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倡“五院士共上一課” 大地之星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津生逝世

首倡“五院士共上一課”  大地之星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津生逝世

3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於武漢逝世。寧津生1932年出生於天津。1956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測量系工程測量專業,畢業後即任教於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後更名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2000年與原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等一起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曾任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副校長、校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測繪學會測繪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寧津生從事大地測量領域的研究60餘年,在大地水準面、地球重力場模型、國家天文重力水準網等方面成果顯著,被譽為“大地之星”。

在武漢大學,他發起開設的基礎課“測繪學概論”,由多位院士和知名專家聯袂講授,改變了新生對測繪專業的認知。正如2016年第二屆“感動測繪人物”組委會給他的頒獎詞所評價:“地球重力場,天地大舞臺。滿腹經綸,國之棟樑。一生相許,矢志不渝。

求學同濟,巧入測繪

1932年,寧津生出生於天津,父母用出生地給他取名為“津生”。生於亂世,無情的戰火使他的求學之路充滿了坎坷,他隨父母先後輾轉於安徽桐城,湖北江陵,四川豐都、合川,揚州等地求學。動盪不安的局面和顛沛流離的生活並沒有擾亂他對學習的熱情和對知識的渴求,1951年他在安徽萃文中學圓滿完成了他的高中學業。

深受中學化學老師的薰陶,寧津生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51年報考大學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系,並以優異的成績被該校錄取。但由於哈爾濱離家太遠,當時的交通十分不便,寧津生最終沒能說服家人同意他遠赴北國求學。這一次妥協或多或少給他帶來了痛苦,但並沒有打消他對大學生活的嚮往,勤勉努力的步伐並未因此中斷,他選擇了在家中溫習功課,準備來年的高考。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同年夏天,寧津生在學習的間隙翻閱上海《解放日報》時,偶然發現了同濟大學測量系補招生考試的消息。飽嘗失學痛苦的他,決定緊緊抓住這次機會。恰好他有同學在上海,於是,寧津生隻身赴滬投奔同學參加了同濟大學補招生考試,最終成功被錄取進入同濟大學測量系學習,開始了他與測繪學、與大地測量密不可分的一生。

時任同濟大學校委會主任(即校長)的夏堅白教授和測量系主任葉雪安教授等一批學者都是我國測繪界著名的教授,他們帶領的也都是有崇高理想和使命感的一群年輕人。這樣的環境讓寧津生如魚得水,他如飢似渴地一頭扎進測繪學習的海洋中。大學期間,表現優異的寧津生被選派到北京俄語專科學校留蘇預備班學習俄語。然而,命運弄人,正當他學習期滿、滿懷信心準備出國深造的時候,卻被告知由於家庭出身問題,他不能留蘇學習。這時候,他又先後選擇了清華大學、哈爾濱軍工大學準備深造,但是因為專業原因或者政治原因再次被拒絕了。就這樣,1953年9月,屢次碰壁的寧津生只好又回到了同濟大學測量系繼續學習。

雖然出去深造的願望落空了,但這番波折並沒有消磨寧津生的意志,反而促使他更加發憤圖強、孜孜不倦地學習。由於表現突出,他在學校裡先後擔任了系團總支書、校學生會宣傳部長等職務。1956年,在龔謹教授的精心指導下,寧津生結合建國初期上海市城市測量實際,完成了畢業設計《關於上海緊密水準網的設計》。他還和同學們製成了重力改正及地形影響垂線偏差改正透明模板、大地測量目鏡測微器、光學經緯儀測微器和大地測量覘標等教具,作為獻給母校的禮物。至此,寧津生的大學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入職武測,結緣大地測量

1955年6月,國務院決定對全國高等學校的分佈和發展進行適當調整,以逐步改變高等學校過於集中於少數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狀況。為了適應新建工業基地分佈狀況和國防形勢的要求,武漢測量製圖學院被列入建設日程。1956年8月,經過了一年多的籌備和建設,武漢測量製圖學院成立,會聚了來自同濟大學、天津大學、青島工學院、華南工學院、南京工學院的師生員工。由於建校初期需要大量的專業教師,剛剛畢業的寧津生響應祖國的號召,和同班同學們一起追隨夏堅白教授、葉雪安教授的腳步,毅然離開大上海,來到了武漢珞珈山南麓這片百廢待興、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成為武漢測量製圖學院最年輕的一批助教。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雖然由於家庭出身問題,寧津生沒有能夠赴蘇留學,但他在北京俄語專科學校的學習並沒有白費,反而為他日後的工作研究創造了便利條件。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建校伊始,恰逢中蘇關係友好盛期,蘇聯為我國的測繪事業建設發展提供技術上的支持。20世紀50年代末期,蘇聯相繼派出多名專家到武漢測量製圖學院進行指導、講學,具有一年俄語基礎的寧津生成為較早地接觸蘇聯測繪科技技術的人之一。在國際測繪界有著重要影響的蘇聯專家布洛瓦爾來學校講學時,寧津生被安排給其做專業翻譯。

布洛瓦爾不懂漢語,他所從事的地球重力場研究對於寧津生而言也是一個陌生的領域,所以做好翻譯並非易事。每一次上課前,寧津生都要去布洛瓦爾的住處,聽他先講一遍課程內容,然後將其翻譯成中文,並用俄語複述一遍給布洛瓦爾聽,在得到布洛瓦爾的肯定後才在課堂上翻譯。因此,對於布洛瓦爾的學術理論和見解,寧津生幾乎都是最早知道的,並且在來回的翻譯和校準中,進一步加深了理解。正是在為布洛瓦爾做翻譯期間,寧津生髮現了地球重力場研究的重要性,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萌發了在這個領域繼續深入研究的念頭。

正當寧津生滿懷熱情準備在地球重力場領域大展拳腳的時候,1960年中蘇關係公開破裂,蘇聯單方面撕毀條約,並召回了全部在華專家。布洛瓦爾臨走之前,將他的資料和書籍留給了寧津生,希望他能在這個領域繼續堅持下去。

就這樣,寧津生踏上了新的人生轉折點,從此便走上了地球重力場的研究道路。誰也沒想到,這個當初一心想去生產單位工作、從沒想過走上科研之路的年輕人,會成為我國大地測量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

首倡“五院士共上一課”  大地之星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津生逝世

情繫科研,勇攀高峰

早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寧津生就參與了國家測繪總局建立“57國家基本重力網”的工作,開始了物理大地測量的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工作。1959年,寧津生與管澤霖針對布洛瓦爾設計的《中國天文重力水準網布設方案》,在《測量製圖學報》上發表了《對中國重力測量佈置的意見》一文,提出了自己的學術建議和修改意見,得到了時任國家測繪局總工程師陳永齡的高度讚揚。此後,他又針對地球形狀在實際測量中的應用,推求我國高精度天文大地網的整體水平差所需求的高程異常,建立我國天文重力水準的理論、方法和精度。他的研究成果完善了當時由蘇聯專家為我國設計的天文重力水準佈設方案,部分成果還被收入修訂後的《天文重力水準測量細則》。

在整風運動中,寧津生被打為“中右分子”,“文革”期間他又被剝奪了工作權利,發配到食堂進行勞動改造。面對這場政治風暴,寧津生深感無力,但一個學者的良知使他沒有辦法割捨自己的學習和研究,他堅信春天終會到來,為此,他一直為國家的復興時刻準備著。白天他和大家一起在食堂接受再教育,晚上則一個人關起門來悄悄搞研究。為了能進行實驗,他主動要求去實驗大樓做衛生,夜深人靜的時候他便在自制的煤油燈下專心實驗。但是,透過牆壁的縫隙,煤油燈漏出的光亮還是被人發覺。一頓狠批之後,寧津生被關進了牛棚。

最為可怕的並不是無止盡的批鬥和教育,而是失去了看書學習的機會。在關進牛棚後,寧津生將清理書籍過程中發現的幾本關於重力學的俄文書悄悄揣在身上。為了避免再次被人發現,他將毛澤東選集的封面拆下來,包裹在這幾本書的外面作為封皮。這樣,他不僅找到了可以繼續學習大地測量的途徑,也有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1973年,在夏堅白教授等人的努力和奔波下,“文革”期間被撤銷的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得以重建。1974年,寧津生回到重建的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大地系。從牛棚出來,他渾身充滿了熱情和力量。同年,他參加了國家科研項目“應用重力資料推求高程異常和垂線偏差的精度估計”,為確保我國大地原點的地心座標及橢球定位提供了科學依據。此後,他又參加了求定珠穆朗瑪峰高程的計算等研究工作。

1975年,國家開始進行探測我國大地原點的工作,寧津生被委以重任。為完成這個任務,他帶領科技人員赴武漢、鄭州等地,對各地的地形、地質等進行實地考察和綜合分析。當時地球重力場研究的統計理論已引入我國,他在分析過程中率先開展了“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確定相對大地水準面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研究成果為確定我國大地水準面、我國大地原點及橢球定位所需要的垂線偏差和大地水準面差距等數據提供了一種新方法。經過一年多的團隊努力,綜合各位專家的意見,我國的大地原點最終被確定在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境內。

20世紀80年代,寧津生重點研究局部重力場的逼近理論,在構建適合我國具體情況的地球重力場模型、建立我國區域大地水準面等方面都有他主持和參與的重大研究項目和成果。重力場是地球最重要的物理特性,制約著該行星上及其鄰近空間發生的眾多物理事件。地球重力場模型是真實重力場的近似表達,在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空間和軍事等領域都有十分重要的應用。當時,國外已經發表的眾多地球重力場模型均沒有利用我國的重力資料,而我國發表的模型則因階次太低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利用我國境內的實測重力資料計算出能夠更好地表示我國境內重力場的地球重力場模型成為緊迫任務。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寧津生帶領他的團隊在1991年成功研製出我國重力場特徵WDM-89模型。利用該模型推算的重力場參數精度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也比國外同類模型有很大提高。1994年,他主持研究的“地球重力場模型WDM-94”通過國家測繪局鑑定,標誌著我國首次推出適應全球且完整到二項式60階次的高階、世界精度最高的地球重力場模型。

此外,寧津生在1991年至1994年間,還相繼主持了國家科委重點科研項目《南沙群島大地定位研究》、國家測繪發展基金項目《整體大地測量》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大地測量學發展戰略》等研究。在“九五”其間,他又參與主持國家測繪科技重點項目“全國及省市地區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準面的技術研究及實施應用工程”,該項目榮獲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從重力水準測量到地球重力場,從似大地水準面到衛星重力學,寧津生的一生都在為測繪、為大地測量孜孜不倦地燃燒著。

首倡“五院士共上一課”  大地之星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津生逝世

執著杏壇,首倡“五院士共上一門課”

與測繪科學研究一樣,教書育人也是寧津生一生所熱愛的事業。他認為,不管是教學型高校還是研究型高校,其首要任務都是教學,並且要以人才培養為主。

剛進入武測時,儘管寧津生還只是一個助教,但無論是幫助老師準備講義和教具,還是給同學們批改作業、解答疑難,他都兢兢業業、從無怨言。後來,經過層層考核,寧津生終於取得了給學生們上課的資格,走上了講臺,從講師到副教授、教授,即使是當上了院士,他都幾十年如一日,沒有離開過講臺。

地球重力場研究在改革開放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而在這一領域有傑出貢獻的寧津生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從系工會主任到校工會主任,從副校長到校長,再到測繪教育工作委員會和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寧津生被推到了一個個他從未想過的位置上,也變得更加忙碌。但無論行政工作多忙,寧津生都排除萬難,始終站在教學工作的第一線。他說,他首先是一個教師,然後才是校長,給學生講課是他義不容辭的任務。

當選院士以後,寧津生教授於1996年全國首倡“五院士共上一門課”,這門課程最初是想挽留轉專業的學生,20世紀90年代,測繪學科及行業長期不被社會所瞭解,不少新生要求轉專業。這個倡議得到了劉經南院士、李德仁院士、張祖勳院士、陳俊勇院士的積極響應。1997年,這門由五位院士共同講授的《測繪學概論》在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園內開課,來上課的不僅有測繪專業的學生,還有慕名而來的其他專業的學生。20多年來,寧津生、李德仁、陳俊勇、劉經南、張祖勳、龔健雅6位院士先後加入教學團隊。在2019年,已經87歲高齡的寧津生就因身體狀況欠佳,將接力棒交到了他的博士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副校長李建成手中,同樣保持著“六院士同上一門課”的豪華師資。

寧津生教授在前幾年還主導武大的《測繪學概論》本科課程,邀請本專業院士、著名教授為本科生上課,為本科生開啟測繪學的世界大門,也改變了新生對測繪專業的認識。

正如2016年第二屆“感動測繪人物”組委會給他的頒獎詞所評價:“地球重力場,天地大舞臺。滿腹經綸,國之棟樑。一生相許,矢志不渝。”

記者:鄭莉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