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起落现象中,有哪些值得反思的点?

万事万物不自知


对于于丹我不诋毁也不支持,更多是路人心态。我记得有一次去图书馆路过古典区看见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第二层是于丹版的论语,下面居然是批于丹版论语,作者还是两个人两个男作者,说白了就是两个大老爷们骂一个女的,这件事变成出书对骂意义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对我而言感觉文化扫地斯文扫地。

在我看来于丹从来没有起过也没落下,来看一下于丹在网络上的简历。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1986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分校)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进行深造。1995年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影视系主任,副院长。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伟中国电视业的"军师"。多次受邀担任众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文化活动及公益活动的重要嘉宾,伟中外文化交流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2007年,"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于丹似几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位,引发广泛关注。
从这份简历中不难看出于丹在古典文学上的水平


也只能算是学生,不能算学者,只有深造经验而在传媒影视方面倒是一把好手。

回头来说一说《百家讲坛》对于百家讲坛好多人抱有巨大的崇拜之情,如果只是看过一两集的你有这种看法还可以理解,如果看过好几个系列的那你就算白看了,百家讲坛栏目是一个电视栏目收视率是第一位的喜闻乐见才是最主要的,易中天纪连海这些都是二流文化学者而且上台和说评书无异,袁腾飞上去前面几个好歹是说书的他上就是一单口相声还有一邮电大学的讲师笑面虎一个,讲三国水浒里的职场关系这都是老板给员工洗脑的小推文了,心灵鸡汤。纵观大部分百家讲坛的讲师水平在学者圈里只能算二流高点,不能算一流,好多高校推自己学校的老师上台说点什么打个广告,所以于丹上去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于丹上百家讲坛说论语只能说他们学校背景厚,而且于丹一个搞传媒的,如何高大上才是她琢磨的,说论语有点华藻丽句被人误以为是高等知识这也是看电视的观众一厢情愿。



于丹是搞传媒的,他让人们知道她她也家喻户晓了自己的目的完全达到了,他作为一个大学教授缺的就是名气现在什么都有了,钱也跟着来了,文化流氓和文化大师在一般人眼里差不多,在文化传媒方面于丹大胜。一帮文化学者以为指出于丹几个错误就是特别有学问了,这帮人被于丹拉来提高自己的名气给自己做垫脚石还浑然不知沾沾自喜。


鱼在水里你呢


一位朋友最近回答了关于于丹的问题,大概没想到自己的回答能获得那么多关注,所以一时也有些感慨,觉得自己所言或许应该更谨慎些。今天看到另一个事关于丹的问题,我便替男友解了他的遗憾吧,虽然不晓得是否符合他的心意。


百家讲坛上的论语

曾几何时,于丹教授登上百家讲坛开始普及《论语》,竟引得万人空巷,一时洛阳纸贵。然而,她的专业方向的不同(传播学),导致了她对于《论语》的释读更偏向于心得体会,而非学者的谨慎与细致。要知道,即使是专门的学者,若是跨了学科,那也是隔行如隔山。

这种略显随意的解读,后来会遭致不少学者的批评,可说完全不出人意料。随着黎鸣这只哲学乌鸦一声吼,瞬间引得不少吃瓜群众和吃瓜学生竞相学舌。但是,那些批评于丹的学者就错了吗?并没有,他们辛辛苦苦的耕耘,兢兢业业的教学,除了那些整日开会国内国外上蹿下跳的学术明星,有哪位学者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在一群智商都很高的人群中,时间会分化专业与不专业,用心与不用心。

笔者虽然学得是外哲,但男友却是中哲,自己也看过一点传统的典籍。说不上精通,却至少可以发现于丹许多地方真是过于随意了,她迎合了一般人读古书的畏难心理,用通俗易懂甚至有些三俗的解释,将我们的传统经典逐渐解构为当下流行的心灵鸡汤。写心灵鸡汤的人有文化吗?当然有文化,否则谁都可以去出本书了。但是,心灵鸡汤和经典的距离,却有一个孙悟空的筋斗云那么远。

批评者眼中的于丹

于丹在北大的遭遇,可谓狼狈。笔者以前在知乎上读到过在场人士的还原,据说,当时在场的至少有三类人:资深的戏迷,北大学生,老一辈曲艺家,可见,北大学生只占了一部分,其他都是校外人士。当时的主办方,将最后评论汇总的资格交给了于丹,这自然会惹恼台下的观众,因为台上的老艺术家竟然还比不过一个并非内行却被称作内行的传播学教授?而观众中也不乏一些资深戏迷,他们怎么可能认同主持人的话,台上于丹是内行,他们台下的却是外行?如果论专业,两拨人并没有差别——这恐怕也是台下观众恼怒的原因之一。

从百家讲坛上走下来的于丹,赚的盆满钵满,她的一场出场费有三十万(有人说四十万),顶得上一些教授一年的薪资了——即使我们普通人瞧着也会非常震惊。不过,羡慕或许有,但若说眼红,那倒未必。就笔者所知,在批评于丹的学者中,很多人都在争论这样一个困惑——如果说经典可以通过通俗的解释达到全民普及,学者们应采取这样的措施吗?大家先别忙着批评,因为在外国哲学里,也存在同样的激烈交锋。

我们如此贫穷,却听富裕的人告诉我们幸福和财富无关


我们先来看古人的做法:

古人从没有降低过自己的标准和尺度,在今天我们看到的经典注疏中,可说没有一个古代受人敬仰的学者会降低标准进行三俗式解读。而那些口口声声说喜爱传统的人们,你们能看懂古人留给我们的竖排繁体注疏吗?有没有在遇到阅读障碍的时候直接放弃,还是坚持下去?如果你真真切切看到了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还会认为于丹讲得很正确吗?古人不是没有激烈的争论和批判,但他们总是言之有据,找不到论据,便尽量尝试解释得合理一些。于丹呢?我们买一本十三经注疏本子就能对照了。

我们再来看看外哲,但这不仅仅是外哲的事情,有些甚至影响到了中哲领域:

现代一些年轻学者,总爱标新立异,不能静下心来扎扎实实的专研学术,却总想着找机会一鸣惊人。譬如西方某当代哲学家喜欢就时事发表一些惊人见解,譬如战争、贸易以及其他国际事件,以此来博得关注,一些国内的青年学者就邯郸学步,总想把学术研究变成趣味小故事,恨不得一朝成名。他们嘲笑严谨的学者太保守,又吹嘘自己的视野很开阔,很时尚,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兴趣,但实际上,历史自有后人评说,这么多年以来,历史也证明这种明星把戏长久不了。

笔者在北京,看到很多民间人士在高校听课学习,难道能说他们都不读古代经典注疏吗?其实,这才是我们研读经典的方法和步骤。只要想学习,自学经典,也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只要你有真正热爱的心,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好。

所以,于丹对经典的比附和误解,我们难以容忍;但对于她在教育和生活上的心得,听听也无妨。


品物不穷


于丹出名始于《百家讲坛》,同时还有一众学者、讲师相继火起来。这反映了当下中国老百姓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对知识、文化的渴望。

从输出的内容来看,于丹并不高明,她只是赶上了这个全民渴望知识的年代,她的有关《论语》的通俗化解读,相当于给广大老百姓上的文化启蒙课,用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讲解知识,于丹是语文老师、易中天是历史老师,他们都是非常合格的知识启蒙家。

难道其他学科我们就不想了解吗?非也,罗振宇从这里看到了商机,他成功地开启了知识付费的模式来哺育万千大众,原先我们质疑上学有何用,现在我们甘愿掏钱买罗振宇们的一段演讲,对提高全民素质来说,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

论于丹为什么会倒掉?我想还是因为她把自己当明星了吧?明星是需要经营的符号产品,如果没有能力经营,还不如就做一个本本份份的大学讲师,不要炒作不要包装不要过度使用资源,捧得越高跌的越重,不过现在她也有继任者了,本次奇葩说导师薛教授就很讨人喜欢,人们对经济学的热爱将会引领下一个知识风潮。


每日文鲜


于丹这个人我不认识,但我想从我拜读她的作品的角度谈谈她这个人。

她给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一个文化人。有知识,有口才、有思想,能够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人物之一。

我是因为她才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我看到过网上报道关于他在国外撒泼的报道,先不说这个真不真实,我想,人成名后,都有会膨胀期,她也不例外,就像那些明星一样,会时不时的发个火,骂个人等。

如果媒体报道的事件是假的,那当然是我所希望的了。

如果媒体报道的事件是真的,我想那也是媒体高估了她的“人品”!把她给文化了!

我认为于丹只是一个“人”的符号!她不代表“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用千年历史积淀下来!而不是一个人能够代表的。

不得不承认她的文化水准还是很高的,但是做人到底行不行,只有和她打过交道的朋友和她的家人知道了。有文化不等于有修养,不等于人品好,所以,是我们大众对她的期望值和认可度太高了,才会造成有些人会对她失望。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希望于丹以此事件为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点乐生活


百家讲坛,谈笑古今,于丹最火,但最受争议的那几年,就是在百家讲坛讲论语的时候,那时候小学中学甚至高中,有电视的教室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都会打开电视,让大家看于丹讲论语,这的确是比老师标注释理解论语容易得多了,在这一点上,她丰富了千千万万学生的精神世界,可谓之功也。


真正让她口碑下滑的,还是接受了很多私立学校的到场费,没有像百家讲坛这么用心的准备讲演内容,也有很多人说她江郎才尽,肚子没墨水,但是出场费却出奇的高,达到了二三十万,那时候二十万可是比现在值钱的,有人说她因为钱变了,一个文学工作者,不在家里研究学问,却天天借着热度,抛头露面,这是在消耗文学。

还有人讨厌她演讲方式,太激情太鸡汤,但内容都是人人都懂的大废话,讲十几分钟循环来去都是那几句,像是用模板背稿子,时间一长,观众不喜,百家讲坛就把她下课了,于是慢慢淡出了观众视线。


炭烧的菠萝


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适可而止,能说七分话,绝不多说三分,因为人的好奇心就在于一眼望不到底,如果一旦被看穿,被看的一清二楚,人们也就没有了观赏的欲望,反而觉得庸俗不堪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于丹起落最大的原因就是和盘托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分青红皂白,随着自己火热的东风,刹不住车式的往外倒,这就很容易造成一种选品不良或者说容易出次品的情况。

于丹对于论语的解读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产品――文化食粮的生产过程,它是有价值的,但是这种文化精神食粮的产量与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并不随着产量的爆发式增长而在质量上更有保障。

恰恰相反,当于丹越是想要加速内容输出的时候,其质量就越容易出问题,而且一个人的知识面是有限的,用一点下次可供选择的点就少一点,如果一味地满足市场、满足人们猎奇的需求,那就只能生拉硬套。


把本不宜放在一块的东西叠床架屋式的堆砌在一起,粗制滥造的解读一番,为赋新诗强说愁,一时忽悠大众尚可,但要想糊弄一世,的确有点太难为于丹了。

何况一直忙着赶工,一直忙着粗制滥造,就更没有提升自我的时间,等到灵感枯竭,自然也就很难再获得观众的青睐。

更何况人本来就是一群喜新厌旧的高级动物,一旦对于丹审美疲劳,则会加速人们对于丹的抛弃速度。

因此,想要避免这种尴尬,想要保持新鲜感,最好的做饭就是谨言慎行,不是说的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给读者给观众留三分想象的空间。

大歌星朴树为什么能够凭借着自己“半死不活”的靡靡之音一直红火,大意就是朴树出品,必属精品,要是每天都无病呻吟,估计观众早就审美疲劳,弃之一旁于不顾了!


历史三日谈


我觉得一个学者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经得起考验,决定了他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

于丹毫无疑问的是她知识渊博,有着绝佳的口才,这是她只所以成名的原因。但是必须怀疑的是她的观点言论是否正确!!!

鸡汤,心灵鸡汤,于丹专业制造这些!

“凡事都从自已身上找原因,外部环境从来没有错,要改变自已迎合一切,就能走向成功”。这是于丹的一贯思想观点!后来传销洗脑术借鉴去了一部分变成了“改变自巳,就能改变世界”。

按照于丹的理论:我是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毕业五年,买不起房!不是房子太贵了,是因为我太不努力了!!!

如果我是农村40岁的男士,设娶上媳妇,不是因为女人太少,而是因为我不努力,那么全体农民拼命努力,能改变女人不足的问题吗?!

那么如果我是个农民工,春节要返乡!!!遇上春运而一票难求!!!请问我哪错了,我再努力也不过把别人挤下去!!!全体农民工拼命挤,就能改变火车座位不够的问题吗?!

于丹一直从事这个研究!!!

但人民总有醒悟之时!

喜欢文章就关注我吧!!!





龙啸九天令


(文/五花肉)欢迎大家与我交流分享


名人的热度永远很高,而且总是有话题炒。关于于丹,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则嗤之以鼻,名人不同于普通人,她们的一言一行时刻暴露在公众面前,稍有不慎便会摔落谷底。那句话怎么说来着"高处不胜寒"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无论是人还是事,热点总不会持续很久,总会被下一个热点所代替,随后被人们遗忘脑后,不过在饭后闲余偶尔提起简单说那么一两句,"哦,那个事啊我知道。"于丹也同样是如此,一个因为解读国学而火的人,传媒教授的身份却跨专业解读国学,简单点的人会说传承优良文化,但反之来看却又有些不专业了,本身也存在着矛盾。



另一方面,于丹逐渐丧失了初衷,变得开始作起来,衣着方面不得当就不说了,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抬的太高,而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最终,曲终幕落仓皇下场,留给公众的只是饭后闲聊的小料。

做人要本分,做人要低调,人们容易被实力圈粉,败絮其中迟早人走茶凉。


五花肉wd


于丹喜欢国学,也喜欢讲国学,她是师范大学的教授,讲课如说书,口才很了得。

于丹能出名,肯定离不开她刻苦的学习与飞扬的性格。

但令人不解的是她的大起大落,反差特别大。思虑再三,归纳于三点原因。

(1)不尊重古典哲学。孔圣人在研修圣贤文章时,都讲求“述而不作”,可她却把经典给改得面目全非,像什么《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肤浅之词如滔滔江河,连绵不绝。

(2)语言过于浮华。做学问本应“大道至简,化难为易”,可她偏偏用华丽的词藻使简单道理复杂化,简单几个字的事,她却 连篇累牍,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版的“华而不实”。

(3)成功冲昏了头脑。作为一个国学大师,更应注重一个“修”字,修到清新寡欲,修到超然脱俗。看她每次出场众保镖护佑的架式,无疑就是个“俗物”。

结尾语:我们要向国学大师学习的方面无非两样,其一,渊博的知识。其二,深厚的底蕴。渊博知识的表现形式是化繁为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深厚的底蕴则表现为其外表的厚重、笃实,成为人们甘愿效仿的样子。像于丹这样 喋喋不休,口吐白沫的表情,闭目试想一下:你愿意成为她吗?


欧阳大拙


老瓜瓢喜欢早期的于丹老师!后面的于丹老师,就不符合老瓜瓢的喜好了。

第一、早期的于丹老师,才华大于名气。

这段时间,于丹老师解读的论语,虽然和原意时不时还是有距离的。但是才华足够,解说起来也是别有新意、视角新奇而符合道理,全过程更是游刃有余!

早期,能够给老瓜瓢很大的启发,也激发了对古典的二次学习兴趣。早期的于丹老师,功莫大焉!

第二、后来的于丹老师,名气大于实力。

这段时间,正是老瓜瓢对诸子百家学问兴趣正浓的时侯。按理说,别人的热度减退,因为这个不喜欢于丹老师,情有可原。可是,老瓜瓢热度处于上升期,也不喜欢于丹老师的讲座了,又是为什么?

这个时期的于丹老师,处于小马拉大车的阶段。名气急剧提升,才华反而落后了。前期讲的论语有新意,这个阶段就越来越多的是牵强附会了,“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很贴切的形容。

知识,作假就一定会被发现,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所以,总体来说,于丹老师前面给了大家很大帮助,后面也带来了不少曲解。

老瓜瓢觉得就是一句话的道理:名实相符才长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