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電,或是一場偽需求

小家電,或是一場偽需求

文 | 易芳

來源|智能相對論(aixdlun)

在特殊的疫情期間,小家電可謂是當紅“炸子雞”。

居家的日子裡,很多人自己動手製作各種美食,做蛋糕、蒸饅頭、烤披薩……等等需求讓餐廚類小家電迎來了短期內的“井噴”式增長。

蘇寧近期公佈的2月份小家電煥新大數據顯示,電烤箱同比增加280%、空氣炸鍋增長659%,電熱盒增長261%。

復工之後,安全又便捷的電熱飯盒又成了“剛需”,銷量暴增成小家電黑馬。2月9日至3月5日期間,蘇寧數據顯示,電熱飯盒銷量同比增長高達1958.6%。

小家電,或是一場偽需求


不僅如此,在天貓、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銷售量、用戶評價量,小家電各品類都出現猛烈增長勢頭。

在逆勢攀升的利好市場下,前段時間小熊電器的業績快報顯示,2019年度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6.9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1.92%;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6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0.08%。

並且,業績快報披露當日,小熊電器股價直奔漲停,收於75.09元。

在小家電如此亮眼的表現之下,光大證券發佈了一份深度研究報告表示,屬於小家電的新消費時代來了。

不可否認,在小熊電器、新寶股份等品牌的攪動下,在直播帶貨的風口下,如今的小家電熱度正旺。只是,小家電究竟是真風口,還是偽需求,有待回答幾個問題。

一、充分不必要的“顏價比”,還是充分必要的“性價比”?

“當大家願意為場景、為心情、為品質買單的時候,有一個名詞‘性價比’消失了,出現了一個新名詞‘顏價比’,好看變得非常重要。”吳曉波曾經在其年終秀上也這樣說過。

大家對於顏價比的定義是這樣的:顏價比=90%的顏值+10%的微創新。

然而,90%的顏值,只能吸引到消費者注意到這個產品,讓消費者在門店駐足,在瀏覽頁面停留,但真正能形成轉化的,是10%的微創新。

比如,“智能相對論”的讀者陳妙妙說,她最近想買一款烤箱,在網上看了很久之後鎖定了小熊電器的一款,但最終下單的時候,陳妙妙還是選了外觀容量價格都差不多的美的的一款。

小家電,或是一場偽需求


“如果顏值都很高的情況下,當然選更大的品牌啊,雖然小熊也不錯,但總感覺美的性價比更高,畢竟家裡的冰箱、微波爐都是美的。”

也就是說,“顏價比”很重要,但“性價比”並沒有消失。

尤其是看到憑藉“顏價比”迅速崛起的小熊電器的成功之後,老牌的美的、格力、蘇泊爾、九陽等等家電品牌,在小家電上也紛紛革新“美學”。在“顏價比”的趨勢下,小家電的外觀同質化會越來越嚴重,如果都一樣好看,最後拼的,還是性價比。

而在性價比上,小家電品牌的研發能力著實堪憂。

例如小家電代表企業,小熊電器、小狗電器、純米科技累計提交專利申請分別為799件、793件、297件。其中,小熊電器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分別佔比16.27%、34.04%、49.69%。其他幾家公司的發明專利佔比也不突出。

不僅如此,小熊電器,2015年至2017年,小熊電器研發投入分別為992.40萬元、1653.33萬元和2507.68萬元,佔當期營收1.37%、1.57%和1.52%,而公司品牌宣傳費用分別為1983.50萬元、3551.54萬元、8781.45萬元。

產品研發費用僅佔總營收比例的1%,甚至還不及品牌宣傳費用的一半。

這也意味著,一旦大型家電企業進入小家電市場,依託雄厚的研發實力和品牌知名度,只要在產品外觀創新上跟上形勢,可以迅速且輕易地站穩市場。

二、要sell-in的眼前繁榮,還是sell-out的長遠發展?

顏值之所以能將一家小家電企業推上市,往往是小家電的廣告圖片、視頻、文案裡,營造了高品質生活的感覺,在這種細分場景的裡,消費者幻想著自己更有質量、更有儀式感的美好生活。

尤其是,這種小家電的單價一般也就一兩百塊,完全在承受範圍內,從而,衝動之下,支撐起了一個百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只是,在號稱“後悔藥”的閒魚上,買了最後悔的產品中,排名靠前的卻幾乎都是小家電。

為什麼讓生活更美好的產品,買了之後沒使用幾次,就會出現在閒魚的池塘裡?

最大的原因是,小家電很多都是衝動消費產品。

親手烘焙的樂趣,很多人都想體驗吧?“智能相對論”的朋友劉菁表示,在每天都吃自己烤的麵包的幻想下,衝動買了個麵包機,以為自己買回來之後,每天都吃上健康的早餐了。

想法很不錯,但真實情況卻是,做麵包步驟繁多,從發酵、烘焙、烤色,每一個步驟都要很精確,配料比例精確,時間把握精確,特別是發酵粉的量、烘焙的時間要把握好,不然做出來的麵包就是一塊硬邦邦的磚。不僅如此,弄完之後清洗、收拾還要花費大把的時間。

用了兩次之後,劉菁將麵包機掛上了閒魚。有那個閒工夫烤麵包,早上多睡一會,然後去樓下面包店買一個不更香嗎?

其實,不僅麵包機,在知乎的問題“最雞肋的小家電”中,空氣炸鍋、酸奶機、豆芽機、麵條機等等小電器,高票當選操作麻煩、清潔困難、使用價值不高的雞肋產品。

小家電,或是一場偽需求


像劉菁一樣“看到即種草,種草即購買”衝動消費的人群很多,看似形成了一個消費閉環,實則只完成了一半。

在市場營銷裡,有sell-in、sell-out的概念,sell-in指商品從廠家進入銷售渠道,沒有直接賣給最終顧客;sell-out指商品直接從零售商銷售給最終顧客。

一個產品只有sell-in才能算是完成消費閉環,但小家電的銷售路徑,看似是完成了賣給顧客的sell-out,實際上只達到了sell-in的狀態。

畢竟,那些被買走的小家電,最終沒有留在年輕人的生活裡,而是流向了閒魚的池塘了。而本來應該承擔閉環的消費者,不自覺地,就成了中間的一個“零售商”。

然而,對於小家電品牌來說,憑藉人口紅利sell-in雖然能夠營造眼前繁榮,但若不塑造便捷的消費場景,提高消費者的使用頻次,達到能夠長遠發展的sell-out,遲早會淹死在虛假繁榮的泡沫裡。

三、扎堆稀釋“長尾”市場,還是真正改變生活?

小家電的市場,看似是緊盯“長尾”市場,滿足生活中的小而美需求,實則是不停開拓非剛需品類,利用消費者的好奇心來衝動消費。

例如小熊電器,根據億歐數據,從2006年成立至今已擁有30多個品類、400多款產品,目前每年可推出100個新產品,平均每3天就有一個新品上市。

什麼樣的生活,需要100個小家電產品?又有誰的家裡,願意堆滿100個產品?

這些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刻洞察,不過是顏值為包裝下的對生活的美好幻想。

只是恰好,這些滿足消費者精緻生活幻想的產品,在直播帶貨、社交電商的購物引導中,將消費者的衝動性激發得淋漓盡致,從而,小家電迎來了爆發。

利好的市場,誰都想分一杯羹,小家電品牌,尤其是線上品牌迎來激增。根據奧維數據,截止2019年,線上小家電的品牌已經突破800個。

小家電,或是一場偽需求


品牌越多,品類越多,可是消費者的需求卻沒有被正確引導。在那些大量小閒置的小家電背後,顯示的是品牌的急於求成。

就像麵條機、豆芽機,品牌想到了一個需求點,開發出產品,利用消費者的新鮮感賣出去,卻並不注重對消費者生活習慣的培養和引導,根本無法將一次購買變成終身用戶。

而當品牌都過分追求細分市場時,卻忽略了,小家電雖然看似佔地不大,但是長期的堆積也會用掉室內不少的空間。當很多大家電都在積極追求多功能、集成化時,小家電以多品類的單一功能產品扎堆在過份細分的長尾市場,不僅稀釋了自身的市場份額,更是與簡單生活的大趨勢背道而馳。

其實,對於小家電來說,能牢牢佔據市場的,不是那些不被注意的細分需求,而是消費者的使用頻率。

就如同破壁機,剛問世時,人們還處在豆漿機的時代,但在健康生活理念的倡導下,破壁機的使用習慣漸漸被培養起來。如今,根據奧維數據顯示,2019年破壁機品類規模達到109.2億元,同比增長6.3%,僅次於小家電支柱產品電飯煲。

因此,想要酸奶機、麵包機等等產品賣得好,就需要將喝酸奶、吃麵包的頻率升級成早餐必備,成為生活剛需。

而現在的小家電,只是扎堆在長尾市場裡,離真正佔領用戶心智、改變生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結語

小家電需要美學,但卻並不能只靠顏值就大殺四方;小需求有市場,但賣給消費者並不是完結,而僅是開始;美好生活人人想要,但急於求成,只會過早陷入瓶頸。

對於小家電來說,真風口還是偽需求,區別只在於,是留在消費者的生活裡,還是流入閒魚的池塘裡。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完】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

•AI新媒體;

•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TOP10;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佔”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萬個為什麼》

•【重點關注領域】智能駕駛、AI+醫療、機器人、AI+硬件(含無人機、智能手機、電視)、物聯網、AI+金融、AI+教育、AR/VR、雲計算、開發者以及背後的芯片、算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