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院士”梁敬魁: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教育科研两不误

看一看今天的中国,航空航天、地铁高速……一项项科研成果,像一张张中国的邮片面向世界。

毫无质疑,如今的中国,尤其在科技发展领域,已在世界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其话语权也一步步加强。而在这背后,少不了无数在基础科研领域默默耕耘的科学家们,正是因为他们在基础科研领域的奠基,才有中国各项科技事业的起步和发展。梁敬魁,便是其中之一。

“福建院士”梁敬魁: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教育科研两不误

梁敬魁一生成就斐然,却俯首甘为孺子牛,任劳任怨。

梁敬魁于1931年4月28日生于福建福州,从小便对物理化学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说考入的厦门大学化学系是他梦想出现的地方,那么赋予他副博士学位的苏联科学院便是他梦想实现的地方。

1960年,中国百废待兴,科学基础发展刚开始起步。面对祖国的召唤,在外攻读博士学位的梁敬魁没有任何犹豫,放弃了国外丰厚的待遇,一张机票飞到了祖国的怀抱。

归国后的梁敬魁,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开始了他时长为一生的奉献当中。

在当时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部委员陆学善的引领下,梁敬魁找到了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三门学科的突破口,在多晶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和点阵常数精确测量方面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标准,一举研制出了中国史无前例的核试验测温装置,成功应用于临床试验

,这一创新性成果对新材料的探索和研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梁敬魁也当仁不让成为了这一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奖项在八九十年代里,梁敬魁拿了一个遍。他的成就还不止于此,纠正国际上报道的错误;系统测定相图,开拓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梁敬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世人,在中国本土一样能研究出世界瞩目的成果。

“福建院士”梁敬魁: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教育科研两不误

愿做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指路明灯,祖国的未来,最终还是靠他们。

为表彰梁敬魁在基础科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终于,1993年国家授予其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称号。

而就是这样一个成就斐然的科学家,却在当时社会上鲜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像研究的项目一样,在基础科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实中,他默默耕耘在背后,从不招摇,更不膨胀,始终以一颗平常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想必在他心中,只有为中国科学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奉献祖国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梁敬魁老院士一生致力于科研,殊不知,他对待教育的认真程度竟不亚于搞科研。几十年的科教时光中,梁敬魁院士的学生可谓遍布天下,自回国以来,不知不觉间,梁敬魁先后培养了多达四十余博士,18名硕士和若干名博士后。且不说庞大的学生数量,在梁敬魁的带领下,众所周知只能凭借出色的学习成绩和科研能力才能获得的“百人计划”“千人计划”“杰出青年”等资助名额当中,也有不少学生是梁敬魁的高徒,甚至在梁老的培养下,院士级别的学生也出现了。

不仅仅是科研,在教育方面,梁敬魁依然令人敬服,“优秀教师”“杰出贡献教师”等名誉称号也曾被梁老获得,甚至在2009年还夺得“卢嘉锡优秀导师”荣誉。

回首已逝岁月,他说道:“我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在今天中国青年一代科研工作者身上,我看到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福建院士”梁敬魁: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教育科研两不误

就是这样一位国之栋梁,他用尽一生,将自己奉献给了科学和教育事业,为科学进一步发展铺路,为新一代科研种子铺路,却不像获得一点功勋便满世界炫耀的一样。只有饱满的麦穗会垂下自己高贵的头颅,梁老在自己领域大刀阔斧,在外却从未显露半点。

可惜岁月不饶人,2019年1月19日梁老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

像梁敬魁院士这样低调却功勋显著的人儿还有很多,国家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能够在未来是岁月长河里逐渐走向辉煌。

时光荏苒,哪怕他们的名字被忘记,但我相信,他们心中那股一心为国、不为名利的精神,将会始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