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首“詠蟬”詩看唐朝詩人對高尚品格的讚美和追求

唐朝詩人認為蟬餐風飲露,棲高獨鳴,是一種高潔的品性。所以唐朝詩人運用託物寓意的手法將自己對人內在品格高尚的讚美和追求寄託在蟬的身上。

這樣唐詩中就產生了許多“詠蟬”的名篇,如虞世南的《蟬》,這首詩被公認為唐人詠蟬詩中最早的一首。以及後來受虞世南影響駱賓王在獄中創作的《詠蟬》也有叫《在獄詠蟬》。還有李商隱的《蟬》詩,這三首詩因為富有個性的藝術特徵,被後世稱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從三首“詠蟬”詩看唐朝詩人對高尚品格的讚美和追求

這三首詩都是唐代用“詠蟬”來託物寓意的名作,由於作者所處時代、環境、地位、氣質、遭遇的不同,雖然同樣是比興寄寓,卻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下面我們就淺析一下這三首詩。

《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緌”是古人帽帶結在下頜垂下的部分“垂緌”蟬的頭部垂下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帽帶。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垂緌”暗示詩人高貴的身份。“飲清露”表明詩人具有高潔的品格。“流響”是蟬的長鳴聲,寓意詩人高遠的志向。“疏桐”梧桐是高樹,又加上“疏”字,更顯得枝幹的挺拔高勁,這句是一語雙關,既暗示詩人高貴的身份,又表達了詩人具有的高潔品格。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句是全詩的託物寓意的點睛之筆。寫蟬聲遠傳並不是藉助秋風的傳送,而是由於“居高”才能遠傳。

寓意品格高潔的人,是不需要憑藉外在權勢地位、達官貴人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強調的是人格美和人格的力量。詩人筆下的“蟬”被賦予人格化,詩人將其自比,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讚美和追求,表現出一種雍容高貴的風度氣韻。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今浙江餘姚)人。唐貞觀年間,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人稱“虞永興”。他的文章寫的很好,又擅長書法,在當時的文壇有很高的聲望。唐太宗曾經稱讚他身具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寫這首詠蟬詩時,虞世南正身居高位,春風得意,他自比品行高潔的蟬,表達出士大夫的高度自信和文人清高的風骨氣韻。


從三首“詠蟬”詩看唐朝詩人對高尚品格的讚美和追求

如果說虞世南的《蟬》展現出來的是高高在上士大夫的清高,那麼駱賓王的《詠蟬》呈現出來的卻是患難中不屈的高潔。

《詠蟬》—唐·駱賓王

西路蟬聲唱 ,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在朝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怒武后,遭誣陷,以貪贓枉法的罪名被捕入獄。詩人在獄中寫下此詩,通過對栽贓的辯白,表達自己不肯屈服的信念。

“西路蟬聲唱 ,南冠客思侵”秋蟬高唱,聲音悽切,不禁引起了詩人在獄中對家鄉的思念。詩句一開始就交待了時間、地點,時間是秋季,地點在獄中。秋季的獄中寒冷潮溼,再加上寒蟬悽切的鳴叫,詩人思鄉的愁緒,給人以淒涼抑鬱的感覺。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詩人數次諷諫武則天,以至被誣下獄。正直青春年華,卻因經歷了政治上的磨難,頭上增添了些許白髮。在獄中看到這秋蟬的高唱,還是兩鬢烏黑,兩相對照,不禁自傷,同時也因此回想起自己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的高唱,而今一事無成,甚至入獄。詩人把這份悽切的感情,委婉曲折的表達出來,同時,運用漢樂府“白頭吟”的典故,進一步比喻執政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的一片忠愛之心。

“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這兩句字字說蟬,又字字都在說自己。“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失意,“響易沉”比喻言論的不自由。蟬如此,我也如此,蟬與詩人在這裡渾然一體,已不可分了。

“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呢?這句詩人自喻高潔的品格,不為時人所瞭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在這種情況下,有誰為詩人鳴冤呢?只有蟬能為我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而長吟。


從三首“詠蟬”詩看唐朝詩人對高尚品格的讚美和追求

駱賓王在患難之中,於詠物中寄託寓意,為自己的冤屈鳴出了不平之聲,這聲音穿越時空,響徹在李商隱的耳中,憤懣中終於激發了他的牢騷人語。

《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 ,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 ,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 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 ,我亦舉家清。

“本以高難飽 ,徒勞恨費聲”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餐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身世暗合。作者由於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

“五更疏欲斷 ,一樹碧無情”蟬鳴的聲音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的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依然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裡詩人藉助身世的遭遇,把不得志的感情進一步推進,達到了抒情的頂點。

“薄宦梗猶泛 ,故園蕪已平”詩人仕途坎坷,只能流轉於各地的幕府,當個幕僚,所以稱“薄宦”。四處奔波,寄人籬下的生活,使得他懷念家鄉。彷彿看到家鄉田園裡的雜草和野地裡的雜草已經連成一片了,詩人思歸之心更加迫切了。

“煩君最相警 ,我亦舉家清”上句詩人用了轉折,從蟬轉到自己身上,這句又回到詠蟬上來,蟬的難飽正與我也舉家清貧相應;蟬的鳴叫聲,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家鄉的故園,不免勾起思歸的情感。

李商隱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情志不得舒展,只能寫詩以託寓意,這首詠蟬詩,就是抓住蟬的特徵,結合詩人的情思,抒發自己積鬱已久的憤懣,所以說這首詩中的蟬,也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從三首“詠蟬”詩看唐朝詩人對高尚品格的讚美和追求

這三首詠蟬詩,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士大夫清高之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中不屈之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 ,徒勞恨費聲”是潦倒中牢騷之語。同為唐代託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於地位、遭遇、氣質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雖然藝術特徵不同,卻都指向一個精神內涵,就是對高尚人格的讚美和追求。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這句話及其準確的說出了唐朝“詠蟬”詩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