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院士”樑敬魁: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毅然回國,教育科研兩不誤

看一看今天的中國,航空航天、地鐵高速……一項項科研成果,像一張張中國的郵片面向世界。

毫無質疑,如今的中國,尤其在科技發展領域,已在世界上佔有了重要的地位,其話語權也一步步加強。而在這背後,少不了無數在基礎科研領域默默耕耘的科學家們,正是因為他們在基礎科研領域的奠基,才有中國各項科技事業的起步和發展。梁敬魁,便是其中之一。

“福建院士”梁敬魁: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毅然回國,教育科研兩不誤

梁敬魁一生成就斐然,卻俯首甘為孺子牛,任勞任怨。

梁敬魁於1931年4月28日生於福建福州,從小便對物理化學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如果說考入的廈門大學化學系是他夢想出現的地方,那麼賦予他副博士學位的蘇聯科學院便是他夢想實現的地方。

1960年,中國百廢待興,科學基礎發展剛開始起步。面對祖國的召喚,在外攻讀博士學位的梁敬魁沒有任何猶豫,放棄了國外豐厚的待遇,一張機票飛到了祖國的懷抱。

歸國後的梁敬魁,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開始了他時長為一生的奉獻當中。

在當時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學部委員陸學善的引領下,梁敬魁找到了晶體結構化學、材料科學和固體物理三門學科的突破口,在多晶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和點陣常數精確測量方面獨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標準,一舉研製出了中國史無前例的核試驗測溫裝置,成功應用於臨床試驗

,這一創新性成果對新材料的探索和研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梁敬魁也當仁不讓成為了這一領域的奠基人之一。

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等獎項在八九十年代裡,梁敬魁拿了一個遍。他的成就還不止於此,糾正國際上報道的錯誤;系統測定相圖,開拓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梁敬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告訴世人,在中國本土一樣能研究出世界矚目的成果。

“福建院士”梁敬魁: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毅然回國,教育科研兩不誤

願做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指路明燈,祖國的未來,最終還是靠他們。

為表彰梁敬魁在基礎科學領域做出的巨大貢獻,終於,1993年國家授予其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稱號。

而就是這樣一個成就斐然的科學家,卻在當時社會上鮮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像研究的項目一樣,在基礎科學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實中,他默默耕耘在背後,從不招搖,更不膨脹,始終以一顆平常的心態面對生活,面對人生。想必在他心中,只有為中國科學領域做出自己的貢獻,奉獻祖國才是值得驕傲的事情。

梁敬魁老院士一生致力於科研,殊不知,他對待教育的認真程度竟不亞於搞科研。幾十年的科教時光中,梁敬魁院士的學生可謂遍佈天下,自回國以來,不知不覺間,梁敬魁先後培養了多達四十餘博士,18名碩士和若干名博士後。且不說龐大的學生數量,在梁敬魁的帶領下,眾所周知只能憑藉出色的學習成績和科研能力才能獲得的“百人計劃”“千人計劃”“傑出青年”等資助名額當中,也有不少學生是梁敬魁的高徒,甚至在梁老的培養下,院士級別的學生也出現了。

不僅僅是科研,在教育方面,梁敬魁依然令人敬服,“優秀教師”“傑出貢獻教師”等名譽稱號也曾被梁老獲得,甚至在2009年還奪得“盧嘉錫優秀導師”榮譽。

回首已逝歲月,他說道:“我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希望,在今天中國青年一代科研工作者身上,我看到中國的未來充滿希望。”

“福建院士”梁敬魁: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毅然回國,教育科研兩不誤

就是這樣一位國之棟樑,他用盡一生,將自己奉獻給了科學和教育事業,為科學進一步發展鋪路,為新一代科研種子鋪路,卻不像獲得一點功勳便滿世界炫耀的一樣。只有飽滿的麥穗會垂下自己高貴的頭顱,梁老在自己領域大刀闊斧,在外卻從未顯露半點。

可惜歲月不饒人,2019年1月19日梁老在北京病逝,享年87歲。

像梁敬魁院士這樣低調卻功勳顯著的人兒還有很多,國家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才能夠在未來是歲月長河裡逐漸走向輝煌。

時光荏苒,哪怕他們的名字被忘記,但我相信,他們心中那股一心為國、不為名利的精神,將會始終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