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智慧:如何不动声色的收服人心?

众志成城 抗击肺炎


鬼谷子智慧:如何不动声色的收服人心?


赤壁大战后,刘备按诸葛亮的安排,用计夺取了军事重镇荆州。周瑜气愤,决心起兵与刘备决一雌雄,经鲁肃劝说才罢兵言和。但周瑜认为刘备占据荆州是东吴称霸的心腹大患,便命鲁肃去向刘备讨回荆州。


最初,刘备以辅助侄儿刘琦为理由赖着不还。刘琦死后,鲁肃又去讨荆州,诸葛亮以“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来辩护,并立下文书,取了西川后再归还荆州。鲁肃无奈,只好空手而回。后来,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子,做了东吴的乘龙快婿,孙权又要鲁肃讨还荆州,“厚脸皮”的刘备已经黔驴技穷,问计于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说道:“主公只管放声大哭,待哭到悲切处,我自出来劝解,荆州无大碍也。”


鬼谷子智慧:如何不动声色的收服人心?


鲁肃到来对刘备说:“小人奉吴侯军命,专为荆州一事而来,就算是一家人了,希望皇叔今日交还荆州为好。”


鲁肃说完后,刘备却用双手蒙脸大哭不已,哭得天昏地暗。鲁肃见刘备哀声嘶哭,泪如雨下,不禁惊慌失措,急忙问道:“皇叔何至如此?难道小人有得罪之处。”


那刘备哭声不绝于耳,哭得泪湿满襟,鲁肃被刘备哭得胆战心惊,诸葛亮才摇着鹅毛扇从屏风后走出来说道:“我听了很久了,子敬可知我的主公为什么哭吗?”


鲁肃说:“只见皇叔悲伤不已,不知其原因,还望诸葛先生见教!”


诸葛亮说:“这不难理解。当初我家主公借荆州时,曾经立下取得西川时便还给东吴的文书。可是仔细想想,主持西川军政大事的刘璋是我家主公的兄弟,大家都是汉朝的骨肉。若是兴兵去攻打西川,又怕被万人唾骂,若是不取西川,还了荆州无处安身;若是不还,那东吴主公孙权又是舅舅。我主处于这两难困境,子敬又三两次的来讨,因此泪出痛肠,不由得放声恸哭。”


孔明说罢,又用眼色暗示刘备,刘备耸肩摇膀,捶胸顿足,大放悲声。


鲁肃原是厚道之人,见刘备泪下,放声痛哭,心中动了恻隐之心,以为刘备真的是因无立足之地而哭,便起身劝道:“皇叔且休烦恼,待我与孔明从长计议。”


鬼谷子智慧:如何不动声色的收服人心?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鬼谷子·摩篇》


本句释义:“摩”是揣测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对方的外部表现而判断出其内心的思想感情,从而被自己所把握。这便是揣情的主要目的。运用摩术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就是必须在秘密中进行,不被人察觉。顺着对方的欲望而微妙地揣度,他的内心想法一定会以相反符合的形式表现出来;既然内外呼应,就必定有所作为,为我们所察觉。


《三国演义》中最让人难忘的就是刘备的哭了,作为一个乱世英雄,或许会让人觉得失去了英雄风范。可是刘备就是这样保住了荆州,并以此为跳板,最后发迹。


诸葛亮心思细密,了解了鲁肃的性情,掌握了他的心理。明明是要霸占荆州为已有,却伪装一副可怜相。这也是刘备保住荆州,有了立足之地,赢得胜利的关键。


鬼谷子认为:善于摩意的人就像渔翁一样不动声色,“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强调谋划要周密,沟通的方法要得当,将游说法则与时机紧密结合。“摩”的目的就是“成事”,还要要在隐秘中中进行,即“谋之于阴”而“成之于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刘备哭得高明,哭得巧妙,打中鲁肃的恻隐之心,冲垮了他的心理防线,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