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一直都在,幸福不是目的,找一個幸福的理由才是生命的意義

維克多·弗蘭克爾,一位從納粹集中營中走出來的奇蹟。他根據自己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真實經歷與感悟編寫出《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感動著千千萬萬的讀者。

《活出生命的意義》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集中講述了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遭遇。作為一名猶太人,弗蘭克爾及其家人被納粹黨人關押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奧斯維辛"是恐怖的代名詞,那裡有毒氣室,焚燒室和大屠殺。當滿載乘客的火車駛入這裡時,"奧斯維辛"四個字令每一個人心跳驟停。

在這裡,弗蘭克爾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每天從事著超負荷的體力勞動,於此同時還要承受看守者的毒打。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空氣中隨時都瀰漫著死亡的氣息。死神時刻都能找上弗蘭克爾與他的親人和朋友。他的父母,兄長和最愛的妻子都死於毒氣室,只有弗蘭克爾和他的妹妹活了下來。


苦難一直都在,幸福不是目的,找一個幸福的理由才是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痛苦經歷猶如一場煉獄。《活出生命的意義》的第二部分內容則主要闡述了以這段痛苦經歷為基礎而提出的心理療法。弗蘭克爾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這段經歷與自己的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幫助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

人生短暫,苦難從未缺席

嬰兒呱呱墜地,這一聲啼哭似乎也就預示著未來生活的路上會與苦難不期而遇。弗蘭克爾在書中說到:"生命的每一種情況對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都會提出需要你去解決的問題。"生命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它對每一個人都提出了問題,發起了挑戰。每個人只能走自己的人生,理解自己的生命,找到生命的意義。

貝多芬,享譽世界的音樂名家。幼年時期的貝多芬家境貧寒,父母關係惡劣。十幾歲的貝多芬需要自己打工補貼家用,照顧弟弟妹妹以及父親。母親去世後不久,貝多芬感染傷寒和天花差點失去生命。青年時期,貝多芬耳聾了,這對於一個酷愛音樂的人來說,這是致命的打擊。但是,貝多芬靠著對音樂的熱愛,對未來的嚮往走過了這段殘酷的歲月。在耳聾的情況下,貝多芬譜寫出《命運交響曲》,這是他最偉大的一部作品,也是對他生命的一種寫照。


苦難一直都在,幸福不是目的,找一個幸福的理由才是生命的意義

貝多芬


生活苦難重重,未曾給他溫暖,但是貝多芬找到了自己熱愛的音樂,音樂給了他希望,給了他安慰。在音樂中,他找到了幸福和快樂,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雖有苦難,但希望也從未缺席。

身處苦難,幸福也一直在,只是需要一個理由

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寫道:"在某些情況下,人被剝奪了工作或者享受生命的機會,但痛苦的不可避免是永遠也不會被排除的。"

人註定要與苦難相遇,那總得從困苦中獲得點什麼楊朔說:"作為一個人,要是不經歷過人世上的悲歡離合,不跟生活打過交手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義。"苦難的到來是為了幫助人們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苦難的人生也是有意義的。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中的生活不僅僅是忍受著身體上的摧殘,還要飽受精神上的折磨,心理上的摧殘才是更大的難關。但是作為一名精神病醫生,即使身處苦難之中,弗蘭克爾也不忘觀察獄友的精神變化。對這些變化做了詳細的分析,獄友的心理變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最初的恐懼,見慣死亡和折磨後的冷漠,最後達到超越苦難的階段。

弗蘭克爾藉著對妻子的愛意克服了思念和回憶的折磨生出了堅定的求生慾望。和弗蘭克爾一樣的犯人很少,統計數據表明,集中營中生存下來的概率不超過二十八分之一。有的犯人在折磨中絕望後自暴自棄虛弱而亡,有的犯人放棄人的尊嚴成為動物一樣的存在。環境,困難可以影響一個人,但是最終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還是取決於人的內心。


苦難一直都在,幸福不是目的,找一個幸福的理由才是生命的意義

破土而出的希望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弗蘭克爾觀察獄友的心理變化,依舊保持著心理醫生的工作習慣;絕望中,心中仍然保留著對新婚妻子的濃烈愛意。尼采說:"知道為什麼而活,便能生存。"在集中營中,弗蘭克爾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他也明白這段苦難的意義,面對苦難時他也心懷希望。這份希望使他活了下來,並且弗蘭克爾是集中營倖存者中壽命最長,且成就最高的人。在這段苦難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找到了一個可以令他感覺到幸福的理由。

人生不僅僅只有快樂,也有一些不得不經歷的苦難。李誕在《奇葩說》中說,有些苦是不得不吃的,要明白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人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在笑,其實笑的時間很少。

人生很短,它沒有倒帶。苦難一直都在,苦難本沒有意義,人卻可以賦予它意義,意義因人心的不同而不同,在苦難中找一個幸福的理由,一旦找到這個理由,幸福就是順理成章,永恆的,生命的意義也就油然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