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的野望:大英帝國最後的掙扎

溫斯頓·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英國首相,二戰三巨頭之一,其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所做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不可磨滅的。但是其在二戰後期和戰後其對世界格局的設想和行動,無疑代表了老邁的日不落帝國最後的掙扎。

丘吉爾的野望:大英帝國最後的掙扎

年輕時候的丘吉爾是一個標準的英倫紳士

一、丘吉爾關於聯合國的“三角凳”構想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德意日法西斯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美英蘇三巨頭對於戰後的國際秩序,尤其是對建立聯合國這個保證戰後世界和平的國際組織三巨頭都沒有什麼異議,但是這個“聯合國”是什麼樣子的,丘吉爾的想法是最耐人尋味的。

丘吉爾的野望:大英帝國最後的掙扎

各懷心思的三巨頭

丘吉爾提出:戰後聯合國的組織結構應該是一個三角凳的結構,即設立三個地位平等理事會,具體內容為:

(1)設立歐洲——非洲理事會,管理歐洲及非洲的事務,辦事處優先考慮歐洲。

(2)設立大洋洲——亞洲理事會,管理大洋洲及非洲事務,辦事處優先考慮大洋洲與印度。

(3)設立美洲理事會,管理南北美洲事務。

另外,如果發生跨理事會管轄範圍的矛盾衝突時,這由三大理事會共同聯席決定。

丘吉爾的這個計劃完完全全是為了英國的利益考量,在歐洲——非洲理事會內英國將佔有絕對優勢,蘇聯完全被英國壓制,大洋洲——亞洲理事會把其他兩大巨頭排除在外,而英國可以藉助其在這個地區的殖民地施加巨大的影響力,美洲理事會雖然美國會佔主導地位,但是英國在美洲沒有什麼利益,所以丘吉爾完全不在乎。

這個提議不光斯大林強烈抵制,說這還是殖民主義那一套把戲,根本沒有考慮蘇聯的犧牲與訴求。就連羅斯福也表示聯合國的權力應該是統一的,而且戰後的國際事務的裁定應該堅持大國一致原則,這個提議馬上獲得了蘇聯的贊同。而丘吉爾那“三角凳”馬上“胎死腹中”。

丘吉爾的野望:大英帝國最後的掙扎

今天的聯合國還是最大國際間政府組織

二、“三環外交”理論

關於“三環外交”理論,丘吉爾是這麼解釋的:

"當我展望我國未來時,我認為,在自由民主國家中存在著三個大環。……對於我們來說,第一個環自然是英聯邦和英帝國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我國、加拿大、和其他英聯邦自治領域以及美國在其中起著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語世界。最後是聯合起來的歐洲。這三個大環是並存的,如果它們連結在一起,就沒有任何一種力量或聯合的力量足以推翻他們,或者甚至向它們挑戰。現在假如你們想到這相互連接的三個大環,你們就會看到,我們是在這三個大環中都佔一大部分的唯一國家。事實上我們正處在連結點上。這個島位於許多空中航線的正中心,我們有機會把他們全部連結在一起"。


丘吉爾的野望:大英帝國最後的掙扎

英國處於三環外交的最中心

很顯然,在"三環外交"的構想中,英國一廂情願的把自己放在最為重要的位置上。眾所周知,經濟決定政治,是政治的基礎。大英帝國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原因是她擁有不可比擬的經濟優勢,而如今英國的經濟已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為何她還能在英聯邦、英美特殊關係和歐洲這"三環"中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讓我們一起看看英國在這三環中真正的作用和地位:首先是英聯邦,不可否認,戰後初期英國仍以各種形式佔有世界20%的土地和人口,但我們還須注意到的是英聯邦各殖民地日益高漲的民族意識使得許多原殖民地相繼獲得獨立,而他們由於在種族問題、政治觀念、經濟利益和戰略部署方面與英國矛盾重重,英聯邦內的離心傾向越來越明顯。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在英聯邦這一環中的作用也日趨衰退。其次是英美特殊關係這一環,這種特殊關係只是對於經濟處於劣勢地位的英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美國似乎並不像英國那樣看重這種關係,具體表現在租借法案的撤除,麥克馬洪法案的出臺,以及兩國在阿以問題上不同的態度。因此,英國在英美特殊關係中只是一個被動的配角地位。最後是歐洲這一環,戰後,英國與歐洲聯繫越來越緊密,而英國為了保持自己所謂大國地位,不甘與歐洲各國為伍,因此在戰後初期的對外政策中英國並未給與歐洲足夠的重視。

三、鐵幕演說

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丘吉爾

丘吉爾的野望:大英帝國最後的掙扎

杜魯門和丘吉爾

鐵幕演說始於兩個反共人物(丘吉爾和杜魯門)的策劃,同時也是兩大陣營對抗的開始,這是丘吉爾一貫的反共立場的表現,臭味相投的英美最終為了各自的利益還是走到了一起。但是此時的丘吉爾已經不是英國的首相了,英國人民已經煩透了他的那套大英帝國的理論,更喜歡的是工黨領袖艾德禮提出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體系。英國人民用選票幹掉了自己國家的英雄,雖然1951年丘吉爾又再次當選英國首相,但是為了討好選民也不得不繼續把社會福利制度貫徹到底。大英帝國的最後榮光也隨著這位首相的離世而一同被埋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