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野望:大英帝国最后的挣扎

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首相,二战三巨头之一,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所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不可磨灭的。但是其在二战后期和战后其对世界格局的设想和行动,无疑代表了老迈的日不落帝国最后的挣扎。

丘吉尔的野望:大英帝国最后的挣扎

年轻时候的丘吉尔是一个标准的英伦绅士

一、丘吉尔关于联合国的“三角凳”构想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德意日法西斯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美英苏三巨头对于战后的国际秩序,尤其是对建立联合国这个保证战后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三巨头都没有什么异议,但是这个“联合国”是什么样子的,丘吉尔的想法是最耐人寻味的。

丘吉尔的野望:大英帝国最后的挣扎

各怀心思的三巨头

丘吉尔提出:战后联合国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一个三角凳的结构,即设立三个地位平等理事会,具体内容为:

(1)设立欧洲——非洲理事会,管理欧洲及非洲的事务,办事处优先考虑欧洲。

(2)设立大洋洲——亚洲理事会,管理大洋洲及非洲事务,办事处优先考虑大洋洲与印度。

(3)设立美洲理事会,管理南北美洲事务。

另外,如果发生跨理事会管辖范围的矛盾冲突时,这由三大理事会共同联席决定。

丘吉尔的这个计划完完全全是为了英国的利益考量,在欧洲——非洲理事会内英国将占有绝对优势,苏联完全被英国压制,大洋洲——亚洲理事会把其他两大巨头排除在外,而英国可以借助其在这个地区的殖民地施加巨大的影响力,美洲理事会虽然美国会占主导地位,但是英国在美洲没有什么利益,所以丘吉尔完全不在乎。

这个提议不光斯大林强烈抵制,说这还是殖民主义那一套把戏,根本没有考虑苏联的牺牲与诉求。就连罗斯福也表示联合国的权力应该是统一的,而且战后的国际事务的裁定应该坚持大国一致原则,这个提议马上获得了苏联的赞同。而丘吉尔那“三角凳”马上“胎死腹中”。

丘吉尔的野望:大英帝国最后的挣扎

今天的联合国还是最大国际间政府组织

二、“三环外交”理论

关于“三环外交”理论,丘吉尔是这么解释的:

"当我展望我国未来时,我认为,在自由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是并存的,如果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联合的力量足以推翻他们,或者甚至向它们挑战。现在假如你们想到这相互连接的三个大环,你们就会看到,我们是在这三个大环中都占一大部分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连结点上。这个岛位于许多空中航线的正中心,我们有机会把他们全部连结在一起"。


丘吉尔的野望:大英帝国最后的挣扎

英国处于三环外交的最中心

很显然,在"三环外交"的构想中,英国一厢情愿的把自己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众所周知,经济决定政治,是政治的基础。大英帝国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原因是她拥有不可比拟的经济优势,而如今英国的经济已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为何她还能在英联邦、英美特殊关系和欧洲这"三环"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英国在这三环中真正的作用和地位:首先是英联邦,不可否认,战后初期英国仍以各种形式占有世界20%的土地和人口,但我们还须注意到的是英联邦各殖民地日益高涨的民族意识使得许多原殖民地相继获得独立,而他们由于在种族问题、政治观念、经济利益和战略部署方面与英国矛盾重重,英联邦内的离心倾向越来越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在英联邦这一环中的作用也日趋衰退。其次是英美特殊关系这一环,这种特殊关系只是对于经济处于劣势地位的英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美国似乎并不像英国那样看重这种关系,具体表现在租借法案的撤除,麦克马洪法案的出台,以及两国在阿以问题上不同的态度。因此,英国在英美特殊关系中只是一个被动的配角地位。最后是欧洲这一环,战后,英国与欧洲联系越来越紧密,而英国为了保持自己所谓大国地位,不甘与欧洲各国为伍,因此在战后初期的对外政策中英国并未给与欧洲足够的重视。

三、铁幕演说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丘吉尔

丘吉尔的野望:大英帝国最后的挣扎

杜鲁门和丘吉尔

铁幕演说始于两个反共人物(丘吉尔和杜鲁门)的策划,同时也是两大阵营对抗的开始,这是丘吉尔一贯的反共立场的表现,臭味相投的英美最终为了各自的利益还是走到了一起。但是此时的丘吉尔已经不是英国的首相了,英国人民已经烦透了他的那套大英帝国的理论,更喜欢的是工党领袖艾德礼提出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英国人民用选票干掉了自己国家的英雄,虽然1951年丘吉尔又再次当选英国首相,但是为了讨好选民也不得不继续把社会福利制度贯彻到底。大英帝国的最后荣光也随着这位首相的离世而一同被埋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