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亿搞大基建?切投且珍惜!

25万亿搞大基建?切投且珍惜!

前两期文章大白分析了城市建设基建的短板,并且指明了疫情过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果然没多久,大基建潮就来了。


3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稳经济放大招,7省发布25万亿基建项目。


顿时市场掀起一股基建风,“25万亿基建潮来了”“新基建炒概念”“大基建带来新投资方向”,各种声音层出不绝。


3月10日,在全球股市一片黯淡的背景下,新基建引领A股开始反弹,上证指数上涨1.8%,创业板指数大涨2.6%,可见新基建对市场带来的信心是非常大的。


新基建表现如此亮眼,什么是新基建?2020年25万亿基建潮下,给政信债投资市场带来什么影响?


“新基建”下的基建潮


提到这次大基建,更多的是关于“新基建”的重点搭建。这次基建项目不仅是对过去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老基建项目,更多的是新基建的铺设。


新基建属于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一般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教育医疗、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


这次疫情挑战了中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公共卫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包括公共卫生制度改革,公共卫生物资储备,生物医药研究,疫苗技术、病原检测技术、隔离病房服务机器人、医疗智能化设备、医疗物资供应链等。


这些新基建,都迫在眉睫。


基建潮稳经济,国势所需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中国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都采取了大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来应对。


在意外冲击面前,发力基建为何是稳定经济的有效手段?


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出口是经济的“三大马车”。消费对应的是内需,出口对应的是外需,当疫情扩散到全球,无论内需还是外需都会受到影响,投资就成为了稳经济的重中之重。


在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释放基金潜力方面,搞基建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


基建潮下,政信债为何降息?


中国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8万亿,7省发布25万亿的基建投资,这些钱从哪里来呢?


很明显,大规模搞基础建设肯定是需要用到大量资金的,虽然这个资金不可能全部由银行和国库里掏。但相对来说,政策支持下,地方债务和资金的流动性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这个时候,政信债这种高成本政府融资自然会逐渐减少。


反观投资市场,已经有不少以政信债为底层资产的信托项目暂停售卖,重新降息后再上架。其他渠道的政信债理财产品,也相继降息。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基建潮也使得地方经济更加健康,大大降低政信债的违约风险。


随着城投融资改革步伐加快,以及政策对地方基建的重视,很可能政信债的收益会越来越低。2020年的政信债,风险低了,收益也低了,还是且买且珍惜吧!

如何快速筛选政信债项目?


很多第一次接触到政信债的朋友们,看着五花八门的项目资料实属头疼,担心能不能回款,担心会不会出现违约,可又抓不住项目的风险重点到底在哪。


实际上,我们快速筛选政信债项目有两招最实在,最简单!


第一招,看项目的真假。


政信债有两个要素,一个是项目资金用于基础设施或民生建设;二是融资方实控人是地方政府国资委或财政局相关政府单位。


如果项目资金用途不纯正,或是融资方“血脉不纯正”,我们就要给它打个问号了。


第二招,看项目发行地区。


看地区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是地方信用,过往有无违约记录,像贵州甘肃部分地方经常发生违约事件,我们就要引起注意了。


另一方面是看地方经济,主要是看历年的GDP总产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自然会更有优势,但是像成渝城市群这种有政策光辉的地区也是非常有投资价值的。


很多朋友会问,担保方和增信措施那些就不重要了吗?


其实这些措施大部分都是交易渠道对融资方的硬性要求,简单理解就是产品合理合法化必要的包装。


虽然同样是很重要的,但政信融资还款来源最终还是看地方经济如何,只要项目是真实的、地方经济不差的,风险相对而言都较低。


当然了,投资一个项目不能这么草率,在经过这两招筛选后,我们还要综合项目其他优势再综合考虑到底值不值得投资。


无论是什么做投资,都要把风险和逻辑琢磨透,根据自身情况再做选择,这样才是对自己的钱包负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