明頂力挫六大派,眾人推他當教主,他反覆推辭,最後為了救明教上下,才勉強接了,還說:“小子張無忌,暫攝明教教主之位,度過今日難關後,務請各位另擇賢能。”可見張無忌並沒有什麼野心,連教主都不願當,更別說皇帝了。

2、不能

首先,與朱元璋相比,張無忌在明教的威信,特別是在軍隊中的威信大大不如,也就是他對軍權的掌控力不夠。眾所周知,槍桿子裡出政權,即使張無忌有心稱帝,也無能為力。再者,張無忌的政治手腕離朱元璋差得太遠了。在小說結尾,朱元璋略施小計,就令得張無忌心灰意冷,最終攜趙敏歸隱。就這個城府,還想稱帝,簡直就是個笑話。

3、不敢

這就不是張無忌的責任了,而是在於金庸先生。金庸先生的小說,善於將小說虛構人物嵌入真實的歷史,而不露痕跡,當然歷史發生過的事情還是會發生。如果要讓張無忌稱帝的話,唯一的方法是引入“平行宇宙”理論,而這一理論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才慢慢為人所熟知,《倚天屠龍記》的成書時間是在1961年至1962年,就算當時金庸先生敢用這種理論去寫小說,也要考慮當時群眾的知識水平,而顯然金庸先生是不敢用這種太過先鋒的理論的。

就這樣。




磊落故人


因為張無忌,本身就不是有遠大抱負的人。

一、他不建國稱帝的表面原因是什麼?

張無忌不自己建國稱帝,表面原因是因為朱元璋。

朱元璋在濠州設計,離間了徐達、常遇春和張無忌。

讓張無忌以為,徐達和常遇春要害他。

其實,徐達和常遇春想要殺的人,是韓林兒,一切都是朱元璋設的局。

朱元璋知道,張無忌神功蓋世,但是太重情義,這就是他的弱點。

果然不出所料,張無忌被傷了心,當晚就給楊逍留下書信。

將教主之位傳給了楊逍,他和趙敏做了一堆閒雲野鶴。

二、張無忌不建國稱帝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張無忌,是個優柔寡斷之人,這與歲數無關。

這點,並不僅僅體現在感情上,生活中同樣如此。

明教的大小事務,雖然最後都是他決定的。

但都是四大法王和楊逍在旁邊輔佐,他自己一點想法沒有。

他並不是個合格的統治者,張無忌也沒那麼大的野心。

他當上明教教主,也並非出於本意,是被趕鴨子上架,被迫當的。

因此,這樣一個沒有抱負的人,註定沒有建國稱帝的想法。張無忌本身就不適合,這種勾心鬥角的生活,更別說帝王心術了。他如果沒有一身武功,可能就是個最平凡的人。所以,他主動退位,不管是對百姓而言,還是對他來自己來說,都是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