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的“乐不思蜀”,笑死了司马昭是怎么回事?真的吗?

书友会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首先我们先看了解一下阿斗,阿斗是刘婵的小名,刘备之子蜀汉后主,为甘夫人所生,

刘备时候刘婵继位在位41年,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汉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力日渐衰退,最后在263年被魏国所灭被擒于洛阳,
有一次司马昭在宴请刘婵的时候问刘婵,你很想念蜀国吧?刘婵乐呵呵的说,这里有歌舞有美酒,很快活,我不想念蜀国了。最后司马昭对刘婵彻底放心了,这就是乐不思蜀的由来,至于司马昭发笑是因为,他认为刘婵并不能对他构成威胁,也就没有了杀他的心思,刘婵的无能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要不怎么会后,“扶不起的刘阿斗”“阿斗的江山白送”这样的句子。

其实我认为刘婵并不是一无是处,虽然说综合能力不及他的父亲刘备,但是多多少少也学到了他父亲的一些处世之道,他也清楚自己的能力,他清楚的知道蜀汉已经成为过去,活下来才是最主要的。他的一些做法也算是明哲保身之举,但是谁愿意那样啊,而其中的苦楚只有自己清楚


喝着汽水看影视


我不认为“乐不思蜀”的刘禅是大智若愚。他的愚在很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分析一下:

1、小时受到了惊吓。浑身是胆的赵子龙在长坂坡把他从曹军中救出来后,刘备接过阿斗往地上摔去:“为此犬子,几损吾一员大将”,后来因此有一歇后语“刘备摔子---收买人心”,以刘备的惯常作风,这个摔是真摔,也就是说摔得很重,摔没摔坏脑子这个另说,但阿斗受到严重惊吓应该是肯定的,因此而影响智力是极有可能的。

2、长大后没有受到足够的历练。刘禅16岁继位,但在16岁之前,无论正史和演义,对其都没有笔墨,可见其没有什么具体历练。继位后,又是诸葛亮职掌内外,没有什么具体事情让他进行决策,历练少故无法增智。说句不好听的话,他一生都是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唯一的一次重大决策是听从谯周的建议:投降。是被谯周一番言语恐吓后快速作出的决策。从阴平入蜀的邓艾只有兵士2000而已,并且在绵竹之战中还有损伤。这样的决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脑子不够用。

3、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笃,把诸葛亮从成都传来,嘱咐后事,刘备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的托孤之言固然有政治上的考量,但从其中也可看出刘备对“阿斗”智力上的不自信。知子莫若父,在古代16岁已经是可以做大事的年纪了。而且,刘禅生于乱世,如果是一个英雄,早已显现其潜力了。所以,不能把刘备的托孤之言,完全看成是政治上的考量。

也许他与“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本来就是一个档次,“大智若愚”的评价放在他身上是不是“明珠暗投”呢?!


虬髯客升级版


阿斗“乐不思蜀”笑死司马昭,正史《三国志》没有记载,也不是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是来自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最后一集,第84集。

故事的开头,电视剧与小说、正史所记录的内容相同,我们先看一下故事经过: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蜀汉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你思念蜀国吗?"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着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着。’”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着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不同之处在于结局,电视剧中在周围人哄笑之时,阿斗表现憨态可掬,司马昭也忍不住大笑起来,笑着笑着,一口气没有接上居然笑死了。

94版央视《三国演义》可谓经典,在最后结局,隐藏了这样一个大杀招,是告诉观众后主阿斗不傻,他用自己的谋划为诸葛孔明、姜伯约报仇了。这固然是后人的一厢情愿。

正史记载,司马昭是病死的,没有被阿斗笑死,而乐不思蜀也被用于形容一个人得到了快乐,贪图一时,不想回到从前。

而我个人认为“乐不思蜀”是一场表演!其实也是阿斗的一个小诡计,与其父刘备当年在曹操的控制下青梅煮酒论英雄时的韬晦之计如出一辙,不同之处在于,刘备假装胸无大志是为了蒙蔽曹操放低警惕,从而能摆脱拘束早日实现抱负,而阿斗表现出贪图安逸是为了让司马昭相信,他安于现状,没有复过的打算,他的目的在于保命。





桃花岛主声色犬马


俗话说得好,大智若愚,阿斗“乐不思蜀”一直被后世传为笑柄,用以形容一个人没心没肺和窝囊无用。

但是,刘禅正因如此,才使心狠手辣的野心家司马昭确信,这是一个糊涂人,对自己毫无威胁。因此不但放过了他,而且以后没有再为难和羞辱过他,能得此善终岂非大智若愚?

相比较蜀汉刘禅,南唐后主李煜则真正让我们看到,什么叫聪明反被聪明误。“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虽然李煜才华过人,留下的诗词千百年来广为传送,但他的悲剧也因此而来,最终被毒酒赐死,结束了自己悲情的一生。

被司马昭杀害的魏主曹髦,也是“不甘平庸”,最后横死当场的下场。一个毫无实权的傀儡皇帝,如果像刘禅一样,明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道理,示弱于人,表现出甘心臣服的样子,或许可以自保无祸。可他却偏偏不甘大权旁落,却不知实力悬殊过大,失败是早已注定的。用现代的话来说,不作死,就不会死。

所以,刘禅此举真乃大智若愚之举。




大秦锐士天下无敌


蜀妓轻歌魏宫前,

佯装欢乐去相瞒。

存身保命为上策,

乐不思蜀任笑谈。






费玉山905


怎么说呢,说阿斗傻,他其实一点也不傻,他比他爹老刘还会作秀。

乐不思蜀,是刘禅故意迷惑司马家族,不杀他的一种避世手断。已经亡国了,当俘虏了,再强势,他恐怕命也难保吧。

司马昭和他爹司马懿比,个感觉,火候差了点。司马昭是真信刘禅装风卖傻,还是真的乐不思蜀,反正刘禅没有被一刀咔嚓了。司马昭是真笑还假笑,忍着见仁,智着见智吧。

后来乐不思蜀也是疯刺那些忘本的人的一句口头禅了。





远方西沙


在古代,打仗打的是钱粮。夷陵之战蜀国没了荆州,只剩下成都平原一块产粮基地,生产力与魏国差距太大,蜀国若想伐魏成功只能速战速决,但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蜀国灭亡已成定局。

刘禅本身并不是傻子,对局势有些明确的认识,因此才将军国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因为他明白自己的才能远不如丞相。诸葛亮作为先帝托孤老臣,在蜀汉团队里影响力很大,威望极高,是少数能够团结益州和荆州两派势力的人物,刘禅也明白只有依靠他才能坐稳帝位。

至于乐不思蜀就很好理解了,亡国之君如果不主动示弱,又怎能苟全性命呢。


306室长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