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救人要緊,論文可否先放下


術業有專攻,有的研究實踐,有的研究理論。但如果救不了人,再嚴謹的論文如果沒有實用價值也沒有任何意義。此事不再贅述,可以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查找當事人。

此時值得反思的是,為什麼有人去寫這類論文,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這類內容尚屬空白,容易發表,發表了就可以參加職稱評審,然後晉職。只要此時不死,後面還要吃飯,這就是一個學術向度與社會向度的價值平衡問題。  

疫情面前救人要緊,論文可否先放下


職稱制度作為我國專業技術人員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在人才激勵、選拔和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對人才管理科學化的需求不斷提高,現行職稱制度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逐漸凸顯。

近年來,我們的主管部門一直在發文,要求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但是不可否認,實踐中很難落實操作,倒是論文一目瞭然,似乎可以證明很多,更顯得公平。

專業人幹專業事,什麼是專業事。除夕夜很多醫護人員奔赴武漢,這也呼籲職稱評審,需要向基層一線傾斜,特殊人才特殊方式評價,病歷、教案也可作為參評材料,職稱評價標準一旦在現實中轉換過來,顯然有助於引導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迴歸本職。

職稱制度改革的關鍵,在於科學界定、合理下放職稱評審權限,尤其是要發揮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假如平時都是老好人,關鍵時刻就看硬件,那不寫論文顯然對不住領導和單位期盼,自己的成績也沒有說服力。

過去,很多地方政府部門直接參與職稱評聘,他們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政策的執行者和監督者,因而很難對職稱評聘過程進行客觀中立的監督和督促,於是論文開始風行,成了晉職的砝碼。

目前,中組部也發文表示,在抗擊疫情一線考察干部,這是一種鼓勵和導向。但長久地改變評價體系和標準,對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初心和智慧,是一種考驗。

從根本上解決職稱制度改革的癥結,必須改變政府主導的單一行政管理模式,讓用人單位有更大的評審權、聘用權,最簡單地就是放心大膽地讓他們自主評審,以調動用人單位的積極性,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人,誰好誰不好,本來就一目瞭然,可是因為沒有論文,或者按照上級考核標準過不了關,自己的領導都無法推薦,那還如何衡定優劣。

科學考核是一項涉及很多體制內外人員切身利益的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僅僅依賴於市場與學術中的任何一種力量或機制都無法有效推進,政府和用人單位應當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施公平之策,主動吸納專業技術人員共享決策,重視其合理的利益訴求,爭取最大多數群眾對改革的理解、認同和擁護,切實做到專業技術人才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從而給專業技術人才帶來更多獲得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