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城“三話一會”接地氣暖人心

聽心裡話 辦實在事

應城“三話一會”接地氣暖人心

  去年11月,應城市在鄉鎮範圍內搭建“基層夜話”、“網絡對話”、“家訪談話”和“屋場院子會”等“三話一會”平臺,領導幹部紛紛帶頭深入基層,增感情,列問題,辦實事,在群眾中間產生了良好反響。

  聽心聲聚合力

  9月4日傍晚,天鵝鎮西湖村宋桂連家院子前的稻場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一場別開生面的屋場院子會正在開展。

  “鄉親們,自從駐村工作隊來到我們村,村裡的變化大家有目共睹,過去村裡屋外是雜草叢生,現在是清新敞亮,晚上更是廣場舞熱鬧非常。去年村集體純收入27萬元,今年年底將全面實現戶脫貧、村出列。”西湖村黨支部書記田德鬆開場介紹情況。

  貧困戶田鳳文主動發言,現身說法。“以前家裡窮,一家五口每年總收入萬把塊錢,現在趕上了精準扶貧好政策,我幹起了村環衛運輸工作,還在小額惠農貸的支持下購買了農機,現在家裡一年收入有五六萬塊,生活越好,幹得越起勁。”

  在真實淳樸的談笑間,群眾不時給予熱烈的掌聲。

  “你這樣不等不靠、勤勞致富的精神就是我們要弘揚鼓勵的,越來越多的人像你一樣脫貧致富,我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會如期實現。”來到現場的應城市委副書記、市長徐長斌連連稱讚。

  “三話一會”,表達的是群眾心聲,加深的是幹群感情,更解決了問題辦了實事。

  促脫貧謀發展

  天鵝鎮田萬村,為壯大村集體產業,引進本村四有人士漢正街老闆萬朝紅迴歸,規模種植大棚蔬菜。今年3月,駐村工作隊牽頭組織屋場院子會,重點同村民群眾商量土地流轉事宜。

  屋場院子會上,主持人拋出話題,大家話家常說問題,當場協調3家有異議的農戶同意簽訂流轉協議,為蔬菜大棚基地的建設打下基礎。

  目前,該基地已流轉土地200多畝,未來萬朝紅還將投資400萬元擴大規模。蔬菜基地的建設,不但使土地流轉的農民受益,還促進了本村勞動力尤其是部分貧困群眾家門口就業,一舉多得。

  “形式靈活接地氣,解決問題有主題,老百姓就喜歡這種實幹。”應城市經管局駐田萬村第一書記楊樹平對“三話一會”實效連連稱讚。

  鴨港村殘疾人胡三發的家門口路窄坡陡,駐村幹部爭取上級相關資金6000元,為其平整了門口道路,併為他配了一臺新輪椅;何三喜家的田地勢高,用水不方便,駐村幹部想辦法爭取資金9萬元,11月份即將開挖一口新塘;鴨港村集體產業糧食加工廠升級改造,爭取資金60萬元,駐村幹部多方協調好開工時間,既不影響開工,又能很好地照顧村集體的經濟效益……

  群眾事無“小事”

  基層夜話、網絡對話、家訪談話一樣是察民情,解民憂。

  去年10月,田店鎮紀委書記嚴建業和陳崗村黨支部書記劉北平到陳志清家家訪談話時得知,他還在上小學的女兒得了“地中海貧血病”。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嚴建業和劉北平一起跑了鎮衛生院等多個單位,很快為陳志清女兒辦了慢性病就診卡,極大減輕陳志清一家醫療負擔。

  許多人外出務工,那在外的人有事怎麼聯繫解決問題呢?微信、QQ、電話等多途徑的網絡對話成了好幫手。

  應城市水利局駐陳王村第一書記楊火明建立微信群,將駐村幹部、村幹部和全村貧困戶拉進群裡。平時有好政策都在群裡發佈,扶貧需要提供身份、戶口等證明也都在群裡溝通,隨時可以拍照傳發,這極大地方便了外出貧困人員辦理一些手續,節約了時間和人工成本。

  這些年,應城市通過多種方式的精準扶貧,通過扶智又扶志,通過“三話一會”,一個個問題得到解決,一件件實事得到落實。心裡裝著老百姓,老百姓自然靠得更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