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說增值稅的最終買單人是消費者,但為什麼企業對稅負重還這麼有意見呢?大夥說說!

既然說增值稅的最終買單人是消費者,但為什麼企業對稅負重還這麼有意見呢?

因為增值稅根本就不是價外稅,而是價內稅,必須通過價格從消費者那裡得到彌補,但在老百姓購買商品承擔增值稅前,政府就已經將大部分增值稅通過企業代收代繳收到了,因為下家的“進項稅額”就是上家的“銷項稅額”,不過,如果稅負重,企業彌補的難度會越來越大,所以企業會有意見,況且少交的增值稅就是企業的利潤。

再說如果企業的產品最終銷售不出去,增值稅的最終買單人就是企業自身。

漢舟:因為跟壟斷國企不一樣,民企沒有定價權,貴了沒人買,所以不能理直氣壯把增值稅的部分全部由消費者承擔[挖鼻]。

Small-full:前提是能通過價格轉嫁出去,現在民眾的消費力都被房產醫療教育掏空,所以難轉嫁了啊。

馬靖昊說會計:購買材料就交了稅,生產的產品爛在庫存裡賣不掉,企業就是最終承擔者。付出的都是現金流,能沒有意見嗎?

andrea_liu:馬老師,一直覺得增值稅以價外稅的形式徵收非常不好,實質是虛增了沒有實際現金流支持的利潤,而其他流轉稅基本是價內稅,為何增值稅設計為價外稅?

馬靖昊說會計:中國的增值稅本質上還是屬於價內稅,只是玩了一個價外計算的花招。不過,話說回來,價內稅與價外稅又有什麼不同呢?所謂的價外稅只是讓老百姓在消費時就立即知道在價外還交納了多少稅,難道這些稅就不是價格的組成部分嗎?它與價內稅的唯一區別就是顯性與隱性的區別,價內稅只是將稅隱藏在價格中而已。再重申一句:稅永遠是價格的組成部分,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價外稅,價外稅只是數學遊戲。

增值稅的設計體現了一種狡猾的徵稅技巧,實質上,政府幾乎將全部稅收風險通過所謂的"代收代繳"轉移給了企業。但由於給了企業一個“甜頭”,規定在價格中的進項稅額,未來是可以抵扣回來的,因此,企業有意見還真有點說不過去。

h行路:理論上是消費者承擔,實際上是企業繳納,而且這個必須有價格來補償。且價格相對穩定的,增值稅高了,利潤就小了。

laosu18:因為增值稅不在利潤表,是最大的稅金謊言。

你這麼說增值稅不在利潤表是最大的稅金謊言,還真有道理。大多數人以為增值稅不影響企業的損益,實際上是其在會計處理上乾的“好事”。由於增值稅在計算上設計為“價外稅”,按照這種設計,它的會計處理也配合得天衣無縫。可以說,增值稅的會計處理實質上是配合稅務另設了一套核算系統,它將部分收入(改姓為銷項稅額)和成本(改姓為進項稅額)的核算放在損益核算體系之外,用於迷惑納稅人,這樣稅務切走的那一塊就不在損益中核算了。

我是添爸:就問一句,增值稅是無增值不納稅,那憑什麼工資不給抵扣?

你我分享sharing:關鍵是還有很多不能抵扣的成本,如人工工資等。

勤勞的小小小糖果:與民爭利,毛利的16%。

小糖果說的“毛利的16%”是一個近似的概念,其實如果從毛利的角度,增值稅的稅率應該比16%要高很多,我們知道,產品成本含三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製造費用,一般只有直接材料能取得進項稅。所以,產品的增值額=售價-材料成本。這樣,增值額無異於被誇大了,對於稅局而言,那是非要加上人工成本以及沒有進項稅的製造費用(有進項稅的製造費用允許抵扣)才行的。交了稅實際並沒那麼多增值,這是中國增值稅的悲哀所在,也是中國製造業的痛苦之源。按“銷項稅減進項稅”模式徵增值稅是有悖於設立增值稅初衷,不公平,如果能夠按照毛利徵稅,那是再好不過了。

西呱好惹:因為消費者最後會不會買你的單還是未知數呀,價格才是最終競爭力不是嗎,企業還沒盈利就先來一波雁過拔毛稅。

雨中鳳凰:很多企業並不贏利是虧損經營,土地房租物流人工成本大增,增加的不單是工資還有社保醫保,單說增值稅不管你虧不虧損都是要收的。進項抵扣?請問最初的進項從何而來?現在的中小企業經常是這樣的:年銷售額三五千萬,各種稅費幾十百多萬(不含隱形的百來萬),最後一算一年下來虧損或賺一點點。

在這裡,再談談增值稅稅負率與毛利率的關係。

稅局採取以取得增值稅發票抵扣聯並符合抵扣規定進行抵扣的措施徵收增值稅,生產產品投入的部分材料、工資、費用等不能取得增值稅發票。故以毛利額徵收的增值稅不等於實際繳納的增值稅,但有一定的聯繫。

增值稅稅負率(以下統一稱為“稅負率”)=增值稅額/銷售收入

以毛利額推算增值額(稅務)

增值額(稅務) =[銷售收入-(總銷售成本-不可抵扣稅的成本)]×16%

即:增值額(稅務) = (毛利額+不可抵扣稅的成本)×16%

稅負率與毛利率的關係:

稅負率 = (毛利額+不可抵扣稅的成本)/收入×16%

稅負率 = (毛利率+不可抵扣稅的成本/收入)×16%

chivalryyy:實質是重複徵稅 。所得稅及企業增值額增值稅計稅依據。

璠爺是喵女良:增值稅 實際上就是在你把原材料加工商品過程中增值的部分徵稅 可以說是毛利稅 在減去部分費用 還有企業所得稅。

你們兩個說得有道理。增值稅是針對毛利額以及不可抵扣稅的成本徵稅,而企業所得稅是針對利潤總額徵稅,二者稅率都不低,同時徵收可以想象企業承受的壓力。實際上,同時徵收增值稅、所得稅涉嫌重複徵稅,因為針對毛利額以及不可抵扣稅的成本徵完16%的增值稅後,再扣除期間費用以及營業外支出等,又徵收了25%的所得稅,因此,屬於重複徵稅。

塵埃遺夢:最高法院頒佈增值稅專用發票新規:對不起,要開發票請先付款! 最近朋友圈瘋傳的這個,甚至很多供應商也對應出通知先打款後開票,覺得挺無語的。按這樣我們是不是直接都可將應收應付停用,掛預收預付了[汗][汗]

Ringooooo:企業運行過程中會有應收款,增值稅強制把這一塊轉為營業利潤,並帶來所得稅的壓力,其實這些錢可能壓根也收不回來;如果稅務局能延期繳稅或者准許壞賬計提就好辦多了。我是做工業品的,經濟下行➕環保風暴,企業非常難。

馬靖昊說會計:增值稅下月15日之前就要繳納的,貨款一般都有賬期,60天已經算短的,因此,企業交稅的現金流壓力很大。但是,政府可不會設一個“應收增值稅”科目,允許企業回收現後再繳稅。

再問大夥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民營企業很難掙到錢?

動不動就異常:租金(這兩年暴漲),增值稅,社保稅(明年又暴漲),除非技術含量高或老闆能力強否則很難混。

奶黃包好好吃啊:房租大漲,工資社保越來越高,價格信息越來越透明,利潤越來越低,生意沒以前好做。

民營企業一般為傳統產業,原材料成本的60~70%,餘下的約為30%的人工成本,由於人工成本沒法進項抵扣,因此站在稅務局的角度上,增值部分約30%~40%,這樣,約銷售額的6%要去納稅。60%材料成本+30%的人工成本+6%稅,能夠有4%的利潤就算不錯了。關鍵是流轉過程中的增值稅全是企業墊支,產品銷售出去了才能收回,不可能全部銷售完,一直在墊支,這個墊支過程中就影響了企業的現金流,企業現金流出現問題的話,企業就完了。

悅己八寶彩珠:房租,工資,電費。一不小心,員工就各種告,各種仲裁。勞動法說是保護弱勢。我想問問,民營企業,什麼時候強勢過?

一個增值稅稅率是16%,一個所得稅稅率25%,再加上附加稅費,企業的利潤還剩多少?

百里奚之五張羊皮:人工漲的快,增值稅負重,社保繳費多。我們一年各種稅費繳200-300多萬,而老闆們最後可分的錢剩下不足150 萬。要不是看大家跟了多年,這樣的狀況真是不如關張了。

最後,提一個建議:國家允許企業按實發工資的16%計算抵扣增值稅問題,再將企業所得稅稅率調整到15%。我可以在這裡打包票,只要推行5年,實體經濟就能夠恢復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