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志願者團隊發起的公益項目,靠什麼遍及上千所學校還屢獲大獎

寫在前面

2019年12月,“綠色離校·綠色感恩”獲得了由全國保護母親河行動領導小組(共青團中央、全國綠化委員會、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生態環境部等八部委)頒發的“母親河獎”綠色項目獎,“母親河獎”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權威獎項之一。此前,“綠色離校”還獲得了由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授予的全國校園公益行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十佳公眾參與案例等多項榮譽。綠色離校是一個由志願者團隊發起的立足於學校的環保公益項目,發起團隊與核心志願者一共只有不到50人,項目卻深受學生歡迎,累計覆蓋超過了1000所學校。項目究竟靠什麼獲得瞭如此好的口碑?在那麼多學校同時開展,如何保證可持續和高質量?創始團隊負責人陳文森有一些思考。


一個志願者團隊發起的公益項目,靠什麼遍及上千所學校還屢獲大獎

△ 2019年12月,“綠色離校”獲得“母親河獎”綠色項目獎

項目設計:找準各相關方需求痛點


“綠色離校”包含一系列校園主題環保活動。在設計“綠色離校”的各項活動時,我們考慮活動涉及多方,共贏是基礎,必須充分考慮各相關方的實際需求。


“綠色離校”發起的初衷是解決畢業季校園垃圾成堆,如何將垃圾變廢為寶的難題。而畢業生離校問題涉及到畢業生、在校生、學校教師等不同方面,同時社會各方也很關注。如何將各方人員關聯起來,打造一個與眾不同的畢業季,讓所有參與者都能欣然接受,這是一個難題。


當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去操作的時候,不如去想想各方的“初心”。畢業生不捨離開母校,他們想做點兒有意義的事情留念;在校生在大一入校時,學哥學姐去火車站、機場接他們,在校期間學哥學姐給予他們很多指導和幫助,他們希望能為即將畢業的學哥學姐們做一些事;校友總會希望校友們能一同參與到學校的建設中來……逐步分析發現,其實各方都想做一些事情,只是缺少載體,需要一個第三方把大家連接起來。


“綠色離校”就圍繞畢業生離校前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不同的主題活動,以學生社團為樞紐,通過“圖書漂流”“溫暖水杯”等多項活動,為畢業生、在校生、校友會等各方提供了表達感謝、傳遞友情的平臺。


一個志願者團隊發起的公益項目,靠什麼遍及上千所學校還屢獲大獎

“綠色離校”活動回收的畢業生書籍正在免費供在校有需要的同學挑選

比如,一個學校社團報名參加了“圖書漂流”活動,他們會第一時間把活動信息報給團委老師。團委老師瞭解了活動內容後,普遍都會大力支持。這樣,畢業生可以通過社團將帶不走的書籍留給學弟學妹發揮餘熱,在校生也可以選擇自己需要和喜歡的書籍。在活動的同時,綠色離校項目組會為社團提供必要的物料支持,對活動開展較好的社團,項目組會幫助邀請媒體對他們進行採訪,並給予他們獎項鼓勵。來自畢業生、在校生對活動的肯定和反饋,以及媒體的報道會激發校方對活動的進一步瞭解和關注,第二年活動開展往往會得到更多支持。而學生社團則能夠在活動的開展中進一步積累經驗。


再比如,一些學校校園面積比較大,校內設有校園巴士。學生社團可以選擇“愛心巴士”活動,校友總會可能會提供資助,讓畢業生免費乘坐校園巴士,歡送畢業生離校。


類似的活動還有很多,只要因地制宜,各方都可以通過“綠色離校”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所有參與方獲得共贏。


讓每個人都成為傳播者


活動整體成功舉辦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後,大家就會思考如何將活動推廣到更多的地方。推廣過程中,會遇到如何講好活動“故事”的問題,而“故事”也就是品牌的雛形。


在我的理解中,品牌推廣有兩種方式,常見的是資本運作,另一種則是“由心而生”。資本運作大家都懂,這裡就不說了。“由心而生”則是訴諸他人從內心深處對活動的認可。


在策劃品牌“故事”時,我有兩點經驗,一是回顧初心,初心不能變;二是要走心,不能虛頭巴腦。做活動的初心大家都有,那麼如何才能走心呢?


品牌“故事”的走心需要從故事本身的相關方的角度去考慮,設身處地地從他們各自的角度去考慮活動的切入點。


“綠色離校”對學生是這樣倡議的:我們希望畢業季跟入學季一樣溫暖,入學季大家都在歡迎新生,畢業季我們可以設置衣物書籍的回收站、組建為學長學姐搬運行李的志願服務隊、讓免費的愛心巴士穿梭在校園的每個角落,也可以動員、組織畢業生為母校親手種下一棵棵小樹苗,寄予希望,承載夢想……我們做的事情可以讓畢業季更有價值,大家可以一起行動起來,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打造不一樣的畢業季。


一個志願者團隊發起的公益項目,靠什麼遍及上千所學校還屢獲大獎

“綠色離校”發出的倡議書

倡議發出後,引發了很多學生的共鳴。很多社團學生也將“綠色離校”活動信息分享到各自所在地區的高校社團交流群裡,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而且都是定向傳播,大家開始逐漸瞭解“綠色離校”。


從全國推廣的第二年開始,我們統一了全國活動物料、logo和slogan,讓大家從視覺上對“綠色離校”有一個清晰的印象。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在用當年的logo和slogan,因為品牌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在做好活動品牌基礎建設的同時,我們非常重視媒體的輿論倡導,在全國推廣的第一年就得到中國青年網發現頻道的大力支持,併為“綠色離校”在中國青年網開設了活動專題頁面。這樣讓參與的社團有了統一的傳播出口,擴大社團的知名度,提升了社團開展“綠色離校”活動的影響力。隨著項目的開展,我們還得到《中國環境報》的大力支持,除了開設專題頁面外,在新媒體推廣上也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除此之外,“綠色離校”還在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網客戶端等多家主流媒體平臺開設了自媒體號,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方式,擴大“綠色離校”的影響力。


一個志願者團隊發起的公益項目,靠什麼遍及上千所學校還屢獲大獎

2019年5月,河西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綠色離校·綠色感恩”啟動儀式暨綠色出行活動

在推廣渠道上,我們都知道常規活動進校園比較難,但“綠色離校”通過採用校園社團承辦的方式,由各學校社團自主報名。這樣既可提升學生的積極性,而由社團在本校發起,比校外發起更受老師青睞,使項目通過率幾近100%。項目在全國推廣的第一年,共有109個學校報名參與,廣東省的中考題在當年也採用“綠色離校”背景資料,在參與社團的共同努力及媒體的大力支持下,“綠色離校”品牌逐漸成型。

把我的事,變成我們的事


公益活動逐漸形成品牌後,面臨大範圍推廣的問題。“綠色離校”屬於開源項目,我在這裡分享一點開源項目的經驗:


首先,活動可以由小到大,也可以根據需要由大到小,所謂拿得出去也能收得回來。簡單來說,可以把一個活動做到全國,也可以把全國的活動做成一個活動,即全國的活動運營要以一個活動模式來操作。 在規模化前期,“綠色離校”的創建團隊需要直接面對上百家學校社團,事無鉅細,非常繁瑣。隨著活動在全國範圍內的逐步開展,我們對志願者團隊進行了體系調整。志願者團隊採用全國總協調員→全國協調員→區域協調員的模式;每名協調員負責10-20所學校。全國總協調員須參與項目管理5年以上,全國協調員須參與項目管理3年以上,區域協調員均參與項目1年以上。如今,我們在開展“綠色離校”時更多是直接與協調員溝通,這樣有利於活動更好更快發展,也利於協調員自身的能力提升。


其次,活動的原則性問題不能變,也就是初心不變,所有事情需要為初心服務。“綠色離校”在規模化前期很謹慎,但卻又很開源。謹慎在於,在和各個機構的深度合作方面,我們需要尋找價值觀相同的夥伴,項目是為學生服務的,這個核心不能變。公益是公益,商業是商業,這裡不排斥商業,公益與商業相融合是可以的,但對學生講的時候就是明確出來,不能將商業包裝成公益,更不能打著公益的名義去幹商業的事情,這方面我們是很謹慎的,這是原則問題。開源則是說,只要有意願以“綠色環保的方式、感恩的心態、奉獻的精神”開展“綠色離校”活動的學校社團或班級,我們都歡迎他們在各自的學校舉辦活動。

一個志願者團隊發起的公益項目,靠什麼遍及上千所學校還屢獲大獎

△ 2019年6月,“綠色離校·綠色感恩”被授予“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2019年“十佳公眾參與案例。

最後我想說的是,受益惟謙,有容乃大。不論規模化進展到什麼程度,都應該保持謙卑的態度,每一個參與推廣的機構或社團都值得創建團隊去學習,因為一線的經驗和數據才是最真實的,也為項目下一步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參考。


“綠色離校”每年都會收到300餘份社團的總結,我們每份總結都會仔細閱讀,一些好的活動建議或形式,經過評估後會被直接採納,在第二年“綠色離校”啟動時向全國推廣。


“溫暖水杯”就是我們從開展項目的學生社團那裡學到的一個活動。社團志願者通過下寢室回收塑料瓶,將回收的塑料瓶變賣成為社團的“愛心基金”,在暑期實踐時,用“愛心基金”購買水杯,把水杯贈送給山區的孩子,用公益影響公益,很有意義。第二年,我們將“溫暖水杯”作為主要推薦活動之一,向全國的社團進行了推介,至今已有近百所學校開展“溫暖水杯”活動。就這樣,通過互相之間的學習,我們不斷為“綠色離校”注入新鮮理念,在保持初心的基礎上持續創新。


做好一個活動並規模化,不是單一的某個人或某個機構就能做好,只有集價值觀相同的機構和個人的優勢所長,向著共同的目標,才能做大公益事業的蛋糕。(本文作者/陳文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