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遊歷之風的轉變與魏萬在江南之地的文化追逐

導語: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在文化上的消費,也進一步增多。所謂

文化消費,最直觀的便是旅遊。因為文化最直觀的產物就是地理名勝古蹟,在追尋地理空間的同時,還在追尋歷史發展的痕跡。

而關於旅遊文化的歷史,最早追溯在何時,已經不得而知。但是在唐朝時期,遊歷之風已經成為了當時文人的一個共識。在祖國的大好河山中,追尋美的體現,追尋人文的舊憶,更追尋自己人生的答案。

唐朝遊歷之風的轉變與魏萬在江南之地的文化追逐

唐代詩人

在唐朝歷史中,最喜歡遊歷的詩人莫過於李白。所謂經驗足,就最有發言權。但是縱觀李白一生,其最美好的遊歷回憶應該在江南。至於為何是在江南,這個問題不應該讓李白自己來回答,因為幫助李白回顧一生的,是一個叫魏萬的文人。

那麼唐朝時期,旅遊文化是怎樣發展的?李白與這個叫魏萬的人,又有怎樣的聯繫與發展?走進李白的詩文之中,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魅力。

一、唐朝遊歷之風的轉變

唐朝時期,不僅是一個適合文人遊歷的時代,還是一個遊歷風靡的時代。國家承平日久,國泰民安,很少有戰亂與不公平事件的發生。在有多餘財物與時間的情況下,遊歷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唐朝遊歷之風的轉變與魏萬在江南之地的文化追逐

古代遊人

因為各個旅遊景點,還沒有像如今這樣,收門票費與導遊費。促使文人進行遊歷的,是文化與社會的力量。在唐朝之前,是四百多年的戰亂時期,文人想要探尋文化的痕跡,無疑是痴人說夢。好不容易等來了唐朝的安穩局面,怎能不"放飛自我"呢?

1、從蜀中到江南的轉變

在唐初,由於隴蜀的經濟關係有著密切的交流,所以中原文人都喜歡去遊歷蜀中。最有影響力的例子便是唐初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都曾遊歷過蜀國風光與人文古蹟。

可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以及文化的傳播,蜀地的魅力漸漸消散,以揚州為中心的發達城市又成為了文人眼中的文化名城。因為運河的開發以及海外貿易的發展,唐朝最初以蜀地經濟為主發展到以江南地區經濟為主。

唐朝遊歷之風的轉變與魏萬在江南之地的文化追逐

唐朝地圖

由此可觀,決定主要遊歷地區的條件,除了文化背景以外,經濟背景也是一項重要的評估條件。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在分析相關文化背景後,就會發現,文化背景其實還是主要條件的。

2、道教文化的使然

在《抱朴子》中,有這樣一句,"古之道士,合作神藥,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為此也"。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為了表明,只有有名氣、有靈氣的山,才能獲得長生的奧秘。許多普通的山之所以被拋棄,便是因為其沒有名氣與靈氣。

隨後,葛洪在之後列舉了各個地區的名山,以供讀者參考。其中,在江南的東陽與會稽之地,江東的七座名山有六座在其中。所以,東陽與會稽之地,成為了唐朝許多文化名人所向往的地方。

唐朝遊歷之風的轉變與魏萬在江南之地的文化追逐

司馬承禎畫像

至於道教文化為何會影響著唐朝文人對於名川大山的熱愛,這便需要提到一位道士的名字——司馬承禎。作為唐朝時期,道教中的"明星"人物,武后、中宗、睿宗、玄宗都曾接見過他。而司馬承禎作為一個道教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道教文化的傳播中,其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道教文化的影響下,許多文人對"仙氣"有著獨鍾的熱愛。在遊仙的主題下,對遊歷之事有著豐富的撰寫。而在江南地區的道教名山,也吸引著唐朝無數文人,來到訪其下。

3、教材魅力的使然

雖然道教文化對唐代文人有著深刻的影響,但是卻缺少了"主流媒體"的身份。因為在唐朝時期,佛教與道教的地位之爭,卻在潛移默化的進行著。

作為文人士子,倘若去進行宗教之間的鬥爭,無疑是無趣。

在唐朝繼承了科舉制度之後,唐朝對科舉制也有著正確的認知,不像明清時期的統治者一樣,實行"文字獄"。而唐初的官方教材,便是《文選》。

唐朝遊歷之風的轉變與魏萬在江南之地的文化追逐

東晉文人

在唐朝歷史之前,最有文化代表的便是東晉時期。在東晉時期,雖然國家並不太平,但是文化的傳播並沒有因此受阻,反而展現了其中的光芒。如"竹林七賢"、謝靈運、謝脁、鮑照等人,就是非常傑出的代表。

由此,唐朝的教材文選,大都來源於東晉時期的文人。而唐詩的前身,也是從東晉文人的詩詞中發展而來。東晉文人失去了中原之地,轉而在江南之地,尋找自己的文化慰藉之地。東陽、會稽,不僅有道教文化所推崇的名山,還是東晉文化的主要活動地。

在《文選》之中,就收錄了不少吟誦江南名山的詩篇,如孫綽的《遊天台山賦》、謝靈運的《山居賦》等等,其都對會稽地區的名山進行了文采上的描寫。而且東晉文人在政治的困苦中,還信仰過道教的玄學,所以唐代文人有東晉文人的遺風,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

二、李白四次遊歷江南的記載

在唐朝遊歷詩人中,最具有代表的莫過於李白,李白在後世眼中,不僅具有很高的才名,在唐朝歷史中,他也是一位積極的旅行者。

李白是一位性格豪邁的文人,在他的詩文中,到處都有飄逸的色彩。而其遊歷的地方,也與唐朝的文化背景有很大聯繫。如《蜀道難》,就是李白遊歷蜀中之作。但是李白最喜歡遊歷的地方,應該就是江南地區。

唐朝遊歷之風的轉變與魏萬在江南之地的文化追逐

李白像

在歷史及詩文記載中,李白前後四次遊歷過江南地區,每一次遊歷的感情,都不一樣。從最開始的熱情,到最後的疑惑,李白一生的答案與詩句,或許都與江南之地有著難以割捨的聯繫。那麼李白在江南地區,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1、仔細而又精緻的第一次

在李白二十二三歲時,就開始進行他的文化之旅。在少時,李白讀過許多文化著作,並對文化之景,產生了無限遐想。"餘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私心慕之。及長,南遊雲夢,覽七澤之壯觀"。可想而知,李白對文化有多麼熱愛。

在李白出蜀之後,李白就寫到"南窮蒼梧,東涉泯海"。其中的意思,就是要表明,李白想把江南地區的名勝古蹟,飽覽一遍。由此,李白開始了他第一遊歷江南的旅程。在途中,李白熱情且洋溢著,並對每個景物,都抱有著豐富的興趣。

唐朝遊歷之風的轉變與魏萬在江南之地的文化追逐

李白畫像

李白初次遊歷江南的旅程,大致如下:首先到達揚州,然後隨運河到達越州。越州之後,還遊覽了金陵、蘇州、婺州等地。隨後由天台海行至溫州,再經過麗水,到達金華。整體遊歷結束後,最後回到了揚州。

在此次遊歷中,李白留下了許多詩句,來描寫當地的人與物,景與情。如"

天台鄰四明,頂華高百越",就是李白登臨天台山時所作。大體而言,李白在此次旅途中,遊程甚長,所過較多,增長了李白的許多見識。

2、僅仿杭州

開元二十七年(739),李白再次來到了江南地區,與第一次不同,李白的行程非常短。再到江南之後,李白只去了杭州。在杭州與他的侄兒李良相會後,進行簡單的觀望就離開了。其中,留有《與從侄杭州刺史良遊天竺寺》等作。

3、遣散憂心與不甘

天寶六年(747),李白又一次來到了江南地區。與之前不同的是,李白已經有了豐富的人生經歷,並遭遇了自己人生中的一大挫折。年輕氣傲的李白,曾在唐玄宗下為官,本以為自己輕薄名利,無視權貴,就會獲得唐玄宗的賞識。可是小人難鬥,李白最終失去了他的理想。

唐朝遊歷之風的轉變與魏萬在江南之地的文化追逐

江南地圖

在理想破滅之後,李白心灰意冷,離開了長安城,離開了他的人生抱負。在彷徨與不安之中,李白選擇繼續遠遊。將自己的感情,寄託于山水之間,通過山水,來啟悟自己,感慨人生的悲境。

由此,李白又一次來到了江南地區,與他之前最喜歡的山水,再次進行了相會。在旅途中,李白並沒有急於飽睹山水之色,而是選擇將大部分時間,用於與朋友的相會。

或許,只有與朋友相會,述說自己的不得志,李白的內心才能進一步釋懷。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這句詩,就是李白當時再次遊歷江南所作。在對江南山水的愛戀中,李白已經沒有了當初的細膩,而是"一夜飛度",來藉此抒發自己內心的困苦與不甘。

4、人生的疑惑

幾經滄桑的李白,在天寶十二年(753),最後一次遊歷了江南山水。現在,李白已經走入了他的暮年時光,對於人生,李白也有了更多的感慨與無奈。

"尚採不死藥,茫然使心哀","但求蓬島藥,豈思農鳸春",這兩句詩文,都是李白最後遊歷江南所作。在詩句之中,盡是李白對於道術的疑問。在此時,李白或許明白了生命的真諦。

當自己年輕時,總想擁有一切,可是生命總有期限,自己所擁有的不能永生,那麼自己的一生,又是為了什麼呢?

唐朝遊歷之風的轉變與魏萬在江南之地的文化追逐

李白畫像

我之前所認為的美好,如今都已消逝成空。我想尋找答案,我想獲得解答。會稽裡的名山啊,你是否能告訴我人生的答案。我四處遊歷,只為展現自己的才能,為何到如今,還是一無所有。

李白帶著自己對人生的疑問,再次來到了江南地區,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或許,連李白也難以悟透人間的真理,那麼在晚年中,李白自己被自己困惑了。

三、魏萬對李白的追逐

在李白彷徨無助時,並沒有阻擋時人對李白的崇拜。李白遊歷祖國大好河山,真情豪邁的性格與詩文,使其立足於唐朝文壇。從西向東,李白留下了太多詩墨,來表達自己的豁達與對山河的愛戀。

唐朝遊歷之風的轉變與魏萬在江南之地的文化追逐

唐代詩人

由此,一個叫魏萬的唐朝文人,決定向李白請教詩文,來成就自己的功名。可是魏萬沒有想到,自己對李白的崇拜與追逐,使李白獲得了人生的答案。正是在與魏萬相見的過程中,李白找到了他曾經的"詩興"。

1、魏萬的身份

想要了解魏萬與李白的關係,就要先了解魏萬的身份。魏萬作為唐朝時期的一位文人,當然肩負著文化傳播的重任。在對當時著名人士的詩文進行品讀後,魏萬崇拜上了李白。

由於魏萬小李白約二十歲,所以魏萬無疑是當時的"追星族"。為了獲得李白的青睞,魏萬決定尋找李白,想他訴說自己的敬仰之情。由此,魏萬成為了第一個為李白編集並作序的人。當然,在魏萬找到李白前,魏萬還有一道長路要走。

2、魏萬的行程

天寶十二年,正是李白最後遊歷江南的時期。魏萬聽聞李白還在繼續遊歷,並決心要找到李白。魏萬首先來到了宋州、兗州去尋找,但是魏萬來晚了一步,李白已經開始了江南之旅。為了追趕李白,魏萬用時十個月,先後行程三千餘里,最終在揚州與李白相見。

唐朝遊歷之風的轉變與魏萬在江南之地的文化追逐

江南地區

當李白遇見了這個"死忠粉",無疑被他的創舉所感動。為了表達自己對魏萬的關心,李白詢問了魏萬的行程。而魏萬所到之處,也都是著名的文化景點,與如今的景點也較為相似。看來古今對文化的認同,還是高度相似的。

魏萬經過錢塘,在錢塘觀潮,又經過會稽,在會稽訪古,隨後,天台登頂、海行溫州、惡溪觀瀑、金華尋勝、富春訪幽、太湖泛舟,經過千辛萬苦,終於見到了心心念唸的李白大文豪。

3、李白的靈感與回憶

當魏萬在講述自己江南的遊歷之旅時,李白開始是高興,聽得津津有味,隨後便成為了驚歎。因為這位年輕人,與自己多年之前,第一次訪問江南名勝古蹟的旅途非常相似。當魏萬滔滔不絕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時,李白似乎回到了自己年輕的時候。

唐朝遊歷之風的轉變與魏萬在江南之地的文化追逐

李白畫像

魏萬的講述,彷彿在重現當年的自己,李白心血來潮,與魏萬結成了忘年之交。看來堅定的"追星",還是有回報的。就當李白與魏萬離別時,李白為了表達他的不捨,寫下了《送王屋人魏萬還王屋並序》。一百二十句長詩,不僅是李白詩句中的鉅製,也表達了李白對魏萬的不捨之情。

四、唐代詩人的空白

是啊,回溯李白的一生,在他年輕的歲月裡,是多麼的狂傲與無知。以為自己擁有才名,就可以獲得統治者的賞識,並獲得治理天下的美名。在暮年回首時,才發現自己一生的虛無與飄渺。

唐朝遊歷之風的轉變與魏萬在江南之地的文化追逐

李白影視劇形象

正如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寫,"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李白重回江南之地,已經沒有了年輕時的熱烈與激情,只有人生無限的悲涼與感傷。"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或許一切都是空白,只是自己感情的泛濫,進行渺小的書寫罷了。留下詩篇,自己的世界只在文字之中。

結語:在唐朝時期,不僅是一個帝國強大的巔峰歷史,還是中國文脈為之一震的光榮時代。無數文人墨客,弄筆賣騷,只為展示自己的文采與所思所想。他們對人生的期望,化作浪漫的詩句,定格在唐朝的歷史文化中。

李白作為最愛遊歷的文人,也在遊歷中,反思了自己的一生。正是因為自己與魏萬相見,李白才看到了過去的自己,並對自己的以往進行了反思。魏萬或許並不出名,但是他的出現,使"詩仙"李白,明白了自己人生的過往。

參考文獻:

《全唐文》

《李杜全集》

葛洪《抱朴子》

《李白集校注》

趙昌平《李白詩選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