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元年(705),張柬之 、桓彥範、敬暉、崔玄暐、袁恕已五位大臣以清除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為旗號,發動了推翻武周政權的兵諫,可謂再造李唐,五人也因居功至偉,皆被封王,是為“五王”,這次兵諫史稱神龍之變。
關於這次兵諫,諸多史書諱莫如深,比如《舊唐書》中《則天皇后本紀》是這樣記述的:
麟臺監張易之與弟司僕卿昌宗謀反 ,皇太子率左右羽林軍桓彥範、敬暉等,以羽林兵人禁中誅之。
到了《中宗本紀》,又是這樣說的:
時張易之與弟昌宗潛圖逆亂 。神龍元年正月,鳳閣侍郎張柬之 、鸞臺侍郎崔玄睇、左羽林將軍敬暉 、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誅易之、昌宗 ,迎皇太子監國,總司庶政。
到了《資治通鑑》,又變成了這樣:
太子於北門起居,彥範、暉謁見,密陳其策,太子許之。
但是,在事發當天,太子李顯又遲疑了,“太子疑,不出。且日:凶豎誠當夷滅,然上體不安 ,得無驚怛 ! 諸公更為後圖”。後來,李顯幾乎是被他女婿王同皎逼迫著起事的,“同皎扶抱太子上馬”。
關於起事原因,史書上列了兩條:
1、太后疾甚;
2、麟臺監張易之、春官侍郎張昌宗居中用事。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在這幾本史冊中,作為神龍之變的最大受益方李顯,有的說他毫不知情,有的說他參與策劃,同樣一件事情,史家記錄居然如此不同,神龍之變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一、神龍之變的原因真是武則天病入膏肓、二張用事?
是歲冬,則天不豫,張易之與弟昌宗人閣侍疾,潛圖逆亂。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神龍之變前夕,武則天確實得病了,且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倆一直在宮內陪王伴駕,但是,她遠沒到病入膏肓的階段。
當羽林軍衝進她所在的集仙殿的時候,武則天一下子驚醒了,就問“亂者誰邪”?張柬之上前奏答:
奉太子令誅二張。
武則天直接問李顯“乃汝邪?小子既誅,可還東宮”。她又對李義府的兒子李湛說“汝亦為誅易之將軍邪? 我於汝父子不薄,乃有今日”!然後詰責崔玄暐“他人皆因人以進,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
就這幾句話,條理清晰,句句直擊對方要害,讓李顯眾人甚感尷尬。不過,張柬之等人還是將“監國”的權利要了回來,並且將武則天驅逐到上陽宮居住。
幾天後,李顯去問候母親的時候,發現她已經是“不復櫛額,形容憔悴”的狀態了。應該說,這次兵諫對武則天的打擊相當大。
饒是如此,武則天在兵諫後近一年方謝世。
如若兵諫的時候她“甚疾”,顯然,以古代醫療條件是無法讓她支撐一年的。
關於二張是否有篡逆行為,就各種史料看,並無確鑿證據。在是否立李顯為太子的問題上,二張甚至站在了李顯的一邊。另外,假設二張有篡逆之心,肯定少不了羽林軍的支持。從神龍之變來看,統領禁軍、宿衛北門的李多祚參與兵諫,二張連家門口這點事兒都沒弄利索,即便是武則天給了他們即位詔書,他們能坐的上去嗎?
因此,武則天病危、二張篡逆並不是神龍之變的原因。
那麼,這場影響深遠的兵諫,其深層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二、神龍之變背景
我們把視線拉回到發生兵諫的七年前。
在武則天將李唐改為武周後,大肆利用酷吏,不過,朝堂上諸多大臣依然是不停的勸諫她還政於李氏。比較有名的就是李昭德和狄仁傑,他們兩人立場相同,姑侄與母子哪個親近你不知道?哪有侄子當天子給姑姑立廟的?此外,契丹、突厥內犯都是打著“周武代李唐”的旗號。
或許是這種勸說改變了武則天的初衷,在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以李顯有病需回京治療為由,將李顯一家從房州秘密接回了洛陽。
當年八月份,武氏家族領頭人武承嗣去世,九月,李顯被立為太子。
這樣看的話,武則天的確是有意還政於李顯。
但是,在698年,武則天還成立了一個機構------控鶴監。
通常認為,控鶴府是武則天蓄養男寵之地,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設置控鶴府的次年,武則天將自己的親信悉數安插進來,“頗用才能文學之士參之”,我們不要小看這個機構,它可不是吟詩作畫的地方。當年,李世民置文學館,其目的就是蒐羅天下之才,武則天亦是如此。
關於這個機構,狄仁傑等人曾上疏請求撤銷,理由是“二張在陛下左右,實在有累皇上的盛名,皇上志在千秋,留此汙點,殊為可惜”。
實際上,狄仁傑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請求,那是因為這個機構分了他們的權。
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此時的武周組織架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維護李唐的勢力,其代表是狄仁傑、張柬之等臣子,再有就是李唐皇族,比如李顯、李旦等。另一方則是備受恩寵的武氏家族,比如武三思等。在這兩種勢力中間,還有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等。
很顯然,武則天採取的是帝王平衡術,其抓手正是控鶴府!
曾經的廢帝李顯看的非常明白,他為了避免再次被廢,採取了聯姻武氏家族的戰術。
新都公主嫁給武延暉;永泰公主嫁給武延基;安樂公主先是嫁給武崇訓,後來又嫁給武承嗣之子武延秀。
或許是武則天察覺到了李顯的意圖,便給了李顯當頭棒喝。
701年,邵王李重潤(死後被追封懿德太子)與永泰公主、武延基三人議論二張之事,被二張告發,盛怒不已的武則天將三人賜死。
武則天殺子如兒戲的品性,整個大唐帝國都知道,但是,武延基是她的侄孫,其身份是魏王,而李重潤更是李顯的嫡長子,將來極有可能承繼大統,這關係到大唐接班人。
所以,這個事情不由得讓人聯想,武則天到底想不想傳位給李顯?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加重了這種疑慮。
長安三年(703年),二張向武則天舉報魏元忠,說他私下議論“主上老矣, 吾屬當挾皇太子。可謂耐久”,並且還有人證------鳳閣舍人張說,他答應出面作證。
在這種情況下,兩種力量開始拉攏張說。
在朝堂辯論的時候,張說指責二張子虛烏有,且坦言只要我承認此事,張昌宗便許我高官厚祿。
二張氣急敗壞道:
說嘗謂元忠為伊、 周, 伊尹放太甲, 周公攝王位, 非欲反而何 ?
張說則回應道,陛下用人難道不選伊尹之才者,而招奸佞邪惡之輩?
武則天大怒,下旨將張說、魏元忠外貶。在魏元忠即將離開京師的時候,太子僕崔貞慎等八人給他餞行。二張拿此事做文章,說他們憤憤不平,並與魏元忠謀反。
武則天下令監察御史馬懷素審理此案,並以最快的速度結案。
顯然,武則天有她的打算。
馬懷素的回應很直接,他說陛下您操生殺大權,欲加之罪,何必找我呢?你要想讓我定他們謀逆之罪,臣做不到!
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到了長安四年(704年),武則天又使出了新的手段:將東宮屬官盡數外調。
宰相韋安石,出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宰相唐休璩兼任太子右庶子,外調東北。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顯開始忐忑不安了,隨著自己力量的衰減,他有理由懷疑,將來母后是否會傳位與他呢?
三、神龍之變的過程
明白了神龍之變發生的背景,神龍之變的過程就好理解了。
所謂“無功不受祿”,看看李顯都封賞了那些人,就知道誰參與了。
“五王”就不說了。
姚崇以功封梁縣侯,實封二百戶;
太平公主,增號鎮國,與相王均封五千,她所生女兒皆食實封,三子皆拜三品;
李多祚受封為遼陽郡王,食實封八百戶。
上官婉兒在兵諫後更是迎來的新的飛躍------被封為昭容,為二品嬪妃。
我們再看下兵諫時候,他們都在幹什麼。
姚崇,長安四年(704),出外為靈武道大總管,兵諫前夕,“崇適自屯所還,遂參計議。”
王同皎、楊慎交這兩人都是李顯的女婿,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起事的關鍵時刻,王同皎把李顯抱到了馬上,幾乎是半脅迫狀態。
袁恕己為相王府司馬,政變當日,“袁恕己從相王統帥南牙兵以備非常”。
朱敬則對敬暉說:“公若假太子令,舉北軍誅易之兄弟,兩飛騎力耳。”
兵諫過程其實很順利,張柬之、崔玄暐等人商定好行軍路線,由北門守衛李多祚打開城門,並在上官婉兒等人的裡應外合下,誅殺掉張易之、張昌宗後,兵鋒直指正在集仙殿就寢的武則天,這也就能解釋為何皇宮已經被李顯掌控,張柬之都進入集仙殿了,武則天還不知道外面發生什麼事的蹊蹺現象了。
結語
在上陽宮,武則天對李顯哭訴道道:“我自房陵迎汝來,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賊貪功,驚我至此”。中宗悲泣不自勝,伏地拜謝死罪。
應該說,神龍之變並不是通常認為的武則天病重、二張篡逆,事件的背後其實是李唐的重新崛起,武則天之所以竭力維持李武平衡,目的無非兩個,一是繼續握住政柄,二是保護武氏。因為她知道,武氏的權力是依附在她身上的,一旦她倒下,武氏想全身而退幾乎不可能。而武則天能做的,無非就是採取拖字訣,儘量剪除李唐勢力,壯大武氏。只不過,這點小小的願望,在幾年後,隨著景龍之變、唐隆之變都沒有實現。
神龍之變其實在李顯被立為太子的時刻就啟動了,此次兵諫,只不過是加速了王權向李氏轉變而已。
閱讀更多 山家往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