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病例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9岁,阵发性心悸10余年。心脏超声等检查无异常。体表心电图(图1)显示为B型预激图形,V1导联起始为正向波,考虑为游离壁旁路。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1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电生理检查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2

分步解析:

心室S1S2刺激时,显示室房逆传呈向心性,有轻度递减。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3

分步解析:

术后心室刺激反复诱发窄QRS波心动过速,周长400 ms左右,A、V波比例为1:1,A波激动顺序同心室刺激时,AV间期及VA间期基本固定,结合窦性心律时存在预激图形,考虑为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导管消融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4

分步解析:

经Swartz长鞘(SL1)将消融导管送至右房,按常规方法在三尖瓣环心房测标测,分别在窦性心律、心室起搏、心动过速时反复标测,并消融(最大功率50 W),均未能阻断旁路传导。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5

分步解析:

在右前斜位透视下,将导管送入右心室,头端到达心室中部时,逆时针旋转导管,同时打弯,然后回撤使导管头端到达三尖瓣下,在瓣下进行标测。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6

分步解析:

在窦性心律时,以30 W放电,5秒内旁路前传阻断,可见靶点图上有小A波(箭头所示)。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7

分步解析:

心室刺激时显示室房逆传已完全阻断。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病例2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5岁,阵发性心悸3年。心脏超声等检查无异常。体表心电图(图8)显示B型预激图形,V1导联起始为负向波,考虑为间隔旁路。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8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电生理检查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9

分步解析:

心室S1S2刺激显示室房逆传呈向心性非递减传导,符合间隔旁路特征。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10

分步解析:

心室Burst刺激可诱发短阵心动过速,QRS波为正常图形,A波激动顺序同心室刺激时,心动过速自行终止于A波,不支持房速。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11

分步解析:

给与希氏束旁刺激,夺获和为夺获希氏束时,测量S-A间距无变化,证实为经旁路逆传。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导管消融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12

分步解析:

经右侧股静脉将消融导管送入右心房,因术中不能诱发可持续的心动过速,故在窦性心律下进行标测,在三尖瓣环前间隔区域标测到最提前V波,此时消融导管在希氏束电极内侧下方,距离约5 mm。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13

分步解析:

以20 W功率试消融,放电中出现交界区心律,停止放电后,预激图形无明显改变(走速:50 mm/s)。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14

分步解析:

有经股动脉将另一个消融导管送至无冠窦进行标测,并给与30 W试消融,也未能阻断旁路传导。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15

分步解析:

在右前斜位透视下,将导管送入右心室,头端到达高位间隔区域时,顺时针旋转导管,同时打弯,然后回撤使导管头端到达三尖瓣下希氏束电极附近,标测到提前的V波及满意的单极电图,此时消融导管与希氏束电极距离也在5 mm左右。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16

分步解析:

以20 W开始消融,放电中预激波消失,提示旁路前传已阻断(走速:50 mm/s)。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17

分步解析:

消融中,出现了交界区心律,停止放电后,房室结前传未受影响。消融最大功率25 W,累计放电60秒(走速:50 mm/s)。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18

分步解析:

消融后消融导管所记录腔内电图可见清晰的小A波,以及小H波,与希氏束电极所记录H波相比较落后18 ms(走速:200 mm/s)。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图19

分步解析:

消融后心室刺激显示室房逆传已完全阻断。

两个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房室旁路两例


小结

这两例右侧旁路的病例均是按常规方法在三尖瓣环心房测标测、消融失败后,改从三尖瓣下消融取得了成功。经三尖瓣下消融右侧旁路在以往的文献中已有报道,相对于瓣上,即心房侧消融,导管倒钩于瓣下可以达到更稳定的贴靠,而贴靠不佳是右侧旁路消融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此外,导管绕过瓣膜到达瓣下,避开了瓣膜的阻挡,也可能更接近旁路的心室插入端,因而取得消融成功。病例2是一例希氏束旁的前间隔旁路,在心房侧消融以小功率试放电无效后,改为经瓣下消融,成功阻断了旁路。消融导管虽然紧邻希氏束,且在靶点图上也能看到小H波,但并未对正常房室传导系统造成影响,提示在此区域的瓣下消融也许更为安全,其原因可能是:导管到达瓣下时,更靠近中心纤维体,而远离了房室结。


在操作方法上,文献中所报道多是采用长鞘管引导,我们的两例中一例也是经Swartz鞘送入导管,另一例则没有借助于长鞘,在我们中心完成的其它类似病例中,多数均未采用长鞘管。个人体会,这与术者的操作习惯及所用消融导管特点有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