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培新:醫護人員“集體放棄”抗疫補助?法理事理情理,理理皆輸


羅培新:醫護人員“集體放棄”抗疫補助?法理事理情理,理理皆輸

羅培新 法學教授

  • 抗疫補助,性質上屬於勞動報酬,不是困難補助,無需“申報”。只要確認是一線工作人員,統計好工作量,即應劃入相關人員的賬戶。法律並沒有規定申報環節。人為增設這一環節,無異於增設了“道德審查”的關卡,既有道德綁架之嫌,更有違法行事之虞。
  • 一個健康理性的社會,不需要把一個個平凡的普通人,都“塑造”成英雄。補助一線醫務人員的舉動,不應承載其他更多的價值,越簡單越有效。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得好:好的管理,有預見,靜悄悄,平淡淡,不出英雄。

150名醫護人員“集體放棄”申領補助金

一場遠未結束的大疫情,撕扯出了太多的論辯空間。

有些論辯,對於災後的制度構建,殊有價值,值得細細研判;而有些爭執,卻是因為魑魅魍魎迭出,遮蔽了常理常識之光,時下要做的,只是恢復常識,避免走向反智……

3月10日,雲南昭通。

彝良縣人民醫院150名醫務人員通過昭通日報宣佈,放棄申領抗疫補助金,總額約30萬元。

羅培新:醫護人員“集體放棄”抗疫補助?法理事理情理,理理皆輸

報道稱,涉及的申領補助人員均表態不願申報,並表示抗疫系職責所在,希望把補助發給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的醫務人員。

當媒體鏡頭對準醫務人員的時候,照著稿子讀的感染科護士長還說了這樣一句話:

“比起湖北武漢等疫情嚴重地區的醫務人員的辛苦,我們的付出微不足道。

國難當前,醫護人員衝在了一線,捨生忘死,忙碌近兩月,這樣的付出,不可謂“微不足道”;150人總計30萬元的補助金,人均區區2000元,更談不上“受之有愧”!

網友不樂意了,於是又形成了輿情,有關部門開始介入調查。

羅培新:醫護人員“集體放棄”抗疫補助?法理事理情理,理理皆輸

其他邏輯先不談。規矩千條萬條,合法是第一條。

醫護人員不願申報,醫院就可以把錢捐掉嗎?

當然不可以。

抗疫補助金屬於勞動報酬,無須申報,應直接發放

抗疫補助金,正式的名稱叫“臨時性工作補助”,其法律依據是人社部2016年第4號文,即《關於建立傳染病疫情防治人員臨時性工作補助的通知(人社部規[2016]4號)》。

羅培新:醫護人員“集體放棄”抗疫補助?法理事理情理,理理皆輸

文件內容並不複雜,總共才六條,明確了對一線人員給予補助的範圍、標準與程序。

為什麼叫臨時性補助?

因為疫情屬於突發事件,也不會了無終期,故稱為“臨時性”。《通知》將期限界定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開始至響應終止之間的響應期。

補助的性質是什麼?

屬於勞動報酬,這個可以從財政部與稅務總局的公告中獲得解釋。財政部與稅務總局《關於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2020年第10號)規定,對參加疫情防治工作的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按照政府規定標準取得的臨時性工作補助和獎金,免徵個人所得稅。也就是說,本來要徵的,後來免了,這自然屬於勞動報酬無疑了。

補給誰?

《通知》將人員界定為在一線奮戰的各類人員,包括現場調查處置、患者救治、口岸檢疫、動物防疫等各類一線工作的人員。

也就是說,坐在辦公室裡的,大概率算不上一線人員。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前一陣子,某地醫院發放補助時,領導拿得比一線醫務人員多,引發了劇烈的輿情。

如何補?

這是發放程序問題,也是最值得細究的。《通知》第三條“計發辦法”規定,由縣級或縣級以上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會同其他派出處置傳染病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人員的部門統計人員工作情況。工作人員當日累計工作超過4小時,按一天計算;在4小時及以下,按半天計算。

《通知》全篇均未提及“申報”兩字。

直白地說,相關政府部門只要完成以下兩項工作,即可直接發放補助:其一,身份確認,即確認是參加抗疫的“一線工作人員”,不可隨意擴大範圍;其二,工時統計,即以4小時為界,完成全天與半天的工時計算。

不事聲張,靜悄悄地劃入一線人員的工資卡,這是管理者的責任。

增加“申報”環節,從而增設了一個考驗“道德”的關卡,既無必要,更顯違法。

如果再較真一些,這筆錢系財政撥付,假設150名醫護人員“集體放棄申報”,在法律上也只能解釋為,他們放棄了行政給付的利益,那麼,這20萬元仍然歸屬財政,怎麼就成為醫院的財產,可以捐出去呢?

羅培新:醫護人員“集體放棄”抗疫補助?法理事理情理,理理皆輸

好人有好報,才是為社會著想的善良

“子貢贖人”和“子路拯溺”的典故,國人鮮有不知者。

《呂氏春秋•察微篇》記載:

魯國之法,魯人為臣 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而禮讓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羅培新:醫護人員“集體放棄”抗疫補助?法理事理情理,理理皆輸

將這段文字,譯成白話文,說的是:

魯國有一條法律規定,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或下人,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回到魯國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名叫端木賜,子貢是他的號)從其他國家贖了一位同胞回國,卻拒絕收受魯國給付的補償金。孔子說:“子貢呀,你這樣做有失偏頗。大丈夫做事情,以移風易俗、教化百姓為己任,並非只考慮小我。現今,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你領受國家給付的補償金,對你品行並沒有傷害;而你不肯領受補償金,從此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為同胞贖身了。”相反,孔子的另一名學生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被救的人為表示感謝,送了一頭牛,子路坦然受之。孔子很高興,說:“這件事做得很好。這樣一來,魯國有人落水,必定有人出手相救。”

《呂氏春秋》的點睛之筆,可謂精妙:“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放眼四望,在德國,就連撿到別人的東西,都可以主張報酬:

《德國民法典》第971條:“拾得人可以要求受領權利人給付報酬。拾得物的價值在一千德國馬克以下的,其報酬為該價值百分之五,超過此數的,超過部分按百分之三計算。”

一線醫護人員,拿這點報酬,不應該嗎?

好人有好報,才會湧現出更多的好人,這才是健康社會應有的樣子!

羅培新:醫護人員“集體放棄”抗疫補助?法理事理情理,理理皆輸

個體有微光,整體才光亮

所有的偏見,均源於價值判斷的差異。

例如,同樣是植物,有價值的,我們稱為莊稼,沒有價值的,則稱為雜草;同樣是樹木,有價值的,稱為良材,沒有價值的,則稱為矮樹叢……

這家醫院這樣做,如果領導不是為了一己之私,那麼,在他們的價值位序裡,一定是把集體榮耀、英雄事蹟視為高於個體利益了!

這確實要慎重!

美國當代最傑出的經濟學家之一肯尼思•阿羅(Kenneth Arrow)認為,倫理行為乃是一種需要節約的商品。我們不應過分依賴利他、慷慨、團結或公民職責,因為這些道德情感都是可耗竭的稀缺資源。如果利他主義、慷慨與公民美德的供應,就像化石燃料的供應那樣是一個給定的數值,那麼我們就應當努力保護好它,因為用得越多,我們所擁有的也就越少!

是的,即便要弘揚犧牲精神,也要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

歲月靜好。市井生活,同樣值得尊重。

這150個醫護人員,都是一個個普通人,他們的背後,都是一個個家庭,都離不開柴米油鹽……

最美好的時代,絕不是要把一個個平凡的普通人,都塑造成英雄的時代!

關於英雄與國家,伽利略說,一個理性的國家不需要英雄。每個人做好本職工作,都是英雄。柏拉圖說,當一個國家最像一個人的時候,它是管理得最好的國家!

這是科學家與哲學家,跨越時空的對話!

智慧的先聲,亙古、悠遠而綿長!

我國先人的智慧,同樣不輸異邦。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直白譯來:

孟子說:“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那就應反問自己的仁愛是否不夠;管理別人卻不能夠管理好,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問題;禮貌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相應的禮貌,那就應反問自己的禮貌是否到家——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

讓150個醫護人員,把辛勞付出而獲得的2000元勞動報酬捐出,是仁愛之舉嗎?這樣做,很難阻止他人心生疑慮:這是不是以集體需要抹殺了個體意識的粗暴舉動!

利出一孔,不計其餘。

補助一線醫務人員的舉動,不應承載其他更多的價值。越簡單越有效,舉兩個簡單“粗暴”的例子:

例一:疫病橫行,國家危難。幾位同仁一起創建“福蓮”醫學獎學金,筆者負責起草章程,直接規定,福建省連城縣籍貫的醫護人員,無論醫生還是護士,無論工作地在上海還是在祖國的哪個角落,無論家境是否富裕,無論是從哪裡出發,只要目的地是湖北,去治病救人,一律頒發1萬元獎勵基金……

羅培新:醫護人員“集體放棄”抗疫補助?法理事理情理,理理皆輸

羅培新:醫護人員“集體放棄”抗疫補助?法理事理情理,理理皆輸

例二:上海首批醫療隊120人援鄂,好友張律師來電,希望協助聯繫援助醫護人員事宜,給每位獎勵1萬元。隨後的數日,和他共同努力,拒絕了種種“協調統一安排”的建議,堅持給首批醫護人員每人1萬元,因為首批是最危險最辛苦的……月餘與院方聯繫,確認醫務人員卡里已經進賬,方才覺得事情辦理完畢。

至於醫護人員收到獎金後如何處理,我們就不必操心了。

理想的媒體,不虛美不隱惡不賣弄不煽情

前段時間看到新聞:受疫情影響,學校紛紛開網課。一些鄉村的孩子,被阻隔在大山深處。家裡沒有手機信號,要花數個小時往返,䠀河涉水,翻山越嶺,到山頂的懸崖邊,才能接通手機信號,忍飢受凍,接受遠程教育。

媒體大概是作為勵志故事來報道的,但讀來覺得特別添堵。

過些天,又讀到一則令人悲慟的新聞:由於流量不夠,河南某地的鄉村孩子無法接受遠程教育,在急窘之下,選擇自殺……真心希望電信部門,針對這些特殊的群體,開展“流量扶貧”。既然我們能夠在浩渺大海里、無盡蒼穹中接收到信號,也一定有辦法讓窮山僻壤的孩子享受同樣的便利;既然我們做到了精準扶貧,就一定能夠通過當地政府部門、教育部門與電信部門的合作,發現特殊時期的真實需求者,在疫情期間向這些孩子贈送手機,並開通一定期限內無限量免費流量包,讓這些孩子暢享遠程教育……

扶助苦難與弱小,應當成為盛世文明的標準尺度!好的新聞工作者,不能僅僅止步於報道苦難的新聞,而更應當關注,弱者是否得到了呵護,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

作為法律人,讓我們保持對普通人的關注。規範而不教條,溫暖而不失序,願國運隆昌,百姓安康!

來源 | 上海市法學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