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病例1

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49歲,陣發性心悸10餘年。心臟超聲等檢查無異常。體表心電圖(圖1)顯示為B型預激圖形,V1導聯起始為正向波,考慮為遊離壁旁路。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1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電生理檢查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2

分步解析:

心室S1S2刺激時,顯示室房逆傳呈向心性,有輕度遞減。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3

分步解析:

術後心室刺激反覆誘發窄QRS波心動過速,周長400 ms左右,A、V波比例為1:1,A波激動順序同心室刺激時,AV間期及VA間期基本固定,結合竇性心律時存在預激圖形,考慮為順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導管消融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4

分步解析:

經Swartz長鞘(SL1)將消融導管送至右房,按常規方法在三尖瓣環心房測標測,分別在竇性心律、心室起搏、心動過速時反覆標測,並消融(最大功率50 W),均未能阻斷旁路傳導。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5

分步解析:

在右前斜位透視下,將導管送入右心室,頭端到達心室中部時,逆時針旋轉導管,同時打彎,然後回撤使導管頭端到達三尖瓣下,在瓣下進行標測。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6

分步解析:

在竇性心律時,以30 W放電,5秒內旁路前傳阻斷,可見靶點圖上有小A波(箭頭所示)。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7

分步解析:

心室刺激時顯示室房逆傳已完全阻斷。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病例2

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25歲,陣發性心悸3年。心臟超聲等檢查無異常。體表心電圖(圖8)顯示B型預激圖形,V1導聯起始為負向波,考慮為間隔旁路。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8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電生理檢查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9

分步解析:

心室S1S2刺激顯示室房逆傳呈向心性非遞減傳導,符合間隔旁路特徵。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10

分步解析:

心室Burst刺激可誘發短陣心動過速,QRS波為正常圖形,A波激動順序同心室刺激時,心動過速自行終止於A波,不支持房速。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11

分步解析:

給與希氏束旁刺激,奪獲和為奪獲希氏束時,測量S-A間距無變化,證實為經旁路逆傳。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導管消融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12

分步解析:

經右側股靜脈將消融導管送入右心房,因術中不能誘發可持續的心動過速,故在竇性心律下進行標測,在三尖瓣環前間隔區域標測到最提前V波,此時消融導管在希氏束電極內側下方,距離約5 mm。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13

分步解析:

以20 W功率試消融,放電中出現交界區心律,停止放電後,預激圖形無明顯改變(走速:50 mm/s)。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14

分步解析:

有經股動脈將另一個消融導管送至無冠竇進行標測,並給與30 W試消融,也未能阻斷旁路傳導。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15

分步解析:

在右前斜位透視下,將導管送入右心室,頭端到達高位間隔區域時,順時針旋轉導管,同時打彎,然後回撤使導管頭端到達三尖瓣下希氏束電極附近,標測到提前的V波及滿意的單極電圖,此時消融導管與希氏束電極距離也在5 mm左右。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16

分步解析:

以20 W開始消融,放電中預激波消失,提示旁路前傳已阻斷(走速:50 mm/s)。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17

分步解析:

消融中,出現了交界區心律,停止放電後,房室結前傳未受影響。消融最大功率25 W,累計放電60秒(走速:50 mm/s)。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18

分步解析:

消融後消融導管所記錄腔內電圖可見清晰的小A波,以及小H波,與希氏束電極所記錄H波相比較落後18 ms(走速:200 mm/s)。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圖19

分步解析:

消融後心室刺激顯示室房逆傳已完全阻斷。

兩個病例——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房室旁路兩例


小結

這兩例右側旁路的病例均是按常規方法在三尖瓣環心房測標測、消融失敗後,改從三尖瓣下消融取得了成功。經三尖瓣下消融右側旁路在以往的文獻中已有報道,相對於瓣上,即心房側消融,導管倒鉤於瓣下可以達到更穩定的貼靠,而貼靠不佳是右側旁路消融失敗的常見原因之一。此外,導管繞過瓣膜到達瓣下,避開了瓣膜的阻擋,也可能更接近旁路的心室插入端,因而取得消融成功。病例2是一例希氏束旁的前間隔旁路,在心房側消融以小功率試放電無效後,改為經瓣下消融,成功阻斷了旁路。消融導管雖然緊鄰希氏束,且在靶點圖上也能看到小H波,但並未對正常房室傳導系統造成影響,提示在此區域的瓣下消融也許更為安全,其原因可能是:導管到達瓣下時,更靠近中心纖維體,而遠離了房室結。


在操作方法上,文獻中所報道多是採用長鞘管引導,我們的兩例中一例也是經Swartz鞘送入導管,另一例則沒有藉助於長鞘,在我們中心完成的其它類似病例中,多數均未採用長鞘管。個人體會,這與術者的操作習慣及所用消融導管特點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