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专家一直在强调孩子6岁前父母陪伴的重要性,那为什么不能给宝妈个经济上的支持呢?

黄淑辰


这个问题问的好。

六岁以前母亲的陪伴很重要,特别是三岁前。日本在这方面就比较重视,他们要求母亲在六岁前必须陪伴孩子一起长大,国家给与经济补助。

我们国家在一块,相对而言虽然慢一点,但是也在慢慢进步。从产假的延长就可以看出一斑。以前是三个月,后延长到158天,哺乳期的照顾,都是为了孩子能在母亲的陪伴下成长。

但是我国毕竟人口众多,在六岁前给与全职妈妈经济补助还有一定困难。在国家政策尚未出台前,家庭其实可以进行家庭结构调整,比如男主外女主内,合理分配,共同支撑家庭合理健康地发展。



野夫人


孩子六岁前父母的陪伴很重要。

举个真实的例子。

有次去杭州,打个滴滴,司机看我和爱人带着孩子,就一直和我们聊着关于孩子的各种事情。他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和小女儿,大儿子基本上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女儿因为尚年幼,都是孩子妈妈带着。因为学习的问题,在孩子读三年级的时候,夫妻俩把孩子接过来,中间转学费了无数心,但孩子各种闹,学业不行,各种坏脾气,父母但凡管教,孩子就撂下一句话:你们现在想管我?晚了!我小的时候想让你们管,你们干嘛不管我,我现在只听爷爷奶奶的!振振有词,夫妻俩打也不敢打,一打孩子就离家出走,骂吧,孩子就给爷爷奶奶打电话一顿号啕大哭想让爷爷奶奶把他接走。最后司机说,你们是自己带孩子吧,我和你们说,再苦再难,也要把孩子带着在身边,千万别和我一样了,现在天天头疼这孩子,早几年想着多赚钱,结果这下倒好,钱是赚了些,但是孩子不认我了,不服我管教了,以后都没辙。

咱尚且不去说,专家的言论,单单是从一个过来人的口中,就能体会到孩子六岁前给他的陪伴是多么重要。就像李玫瑾教授说的很多观点一样,六岁前的陪伴能预防很多青春期以及成人后的问题。

但是陪伴不一定就是完全牺牲了个人的工作和自由就可以换来的。

举几个鸡汤的例子,比如我一直关注的几个公众号大V,都是全职带孩子,最后把带孩子演变成一个事业,还做的风生水起。像常春藤爸爸,年糕妈妈等等,都是一边带着孩子,培养着孩子,也同时在兼顾着经济。

当然这些人成功有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而且说白了,概率极低。多数的只是如你我一般,抱的了孩子就搬不了砖,搬得了砖就抱不了孩子。那么这个时候的取舍就尤为重要。

陪伴不一定就是牺牲爸爸或者妈妈一个人全职在家,父母能够陪伴孩子成长,能够在他年幼时陪着入睡,能够在下班以后陪着孩子用心一起玩两个小时,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必然会深一些。至少不会让孩子在懂事以后,说出你现在想管我晚了这样的话。


养育两只吞金兽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前几天遇到的一个姑娘,她说儿子的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她。

姑娘安徽人,儿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儿子6岁时,她和丈夫商量要出去干点啥,家里攒点钱。丈夫在家里种地,就近打点零工,婆婆接送孩子上小学。她经同乡介绍,到山东的一家美容院做美容师,工资不错,每个月有3、4千,工作也不是很累,就是离家远、假期少,一年只能过年时回家一次。

前年姑娘来山东干了一年,赚了些钱回家,去年身体不好请假回家休养。刚回家时,她让儿子干什么儿子都干,奶奶带了一年,习惯很好,在班里学习也很棒。和儿子相处两个月,一天儿子很正式的告诉她“妈妈,要是今年你不回来,我会恨你一辈子!”

姑娘很震惊,7岁大的孩子,为啥有这种想法,后来和儿子相处中,才知道了孩子的心思,原来6岁上小学,她走的这一年,孩子虽然没说,但心里很介意,觉得妈妈不要他了,心里对母亲有了看法。还好,儿子二年级,她回到了孩子身边。

看到孩子如此,她也没着急出来打工,在家里养身体,重要的陪孩子,平时经常和孩子交流,沟通感情,母子感情这才和好。今年儿子上三年级了,儿子和她说,“妈妈今年你出去吧,我不恨你啦”。现在她出来打工,也是每天都要和儿子通话视频,她说,儿子的那句话深深的触动了她,大人忙不就是为了孩子么,不能因为我的离开,导致儿子小小的心里充满了仇恨。

听了姑娘的话,对我的触动也很大,6、7岁的孩子,小小的年纪,心里竟藏了这么多的事,也许我们想着为给孩子创造条件,和孩子分离几年,出来赚几年钱。可孩子却不这么看,在他们最需要父母的时候,我们离开了他,小小的心里不知经历了什么,悲伤、阵痛、麻木、最后唯有仇恨……

我觉得,在孩子小的时候,还需要我们的时候,尤其6岁前,亲自教养孩子,多陪陪孩子。0-3岁,孩子和母亲的情感依恋建立期,是培养孩子的情感和性格发展的重要阶段。3-6岁,孩子社会行为建立的关键期,3岁后,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模仿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全身心的陪伴和正确引导会影响孩子的终生。

而6岁后,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此时我们要多些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决策中来,孩子也会更理解、更体贴父母。

心理学家李玟瑾老师说过:3岁前有恩与他,6岁前立威他,孩子方能心理健康的快乐成长。

所以,相较于孩子的一生来说,孩子6岁前,即使再难再累,都好好的陪伴、养育和教育他们吧。至于经济支持,端看我们如何看了,虽然暂时条件差些,但一家人在一起,喝着白水就着馍,生活都是甜的,好日子一定会有的,加油!


格桑花谈育儿


我家的两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不是在我们身边。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孩子已经意识到一直照顾他们的不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所以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想要回到爸爸妈妈身边的想法。

每当我们回去的时候,孩子就缠在我们身边一刻都不离开。尤其是我的女儿,因为孩子我们想以前那样趁着她睡觉离开,她就一直跟着他的哥哥,哥哥在哪她去哪,哥哥在哪睡觉她就在他旁边拽着衣服睡。而且一有时间孩子就跑到车上不下来,要跟着我们一起回家。

而在孩子刚和我们回家之后,孩子还是不敢相信自己是能够长久和爸妈在一起了,她还是一刻不想离开我们,直到两三个月后孩子的这种戒备情绪才慢慢放松下来。

我的一个侄女是从小一直在姥姥家长大的,她的父母是远在北京打工的。直到孩子初中毕业她的父母才回来。这个孩子小时候受到的照顾不能说不好,可以说是要什么给什么,但是孩子却和爸妈一点都不亲,什么话也不和他们说,还非常不尊重他们,称呼直接为老头老太婆。

因为父母觉得对孩子欠缺照顾,所以处处让着孩子。而最终孩子的脾气现在很古怪,在她家里说一不二,而在外面却是很孤僻。孩子的朋友也不多,让他的父母很是担心。

所以说父母不管有钱没钱,最好把孩子待在身边。

而说给宝妈经济上的支持,目前国家的政策是没有这一方面的要求的。也只有各个家庭以自己家庭之力来支持宝妈照顾好自己 的孩子。


曦宝和伊宝


我是自己带我俩闺女,老大三岁半了,老二一岁半,看孩子不比上班轻快多少,而且甚至更累,但我觉得如果经济稍微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自己带孩子比较好,因为你一天天的陪着孩子成长,她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你基本都能掌握住,这会为以后他们在青春期叛逆期沟通打下基础。我小的时候我爸妈也是为了挣钱,对我们的关心不多,现在想想有点遗憾,所以我不想我俩闺女也这样。孩子一开始的成长变化很快,这些东西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我有时候也会纠结老在家这样好不好,但后来看着她们一天天都变化真的很欣慰,这是钱买不来的。


初夏听花开的故事0508


那些说顾不了两头的 我真的想骂人 借口多 !你们一天24小时上班 不吃饭 不下班!开着大公司 每天这里飞那里飞 不着地!借口一堆堆的!两口子几千块钱一月租房都能把孩子带身边!就你们不行!嫌孩子麻烦直说!不爱孩子直说!


飞凰霸天L


为什么育儿专家们要强调孩子在6岁前父母陪伴的重要性?

因为真的很重要啊!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孩子习惯的培养。2.孩子性格的塑造。3.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锻炼。4.孩子与父母亲子关系的协调。5.家风的传承等等。



为什么不能给宝妈个经济上的支持呢?

能啊,当然能给,而且必须给!这主要是宝爸应该给的吧。人个认为,一个孩子的降生,必然要使家庭经济付出更多,不论是宝妈还是宝爸,在要孩子之前,都应该做好预算,做好计划。孩子不能选择谁做他们的父母,但父母可以选择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所以年轻的时候还是要多打拼,多付出,以获得更多收入。特别是毕业之后到结婚之前这段时间,这是一段对于人生来说非常重要的经济起步、积累阶段,相对来说也是人生中支出比较少的一段时间,如果这几年做月光族的话,那未来的婚后生活相对经济层面上来说就不太自由(当然这里不指富二代以及走上财运的幸运儿)。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生活,整体来说变数都不会太大,但是结婚之前或说要孩子之前,在经济上做好几年的经济储备还是做得到的。所以,做一个自强自力的宝妈,我们要从自身找原因,自己做自己的经济补给站。如果夫妻两个人都提前做好了身心准备和经济储备,我个人认为,这才适合要孩子,否则,真的需要再奋斗几年,再要孩子。


做好自己,做一个不依赖、不奢望、不抱怨的宝妈

孩子是自己的,家里人(特别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能够帮把手带孩子,是幸运的,但家长如果有精力、有能力自己带孩子,对于孩子和爸爸妈妈来说都是更幸福的。所以,做好自己,不依赖、不奢望、不抱怨别人的关照,这也是家庭幸福、孩子快乐成长的重要因素。做为宝妈,我们充满能量,今天的付出,必然会收获明天的福运。


童行伙伴


因为中国法律里面没有,也不认可家庭妇女的地位。你可以参照一下新婚姻法,里面有关于保护妇女儿童的吗?有针对婚内出轨甚至于孕期或者月子期出轨的律法或者约束吗?没有。只有一条,保护有资产的一方就够了。以后有钱人换老婆或者三妻四妾在正常不过了,反正我有钱我做主


yoga欣妤


父母陪伴孩子,确实重要。专家也是从对孩子的成长方面建议的。

但是,孩子是父母自己决定生的,应该是父母双方共同商量承担。

随着国家国力提高和鼓励生育的政策方向,以后应该会给有孩甚至多孩家庭更多经济支持,比如减少个税之类的。

但从女性权益角度看,如果仅仅是给全职妈妈经济支持,不仅不利于妇女参加劳动,更会使职场女性遭受更严重的性别歧视。因为福利越多,单位雇佣女性的投入越大,更不愿意提供女性工作机会。

美国就是例子。

美国有了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全职妈妈不担心离婚和养老。家庭主妇在美国也有养老的保证,有的家庭主妇,从来没有工作过,也没有缴纳过社安金,全家的生活主要靠丈夫来维持。

后来丈夫退休了,虽然家庭收入减少了,但是生活质量并没有下降,因为他依然可以从社安局领取到属于自己的养老金。

即使丈夫去世后照样可以领取。二人如果离婚了,只要女方没有再婚,依然可以领取前配偶退休金的一半。这种联邦政府规定养老制度给主妇以经济上的保障,让他们觉得更安心。

你看,这种制度够保障家庭主妇权利了吧?然而皮尤中心调查显示,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大约一半母亲不工作,但如今“居家妈妈”不到三成,另外还有大约7%的“居家爸爸”。

现在的美国,有18岁以下孩子的家庭中,40%以母亲为唯一或首要收入来源,而这些“挣面包的妈妈”,三分之二是单身母亲。

为什么政策支持,愿意全职育儿的“居家妈妈”越来越少呢?因为社会发展变化,女性也想有自己除了家庭之外的追求。而且离婚率越来越高,即使有政策支持,妈妈们也不再安于居家。

事实是,如果妈妈们选择离开职场,多年后再回归不仅薪资水平会下降,很多人根本找不到工作。所以愿意选择居家全职的妈妈越来越少。

而且,从孩子长远发展来看,妈妈工作比不工作,孩子的成就更大。

2015年,哈佛商学院教授卡特琳·麦克金和同事在调查24个国家约5万人后发现,有工作的妈妈,女儿往往比同龄女性更成功,挣钱更多,更可能当老板;儿子则会花更多时间照顾弟妹和干家务活,长大后娶的妻子往往也工作。并且,不论在哪个国家,母亲有工作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更有男女平等观念,更不在意传统家庭分工。麦克金强调,这项研究结果不能说明职场母亲是否过得更好更快乐,只能说明她们的女儿长大后更可能找工作,儿子长大后更有家庭观念。

孩子小时候,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尚可,妈妈可以选择全职,但孩子两岁之后,建议还是尽可能去上班吧。让孩子爸也多承担点家庭责任。

与其期待更多政策经济支持,不如锻炼老公带娃,靠自己赚钱,更靠谱。


自然循环我安然


放下工作养不起娃,拾起工作又陪不了娃。这是很多妈妈的矛盾所在。如果家庭有个不错的家庭后盾,妈妈没有收入,也不会出现经济危机。问题是好多家庭都在生存线上挣扎。以我们国家当前的国情,还不能给每个家庭补助抚养费!所以生了娃的我们只能为生计奔波。

如果条件允许,妈妈都愿意陪着娃成长。没有任何人更比妈妈更适合带孩子了。我们的孩子需要妈妈,每天出门时,我们都要承受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令人心痛不已。孩子的每一次生病,都让在外的我们牵肠挂肚。有多少母亲受不了这种煎熬,再次回归家庭陪伴孩子。

应该说有妈妈陪伴的孩子,是很幸福的。如果有条件我还是支持妈妈选择带孩子。孩子的那6年太重要了,那几年建构起的品行影响着他们漫长的人生。用我们的6年换他们的未来是值得的。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花心思带,到了青春期发现了问题才焦急,其实已经错过了最佳的纠正时间。

当然要是有份工作能让我带娃又能赚钱,那就一举两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