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聰明人都是用這4步思考的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請看下面的兩條直線,猜猜看哪條更長? 是上面那條嗎?

《思考,快與慢》聰明人都是用這4步思考的

錯了!其實它們一樣長. 這就是有名的繆勒--萊耶錯覺,也叫箭形錯覺。它是指兩條長度相等的直線,如果一條直線的兩端加上向外的兩條斜線,另一條直線的兩端加上向內的兩條斜線,則前者會顯得比後者長得多。現在明白了嗎?

《思考,快與慢》聰明人都是用這4步思考的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答案就在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裡。

《思考,快與慢》是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的經典作品,作者是以色列裔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將心理學知識引入經濟學,貢獻卓越,於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本書曾入選《紐約時報》2011年度十大好書,剛上市便連續20多周蟬聯亞馬遜、《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20名。

《思考,快與慢》聰明人都是用這4步思考的


作為行為經濟學的代表作,這本《思考,快與慢》顛覆性地指出——

大多數情況下,人都並非是理性的,我們的直覺是存在缺陷的。並告訴我們,人類的思考模式可以拆分為快思考和慢思考,也叫系統1和系統2。

一、兩套系統合作指導我們的行為

人有兩種不同的思考系統,第一套是直覺系統。它依賴人的直覺,不怎麼消耗腦力,運行起來非常快,可以稱為“系統1”。比如,看到一張照片,上面是一位女士、她的頭髮是黑的……這些判斷幾乎自動完成,毫不費力,就是系統1在起作用。

第二套思考系統是——理性系統。它依賴人的理性,需要刻意思考。運行起來要消耗大量腦力,而且比較慢,所以被稱為“慢系統”也叫"系統2"。當我們解答覆雜的數學題時,需要集中注意力推理,就是慢系統在起作用。

兩套系統看似相反,但我們的思考過程,都是它們合作的結果。對於簡單事務,系統1依靠經驗、直覺迅速做出判斷;當遇到複雜問題,系統1解決不了時,啟動系統2,進入理性思考。正如書中說的:直覺遇到麻煩,理性出面解決。

通過上面的分析,你會認為系統2才是解決問題的主角,但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非理性,才是我們大多數行動的依據。因為人腦天生是懶惰的,不願意多付出注意力。在這種惰性下,人腦會傾向於完全接受系統1的判斷。直覺式的快思考,就成了決策的主宰。

尤其在精力不充沛時,慢系統會更加懶惰。所以我們對快系統的依賴,就會導致一個嚴重的問題——偏見和判斷失誤


《思考,快與慢》聰明人都是用這4步思考的


二、典型的偏見和失誤來自於“三個偏好”和“四種效應”

判斷失誤的“三個偏好”

典型性偏好:過度關注典型事件,而忽視背後的概率。

心理學上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研究人員告訴志願者,說現在有一個人,在紐約的地鐵裡讀報紙,讓志願者猜測這個人是有博士學位呢,還是連大學文憑都沒拿到。

實驗結果顯示,很多人想都沒想,就直接選擇了博士學位這個選項。

但實際上,從概率的角度來說,這個答案其實是不正確的。

這是因為,在人群裡,有博士學位的人比例是很低的,而沒有大學文憑的人比例就高得多了。所以從數學的角度上,在地鐵上碰到一位博士的概率,比碰到一位沒有大學文憑的人的概率,要低得多。

這就是心理學裡一種經典的謬誤,叫做典型性偏好。

可得性偏好:如果一件事更容易出現在大腦裡,就認為這件事更容易發生。

比如,知道近期有飛機事故的新聞,很多人在出門時,更傾向於開車或坐火車。但實際上,從理性的角度講,飛機失事的概率,比汽車和火車發生意外的概率要低得多。

《思考,快與慢》聰明人都是用這4步思考的


因果性偏好:喜歡對事物強行進行因果解釋,而不管是不是正確。

舉個例子,有一些運動員在比賽的時候,會特意穿一雙紅襪子。如果比賽贏了,就覺得是這雙襪子帶來的好運。

但我們都知道,實際上決定一場比賽勝負的因素很多,包括雙方球員的實力、狀態等等。跟襪子的顏色其實並沒有關係。

因此,這就是典型的因果性偏好,將紅顏色的襪子看作是取得勝利的原因。

因果性偏好裡還有另一種情況,人會對迴歸平均值的結果進行因果關係解釋。迴歸平均值是一個統計學的概念,意思是說,我們每一次的表現有可能特別好,也有可能特別不好。但最終都會趨向於我們的平均水平。

因此,即使我們這一次表現得非常完美,下一次也很有可能會發生失誤,這是很正常的。

《思考,快與慢》聰明人都是用這4步思考的


導致偏見的“四大效應”分別是指:

光環效應:先接受的信息,會影響對事物的整體判斷。

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一旦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愛屋及烏”、“一俊遮百醜”都是光環效應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② 錨定效應:評估一個事物時,人們會受之前信息的影響,預估一個答案,然後在這個答案的基礎上做調整。

比如你去商店買衣服,看中了一件襯衫,如果價格標籤上寫的是100元,那麼你對這件襯衫的價格估值就會略低於100元,正常在80元左右。但是,同樣一件襯衫,如果標籤上寫的是500元,你還會在跟店主討價還價時說80元嗎?那鐵定得被趕出去。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你對襯衫的估值就會按照價格作出相應的調整,一般情況下是450元左右。

這就是錨定效應,高錨定值會讓你產生高估測值,而低錨定值則產生低估測值,通俗來講就是一種先入為主的現象。

③ 框架效應: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描述,會導致不同的判斷。

比如接受某個手術後病人的情況,“存活率90%”和“死亡率10%”表達的意思一樣,但人們會覺得前者更好。

稟賦效應:當擁有某個物品後,人們會覺得它價值更大。 商家承諾的“7天無理由退換”就是這個套路:當你拿到商品後,會高估它的價值,差不多也就不會退換了。


《思考,快與慢》聰明人都是用這4步思考的


三、開啟慢系統,三思而後行,形成做理性決策的習慣

如何才能糾正偏見,真正理性決策呢?其實就是慢下來,主動激活慢系統,彌補快系統的缺陷。

1、採納外部意見

當我們決策時,直覺很容易僅根據現有信息和內部意見進行預測,使我們踏進規劃謬誤和過度自信的陷阱。

因為在重大決策時,自我批評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心理痛苦,但質疑別人就要輕鬆得多。這也是“旁觀者清”的心理學依據。

外部意見會給出預測的大致範圍,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能有效避免決策過於樂觀,讓預測趨向合理與準確,避免規劃謬誤,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

2、善用框架效應

快思考對於能引起情緒的文字很敏感,例如, 第一種說法:手術後一個月內的存活率是90%。

第二種說法:手術後一個月的死亡率是10%。

雖然兩種說法表述的內容是一致的,但是,第一個說法會比第二個說法更受歡迎。這是因為“存活率”能引發正面情緒,“死亡率”則引發負面情緒。

慢思考通常很懶惰,它不太願意付出努力重新構築框架。

縱使這兩句話在邏輯上含義相同,但所用的字眼和數字搭配不同,框架不同,卻會激發人們不同的情感,引發不一樣的反應,所以要開啟慢思考,形成前後順序調換思考再進行決策。

《思考,快與慢》聰明人都是用這4步思考的


3、事前驗屍

“事前驗屍”。聽起來有點恐怖,其實是說:做決策時,先假設這件事會失敗,然後每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寫下失敗的可能原因。以此來提醒自己,做到未雨綢繆,提高工作的成功率。

“事前驗屍”是由加里·克萊恩提出,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當一個團隊商量好一個重要決策但還未正式下達時,知情員工被召集起來開一次簡短的會議。

第二,會上,大家需要設想,該決策已實行了一年,但結果慘敗。

第三,請參會人員用5至10分鐘簡短寫下這次慘敗的原因。

4、避免在精力不足的時候做重大決策

在精力不充沛時,慢系統會更加懶惰。實驗顯示:犯人保釋申請的成功率,跟審核官吃沒吃飯有很大關係。審核官在飯後審查,通過率高達65%,幾乎是平均水平的兩倍。這也提醒我們:不要在精力不足的時候,做重大決策。


《思考,快與慢》聰明人都是用這4步思考的


最後共勉:提升思維認知,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

叔本華說過:“每個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領域內全然是位君主。”

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也許不一定是最厲害的那個,但他一定是有魅力的。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多,還挺難懂,但是,多讀幾遍,從中還是能看到我們平時依賴的大腦是多麼的不靠譜,又是多麼的安全可靠,我們並不是時刻處於理性當中,我們的情緒時而崩潰,時而放縱,時而偷懶,時而失控。這些都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是發生在我們自以為理性的時候,它卻是非理性的,刻意練習調動系統2,才能做出理性的決策。

最後讓我們記住書裡的金句:

人有兩套思考系統:直覺系統和理性系統。非理性,才是我們大多數行動的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