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聪明人都是用这4步思考的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请看下面的两条直线,猜猜看哪条更长? 是上面那条吗?

《思考,快与慢》聪明人都是用这4步思考的

错了!其实它们一样长. 这就是有名的缪勒--莱耶错觉,也叫箭形错觉。它是指两条长度相等的直线,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另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则前者会显得比后者长得多。现在明白了吗?

《思考,快与慢》聪明人都是用这4步思考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答案就在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里。

《思考,快与慢》是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经典作品,作者是以色列裔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将心理学知识引入经济学,贡献卓越,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本书曾入选《纽约时报》2011年度十大好书,刚上市便连续20多周蝉联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20名。

《思考,快与慢》聪明人都是用这4步思考的


作为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作,这本《思考,快与慢》颠覆性地指出——

大多数情况下,人都并非是理性的,我们的直觉是存在缺陷的。并告诉我们,人类的思考模式可以拆分为快思考和慢思考,也叫系统1和系统2。

一、两套系统合作指导我们的行为

人有两种不同的思考系统,第一套是直觉系统。它依赖人的直觉,不怎么消耗脑力,运行起来非常快,可以称为“系统1”。比如,看到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位女士、她的头发是黑的……这些判断几乎自动完成,毫不费力,就是系统1在起作用。

第二套思考系统是——理性系统。它依赖人的理性,需要刻意思考。运行起来要消耗大量脑力,而且比较慢,所以被称为“慢系统”也叫"系统2"。当我们解答复杂的数学题时,需要集中注意力推理,就是慢系统在起作用。

两套系统看似相反,但我们的思考过程,都是它们合作的结果。对于简单事务,系统1依靠经验、直觉迅速做出判断;当遇到复杂问题,系统1解决不了时,启动系统2,进入理性思考。正如书中说的:直觉遇到麻烦,理性出面解决。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会认为系统2才是解决问题的主角,但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非理性,才是我们大多数行动的依据。因为人脑天生是懒惰的,不愿意多付出注意力。在这种惰性下,人脑会倾向于完全接受系统1的判断。直觉式的快思考,就成了决策的主宰。

尤其在精力不充沛时,慢系统会更加懒惰。所以我们对快系统的依赖,就会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偏见和判断失误


《思考,快与慢》聪明人都是用这4步思考的


二、典型的偏见和失误来自于“三个偏好”和“四种效应”

判断失误的“三个偏好”

典型性偏好:过度关注典型事件,而忽视背后的概率。

心理学上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告诉志愿者,说现在有一个人,在纽约的地铁里读报纸,让志愿者猜测这个人是有博士学位呢,还是连大学文凭都没拿到。

实验结果显示,很多人想都没想,就直接选择了博士学位这个选项。

但实际上,从概率的角度来说,这个答案其实是不正确的。

这是因为,在人群里,有博士学位的人比例是很低的,而没有大学文凭的人比例就高得多了。所以从数学的角度上,在地铁上碰到一位博士的概率,比碰到一位没有大学文凭的人的概率,要低得多。

这就是心理学里一种经典的谬误,叫做典型性偏好。

可得性偏好:如果一件事更容易出现在大脑里,就认为这件事更容易发生。

比如,知道近期有飞机事故的新闻,很多人在出门时,更倾向于开车或坐火车。但实际上,从理性的角度讲,飞机失事的概率,比汽车和火车发生意外的概率要低得多。

《思考,快与慢》聪明人都是用这4步思考的


因果性偏好:喜欢对事物强行进行因果解释,而不管是不是正确。

举个例子,有一些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会特意穿一双红袜子。如果比赛赢了,就觉得是这双袜子带来的好运。

但我们都知道,实际上决定一场比赛胜负的因素很多,包括双方球员的实力、状态等等。跟袜子的颜色其实并没有关系。

因此,这就是典型的因果性偏好,将红颜色的袜子看作是取得胜利的原因。

因果性偏好里还有另一种情况,人会对回归平均值的结果进行因果关系解释。回归平均值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意思是说,我们每一次的表现有可能特别好,也有可能特别不好。但最终都会趋向于我们的平均水平。

因此,即使我们这一次表现得非常完美,下一次也很有可能会发生失误,这是很正常的。

《思考,快与慢》聪明人都是用这4步思考的


导致偏见的“四大效应”分别是指:

光环效应:先接受的信息,会影响对事物的整体判断。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爱屋及乌”、“一俊遮百丑”都是光环效应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② 锚定效应:评估一个事物时,人们会受之前信息的影响,预估一个答案,然后在这个答案的基础上做调整。

比如你去商店买衣服,看中了一件衬衫,如果价格标签上写的是100元,那么你对这件衬衫的价格估值就会略低于100元,正常在80元左右。但是,同样一件衬衫,如果标签上写的是500元,你还会在跟店主讨价还价时说80元吗?那铁定得被赶出去。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你对衬衫的估值就会按照价格作出相应的调整,一般情况下是450元左右。

这就是锚定效应,高锚定值会让你产生高估测值,而低锚定值则产生低估测值,通俗来讲就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现象。

③ 框架效应: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描述,会导致不同的判断。

比如接受某个手术后病人的情况,“存活率90%”和“死亡率10%”表达的意思一样,但人们会觉得前者更好。

禀赋效应:当拥有某个物品后,人们会觉得它价值更大。 商家承诺的“7天无理由退换”就是这个套路:当你拿到商品后,会高估它的价值,差不多也就不会退换了。


《思考,快与慢》聪明人都是用这4步思考的


三、开启慢系统,三思而后行,形成做理性决策的习惯

如何才能纠正偏见,真正理性决策呢?其实就是慢下来,主动激活慢系统,弥补快系统的缺陷。

1、采纳外部意见

当我们决策时,直觉很容易仅根据现有信息和内部意见进行预测,使我们踏进规划谬误和过度自信的陷阱。

因为在重大决策时,自我批评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心理痛苦,但质疑别人就要轻松得多。这也是“旁观者清”的心理学依据。

外部意见会给出预测的大致范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能有效避免决策过于乐观,让预测趋向合理与准确,避免规划谬误,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2、善用框架效应

快思考对于能引起情绪的文字很敏感,例如, 第一种说法: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

第二种说法:手术后一个月的死亡率是10%。

虽然两种说法表述的内容是一致的,但是,第一个说法会比第二个说法更受欢迎。这是因为“存活率”能引发正面情绪,“死亡率”则引发负面情绪。

慢思考通常很懒惰,它不太愿意付出努力重新构筑框架。

纵使这两句话在逻辑上含义相同,但所用的字眼和数字搭配不同,框架不同,却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引发不一样的反应,所以要开启慢思考,形成前后顺序调换思考再进行决策。

《思考,快与慢》聪明人都是用这4步思考的


3、事前验尸

“事前验尸”。听起来有点恐怖,其实是说:做决策时,先假设这件事会失败,然后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下失败的可能原因。以此来提醒自己,做到未雨绸缪,提高工作的成功率。

“事前验尸”是由加里·克莱恩提出,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当一个团队商量好一个重要决策但还未正式下达时,知情员工被召集起来开一次简短的会议。

第二,会上,大家需要设想,该决策已实行了一年,但结果惨败。

第三,请参会人员用5至10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原因。

4、避免在精力不足的时候做重大决策

在精力不充沛时,慢系统会更加懒惰。实验显示:犯人保释申请的成功率,跟审核官吃没吃饭有很大关系。审核官在饭后审查,通过率高达65%,几乎是平均水平的两倍。这也提醒我们:不要在精力不足的时候,做重大决策。


《思考,快与慢》聪明人都是用这4步思考的


最后共勉:提升思维认知,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叔本华说过:“每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领域内全然是位君主。”

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也许不一定是最厉害的那个,但他一定是有魅力的。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多,还挺难懂,但是,多读几遍,从中还是能看到我们平时依赖的大脑是多么的不靠谱,又是多么的安全可靠,我们并不是时刻处于理性当中,我们的情绪时而崩溃,时而放纵,时而偷懒,时而失控。这些都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是发生在我们自以为理性的时候,它却是非理性的,刻意练习调动系统2,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

最后让我们记住书里的金句:

人有两套思考系统:直觉系统和理性系统。非理性,才是我们大多数行动的依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