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韩春雨副教授?

蔡天龙


由于事发突然,尚无准确的相关问题,所以笔者借“如何看待韩春雨副教授”这个老问题来阐述下对此事件最新进展的评价。

2018年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学官网刊发了《学校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这一结果可谓姗姗来迟,距离韩春雨论文从《自然生物技术》在2017年8月的撤稿已经超过一年时间。这一官方调查结果认为,未发现韩春雨团队主观造假,但与此同时,调查承认被撤稿论文已经不具备再发表条件。同时这一通告公布,韩春雨及其团队所获得的资助和荣誉,属于校方可控的能够收回的已经收回,社会荣誉(比如河北科协副主席)的裁撤也正在办理中。

虽然很多网友留言对这一结果不满意,直呼“未发现主观造假,那就是承认客观造假了”,但我们也应该承认,学术界和社会两年来对此事的呼吁终于有了结果,从学术本身而言,这一处理结果已经回应了绝大多数社会呼吁。除了保留一些最基本的脸面外,这一调查结果可以说已经推翻掉了此前韩春雨团队、河北科技大学校方、以及少部分支持他的粉丝的绝大多数观点。应该说,这算是一个圆满结局了。

虽然相对于整个科教发展,这可以说是一件小事,但从处理学术不端(韩春雨事件是学术不端是板上钉钉的,笔者现在认为,断言其是否造假其实已经意义不大)的角度,此事可以称得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为此前已经有无数次社会对学术不端或学术造假的揭发,而直接从应对社会呼吁的角度进行处理的案例很少,大多数时候有关部门的处理,往往是回应一些更加严重的公共事件,比如Springer的Tumor Biology一次性撤稿上百篇。这类事件不给回应是说不过去的,而且可能也会有来自领导的压力。但韩春雨事件自始至终体现了学术共同体通过实地检测(重复实验)和呼吁进行自净的努力。回应这一事件并给出了上述的实质性的处理结果,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即便给当事人留了一些脸面。

最后简单说下“如何看待韩春雨副教授”,毕竟这是本来的问题,笔者不过是借这个老问题阐述了一下对此事最新进展的评论。现在看来,韩春雨副教授的工作结果肯定是不成立的,不管其是否有造假动机,一个确定的结果是他及其团队为了维护“得之不易”的成果费尽心机,最后应该说“功亏一篑”,这说明学术这件事,其基本的价值判断放在那里,同行人人心中有杆秤,不是你的,终归不会给到你手上。


科学时评


我从韩春雨的“事故”上,汲取了教训。一个韩春雨,最多让一个大学蒙羞,而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个类似韩春雨的人,也有万万千千个盲目迷信韩春雨的人,这就是“韩春雨”现象。“韩春雨现象”带给我们教训,告诉我们——如何鉴别迷信和不实信息——有助于我们鉴别针对转基因的不实信息。

有人说,你怎么把韩春雨和转基因联系上了?它们之间还真有联系。且看韩春雨事件,并不复杂:

2016年5月,名不见经传的河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韩春雨,在《生物技术》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据称,他的论文提出了一项开创性的基因编辑技术。很多媒体立即予以隆重报道,把韩春雨称之为获得诺贝尔奖级科研成就的神秘男人。韩春雨名利双收,立即成为大众偶像和科学超人。但是,很快有多家实验室指出,没有重复出韩春雨论文的结果,怀疑他论文虚造数据。《生物技术》也做出声明,如果韩春雨不能通过同行评议,就可能被撤稿。2017年8月,韩春雨一方主动撤回论文。



(韩春雨)

以上,就是事件的概况。那么,韩春雨事件与转基因有什么关联呢?现在针对转基因的报道很多,一些民科往往引用自媒体或者非主流期刊的论文,证明“转基因有害”。这个就类似韩春雨,他们都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只不过一个是主流期刊,一个是非主流期刊。

结局也一样,韩春雨没有通过最终的同行评议(发表之前匿名的小范围评议过),那些反转民科也没有一个通过同行重复实验。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欧洲权威科学机构发表实验报告,通过三项实验研究,最终否认了卡昂大学塞拉里尼的关于转基因玉米造成老鼠癌症的论文。

发表了论文,并不意味着就是证明了真理,还必须接受全世界同行的重复实验。同行会依据该作者论文的提供的方法,做重复性实验。没有通过同行重复实验的确认,则论文不具备最后的有效性。


怀疑探索者


韩春雨现象两年来一直被人们热议。其实一个孤立的事件首先要防止过度解读,以免以偏概全。

当然如果我们小心不犯一叶障目的错误,做一些分析,或许也可以起到一叶知秋的作用。

首先韩春雨事件又一次强调了重复性的重要性。科学上的方法和结论都需要有重复性。韩春雨团队发明了一个高效的方法,但是别的实验室无法重复出来,那么说明他的方法有问题。后来韩春雨无法进一步出示证据,只好撤稿。

其次,这件事提醒国内的科学界和媒体要更谨慎冷静。实验无法重复乃至撤稿,这本来是科学界内部的事,普通人并不关心,而韩春雨事件闹得人众皆知,跟媒体的炒作是分不开的。媒体没有冷静地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实验能不能重复,而是第一时间把韩春雨推到风口浪尖上。

或许我们在科研上还是缺乏自信,因为如今的中国科学家大都有海外背景,跟着国外的潮流做研究,而韩春雨没有出过国,在一个落后的高校,用简陋的条件做出了世界级的发现,非常能提升国人的信心。然而人们忘了,科研非朝夕之功,我们只有长期积累,夯实基础,将来才能与发达国家一较长短,却不是靠放卫星能实现的。

第三,也提醒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多支持普通科学家的研究,而不要让少数大佬掌握太多经费。韩春雨十年得不到什么资助,科研开展很困难,一朝成名即获得两亿经费,造成很大的浪费。

事情已然发生,无法挽回。希望人们能吸取教训,防止将来再犯同样的错误。


内含子的表达


想当年,韩教授一炮打响,国人为之振奋,为之欢欣鼓舞,一时鲜花与掌声齐飞,荣誉与职位加身,又是“美丽河北·最美教师”,又当选为河北科协副主席,该校获得2.24亿元的财政资金用于基因编辑研究中心建设,基因编辑成功入选河北“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无论是学校,还是个人,都是名利双收,让人颇感到“十年不开张,开张吃一生”(当时的新闻报道标题是《河北一副教授十年没发文章 一夜变成“诺奖级”科学家》)。话说韩教授团队2017年8月3日将论文从《自然·生物技术》撤稿后,河北科技大学曾表示在一个月内,“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结果,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可是直到现在,也没有下文了!

当然我们也能理解,作为一个“二层次”大学,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可以与国际一流大学相媲美的技术,如果被证伪了,“双一流”学科怎么办,2.23亿元的资金投入怎么办,这还是小事,关键是大家的脸往哪里放?

也许,不了了之是有关各方最希望的结果,谁让大家已经“风雨同舟”,当然得“同舟共济”!


打虎拍蝇


2016年的5月份,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副教授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从而一炮走红,韩春雨被尊为“诺奖级科学家”。然而一个多月后,韩春雨开始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造假指责。在各种拖延、抵赖、狡辩都无效的情况下,去年8月初,在《自然》的调查结果即将出台之际,韩春雨的团队主动撤掉了论文。

从撤掉论文到现在已经整整一年,一些人期待的对韩春雨极其相关人员的调查处理并未到来,韩春雨事件在时间的抚摸下逐渐沉寂了下来,韩春雨已经平安着陆。

韩春雨是个可怜之人,他或许只是想弄一篇论文混个职称,不料把事情搞得太大没法收场。韩春雨撤稿一年后我们再来回顾整个事件就会认识到,韩春雨的背后有太多的利益共同体。虽然韩春雨撤了论文丢了卒,但却保住了学校的帅,给学校获得了很大的利益。河北科技大学是韩春雨的直接利益共同体,韩春雨发了论文,学校赶紧大肆宣传;韩春雨被质疑,学校是老子调查儿子搞包庇。韩春雨得到了“美丽河北·最美教师”称号,还成了河北科协副主席。河北科技大学也得到了2.24亿元投资的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对他们来说,太太太赚了。

韩春雨的出现是制度下的必然,中国不止一个韩春雨,还有很多韩春雨一样的人已经得逞了或正试图得逞着。如果真的彻查了韩春雨,韩春雨可能会哭诉“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而且他的利益共同体早已凝聚成一张牢固的网,牵一处而动全身,种种阻碍会导致调查无法展开。追问韩春雨永远不会追问完,应该追问为什么要给韩春雨生存的土壤?


刁博


前两天刚碰到了解一些韩春雨情况的河北的朋友,在聊起地方院校的一些问题时也聊起了韩春雨。

作为不知名大学的不知名副教授的他因在《NBT》发表一篇更方便的基因组编辑技术NgAgo而名噪一时,毕竟那时CRISPR风头正旺。所以,包括中科院和北大等顶尖的科研院校都请过他去做报告(一个趣闻,他的母校河北师大曾也想请他去作报告,但他以工作忙为由婉拒了,估计撤稿事件后河北师大会感谢这个“婉拒”的)。由于影响力巨大,所以全球各国都有实验室根据文献去利用NgAgo技术去做基因编辑,其实验室的一个小伙在NBT文章一出来就开始用这个技术,然而没想到的是,包括这小伙在内所有研究人员均未能重复出这个实验。于是乎,各种质疑声在国际和国内风起云涌,一些研究人员也向NBT投诉要求撤稿,在NBT多次与韩沟通且韩无法给出合理的回应后,最终韩选择主动撤稿。但韩自己说要坚持去自己重复,等有了结果再公布于众。

然而,河北给予韩的光环很“及时”且现在还在,一个是韩的“河北科协副主席的身份”,另一个是上亿的科研经费。虽然,这些经费中已购买仪器的经费是退不回了,但是原计划用于建基因组编辑中心的上亿经费则冻结了,韩是用不了这个经费的。从朋友那里了解到韩是个口才非常好的人,但做事属于剑走偏锋的人,基本上都是参考CNS的最新文章,期待都因此也搞出篇大文章。他的NgAGO研究实际上是参考早前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那篇文章中NgAGO需要在60度以上的温度才能发挥作用。韩没有像一般人去做基因突变来降低NgAGO的反应物,他是通过同源比对去选了一个其他菌里的基因。也喜欢晚上做实验室,实验室也没有博士生。

时过境迁,其自查结果应该是定位在“假阳性”,但河北相关方是否认可并发布最终盖棺定论那就不知道了。但是留给我国科研界和科技管理部门的经验教训是深刻的。


柳小庆


2016年,我国一名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因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论文发表后多国科学家公开表示无法重复NgAgo系统的基因组编辑结果,而发表论文的人便是韩春雨副教授!


由于对韩春雨副教授的NgAgo是否可重复实验的争议引发了广大人们的关注,并且人们开始质疑韩春雨副教授的发现是否真实,如果真实为什么那么多科学家都无法重复,问题出在哪里?事件持续发展,后来论文被撤回,并对韩春雨副教授进行调查!


以上就是事件的概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韩春雨副教授?


科学的基本特性中就有可重复性,发表了论文并不代表就成为科学,成为真理,起码多国科学家都无法重复实验,我国13位科学家也没有成功重复实验,且不去说韩春雨副教授发现是否真实,就单发表论文,很多科学家无法重复实验就说明了,韩春雨副教授对于科学的严谨性,没有做反复测试,以及没得专利申请下来就公布,显然是欠妥当的。


还有韩春雨副教授以及团队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哪里出现问题,不要浮躁,不要关心名利,能够更好的做实验,让实验结果可以重复,这样就能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对的啦。


当新事物出现后,有人认可,有人质疑,这个很正常毕竟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决胜网


韩春雨副教授涉嫌学术造假,这就是对他的评价!

韩春雨副教授及其团队因为在2016年5月2日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关于基因编辑的新技术的文章,从而一炮而红。甚至有生物大牛为他站台,称他是在一般院校做出诺贝尔奖级成果的学术屌丝逆袭的代表等等。他也被多所知名高校请去作报告。知名媒体排着队对他进行专访。一时间成为红透半边天的学术新星。

但是,在当年的8月份就开始陆续有国内外学术机构,开始质疑根据韩春雨团队论文重复不了基因编辑的实验。但是,韩春雨团队只是一味的推诿,一直也没有进行正面的回应。甚至还申请了国家专利。但是最终在论文发表一年零3个月的2017年8月还是不得不主动从《自然》撤稿。自此这一闹剧,终于收场。但是,它给整个中国学术圈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过更令人气愤的是时间又过去一年了,韩春雨团队及其所在高校,都没有对其基因编辑技术的实验的不能重复对国内外做出公开解释。只能理解为其涉嫌学术造假!


地震博士


刚看见官方结果,我也是大学老师,其实客观作假的实质就是学术造假,只是怕给学校添黑,也给春雨老师本人一个体面的台阶下...不过估计民众不太满意罢了


无痕牛博


没有明确的造假动机。应该是一时性起,投稿撞撞运气。后来发生的就不是他能左右的了的,包括能否和何时撤稿,他都做不了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