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何以為家》: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武志紅老師說,“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是天下最大的謊言。

因為不合格的父母太多,只是多數人不願直面這個現實。

而一個12歲的男孩決定以“他們生下了我”為由,控告父母的失職,則有力地證明了有些父母就是不愛自己的孩子。這個男孩就是電影《何以為家》的男主角贊恩。

這部電影是根據贊恩的真實經歷拍攝的,講述的是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

那麼,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呢?

今天的文章,我就結合影片內容,來說說不合格的父母是怎樣影響著一個孩子的。

電影《何以為家》: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1.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影片中的贊恩,說他12歲只是估計的,因為他的父母也不知道他的準確出生日期。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他作為家中的長子,承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而他之所以控告父母,就是因為他們把他帶到這個充滿苦難的土地上。

電影《何以為家》: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贊恩不能去上學,因為父親要他為房東工作;贊恩沒有好的住處,一家人擠在一個狹小的房間裡,睡覺時只能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贊恩沒有享受過一個孩子應有的寵愛,他忍受的是父母的不斷責罵和捱打,這樣的生活環境,讓本是一個孩子的贊恩成為了“小大人”。

電影《何以為家》: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贊恩是一個成熟的孩子,他要打工來維持生計、他要照顧弟弟和妹妹們、他要處理家事,甚至幫助妹妹應對突如其來的生理期。

在父母眼裡,贊恩就是賺錢工具,而妹妹們就是商品,就像他最大的妹妹薩哈11歲就要“被嫁”,以抵扣上漲的租金。

總之,贊恩的父母,貧困潦倒、食不果腹,連養活自己都很難,還是繼續生。

電影《何以為家》: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這樣的現象讓我想到了,現在很多人關於“不生育就是不完整的人”的想法。

生育權,應該是當事人的選擇權,但社會的輿論,特別是秉持“不生育就是不孝”觀念的父母,他們會強迫適齡男女生孩子。

生孩子,並不僅僅是給孩子生命,還要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而這就意味著,生孩子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到經濟能力,以保障孩子在健康富足的環境下成長;抑或即使經濟條件不是很好,能不能力所能及地給孩子應有的愛和關懷。

我們不能在所謂的觀念壓力的驅使下,或到了所謂的年紀的逼迫下,倉促地把一個生命帶來這個世上,生而不養,養而不教,這就是不合格的父母。

電影《小鞋子》中的父母,在我看來就是合格的父母。

雖然他們一家人的生活並不富裕,甚至是貧窮,這也是哥哥因弄丟妹妹的一雙舊鞋子而擔憂和恐懼的原因,哥哥和妹妹也會幫父母分擔家務,但他們並沒有成為父母的“工具或商品”,他們可以讀書,可以受到表揚,他們勤勞和善良的優秀品質也源於父母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愛他們,並給他們希望,而這就是父母給予孩子家的溫暖。

電影《何以為家》: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電影《何以為家》: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2.父母簡單的“輪迴”想法,孩子揹負的則是重複苦難

影片中的贊恩眼睜睜看著自己愛的妹妹被賣後,憤怒地離開了家。期間,他遇到了沒有身份的埃塞俄比亞黑人女工拉希爾,收留了他,並讓他度過了一小段平靜的、不必為生計奔波的日子。但好景不長,拉希爾在一次外出籌錢時被警方拘留,再也沒有回家。

命運再一次把贊恩推向絕望的谷底。他為了照顧拉希爾年幼的兒子約納斯,想盡各種辦法,包括販賣曲馬多飲料。但最終被房東趕了出來,錢也拿不回,走投無路,只能把約納斯賣掉。

電影《何以為家》: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返回家去拿身份證明的贊恩,驚聞妹妹薩哈去世的消息後,拿著刀衝到房東阿薩德家,砍傷了他,並被判刑。

母親在監獄裡告訴贊恩,說她又懷孕了,且說是“真主賜予的禮物”。此時的贊恩知道,又一個孩子的降生,不過就是重複他或者妹妹的命運而已,於是他選擇狀告父母讓他來到這個世上,卻沒好好地撫養他,沒給他應有的教育、健康和愛。

他說到:

“我想讓大人們都聽一聽我的話,我想讓那些不能照顧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否則長大後能回憶的是什麼? 是暴力、虐待、侮辱或者毆打嗎?被鐵鏈鎖、被水管澆、被皮帶抽嗎? 我聽過最親暱的話只有'給我滾臭小子'或者'走開滾蛋'。 生活簡直就像一坨狗屎,比我腳上的鞋還髒。

我天天活在地獄裡,受著煎熬,就像我做夢想吃的雞肉一樣。

命運為什麼要折磨我?我本來以為我們會長大,長成個好人,會受人尊敬,還有很多人喜愛。

但是真主不想讓我們變成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


電影《何以為家》: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而贊恩的父親在法庭上為自己這麼辯護到:

“我小時候也是怎麼過來的,這怎麼是我的錯呢?

我要是有選擇的餘地,我比你們做得還漂亮。

我從來沒想過會發生這種事情。別人都說,不生孩子日子就沒指望。

還有人說,孩子能給我們支持,讓我們能挺起腰,可我的腰都累折了,生不如死。”


電影《何以為家》: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電影《何以為家》: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這種厚顏無恥的辯護並不能磨平作為不合格父母帶給孩子們的傷害。

贊恩在遊樂園裡,脫去設施中女性模型的外衣,讓其露出乳房,這並不是他的惡作劇,而是潛意識中渴望著母愛。因為他從未被現實生活中的媽媽“哺乳”過,更沒得到過“真正的母愛”;

電影《何以為家》: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贊恩在家裡成為保護妹妹的“大人”,其實也是他內心渴望父母保護的表達,只是這樣的期待和渴望都是無法被滿足的。

可見,如果父母按照他們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來養育自己的孩子時,他們就看不到,也意識不到這樣的養育方式有什麼不對。

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且這樣的養育方式也是正常的。只是他們的孩子在重複著痛苦而已。

武志紅老師說:“輪迴,是為了療愈。”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1920年提出了“強迫性重複”的概念。他發現,孩子會把他最喜歡的玩具從小床裡扔出去,再哭鬧著把玩具要回來,不斷地重複這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裡,孩子其實是在不斷地重複體驗媽媽時不時會離開自己所帶來的創傷。

我們成長的一生,就是不斷地去經歷各種創傷和學習處理創傷的過程,而這就是“強迫性重複”,也是一種“輪迴”。就像贊恩的父母,就是在重複他們父母的痛苦,而他們的孩子也在重複著他們的痛苦,但是重複創傷性體驗,除了可以提高我們對創傷的耐受度外,更重要的意義是,在新的輪迴中,會產生新的可能性,以療愈這份舊的創傷。

可惜的是,贊恩的父母沒有看到輪迴的療愈作用,只是簡單地重複著痛苦。

電影《何以為家》: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3.原生家庭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可能會持續一生

影片開場,伴隨著音樂,一群孩子在嬉笑打鬧、抽菸、拿著槍玩耍……那是贊恩在整部電影中為數不多的歡笑鏡頭。絕大部分時候,他都承擔著本該由成年人承擔的責任,他每天早晨醒來,面對的就是一場為生存而進行的無望奮戰。而這是他父母造成的,他在替父母做“父母”。

電影《何以為家》: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像贊恩那些被剝奪童年的孩子,內心是孤獨的、情感是缺失的。

正如《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說的:“當父母把家長的責任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時候,家庭中各個成員的角色就變得模糊、扭曲甚至顛倒了。被迫成為自己的父母,甚至是父母的父母的孩子,沒有可以模仿、學習或尊崇的對象。在情感發展的關鍵階段,失去了父母角色的榜樣作用,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便會在波譎雲詭的迷惘之海中隨波逐流。

就像影片中的贊恩,父母只是把他當作一個賺錢的機器,並沒有考慮到他的感受,更沒有把他當作孩子來看待,他的情感得不到回應,他學著乾脆否認自己有需求這回事。他明白,自己的存在就是為了照顧別人,至於自己則是無關緊要的,而這就是他孤僻,渴望被愛的主要原因。

電影《何以為家》: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可見,如果父母只集中精力於自己的身體和情感維護時,他們就是在向孩子傳遞一條明確的信息,即你的感受無關緊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而這種不稱職的父母,很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近兩年,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很多。當我們意識到不合格的父母,加之於孩子的情感傷害,就像化學毒素一樣蔓延至孩子的整個身心,並隨著孩子成長而不斷加深時,我們要做的是,認清“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然後從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出來,以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就像影片中的贊恩,他用控告父母的方式,以擺脫與不合格父母的關係模式。

雖說贊恩用“極端”的方式與父母斷絕關係,未必能真的贏,亦或根本無法改變現實,但他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著他與原生家庭的決裂。

電影《何以為家》: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結語:

父母生孩子,一定要把孩子當作“人”來看待,否則就是不合格的父母。

當然,誰也不是天生的好父母,他們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就像影片中被現實和父母強迫長大的贊恩,盡力在保護妹妹薩哈和小男孩約納斯時,也是力不從心。

在家的時候,贊恩是以“大人”的身份來保護妹妹薩哈,他是整個社會惡劣環境的第二級受害者,他反抗的對象更多的是父母,亦或和父母一樣的人。當他離家出走後,他成為這個大環境的第一級受害者,他不是要面對家庭中妹妹被送走的問題,而是要在殘酷的現實中活下去,面對的是存亡大問題。

特別是贊恩成為了尤納斯的“父母”後,他發現了自己面對社會時是軟弱的、無能為力的。他被迫無奈地把約納斯賣給了別人,如同他自己的父母將妹妹送走一樣,到頭來還是保護不了誰。這也是送走約納斯後,贊恩在理髮時哭泣原因。

電影《何以為家》: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但這時的無能為力,在我看來和贊恩父母的無能為力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前者是拼盡全力爭取過的結果,後者則是聽之任之的結果,兩者性質是不同的。

合格的父母,並非是完美的父母,而是願意為孩子付出和努力過的父母。

對於贊恩來說,至少在命運面前,他做了自己,付出了努力。也許他的存在就是為了控訴,為了告訴更多人這個世界的不公,

他嘗試過,也正視了命運,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自己最想留下的痕跡。

我想,長大成人後的贊恩,如果能成為父親,肯定是一位合格的父親,因為他明白無論處境如何,都可以盡力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從這個角度來說,贊恩的“重複性傷口”,就是光進入他內心的地方。

電影《何以為家》:合格的父母是給孩子一個家,而不僅僅是生命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