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們傾聽了孩子們的夢想(頭條)

這次我們傾聽了孩子們的夢想(頭條)

這次我們傾聽了孩子們的夢想(頭條)
這次我們傾聽了孩子們的夢想(頭條)這次我們傾聽了孩子們的夢想(頭條)
這次我們傾聽了孩子們的夢想(頭條)這次我們傾聽了孩子們的夢想(頭條)
這次我們傾聽了孩子們的夢想(頭條)這次我們傾聽了孩子們的夢想(頭條)
這次我們傾聽了孩子們的夢想(頭條)這次我們傾聽了孩子們的夢想(頭條)
這次我們傾聽了孩子們的夢想(頭條)這次我們傾聽了孩子們的夢想(頭條)
這次我們傾聽了孩子們的夢想(頭條)

                               

這次我們傾聽了孩子們的夢想

原創: CDRF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

在6月1日的中國兒童發展論壇上,幾場對話聽來有些特殊——論壇的五個單元,都是由兒童群體代表來開場的。

長期以來,社會在討論兒童教育的問題時,部分人容易從成年人自身的立場出發,可能會忽略兒童的想法和需求。因此,這一次我們希望通過與兒童的直接對話,去真正傾聽兒童的心聲。

1

農村兒童:我最大的快樂就是上學 “

“你現在最大的快樂是什麼?”

“和同學、朋友一起去學習、玩耍。”

“難題解答完之後有沒有快樂?有的話,這種快樂跟你小時候在山村幼兒園或者在小學階段的學習是一樣的嗎?”

“現在每次解答完難題,我都和從前一樣快樂。” ”

可能你會覺得以上這段對話很尋常,但如果你聽過央視《春暖2012》節目上,那個牽動了千萬人心的“蹭課”小姑娘唐金梅的故事,或許你會懂得這段對話背後的重量。

當時5歲的唐金梅,自記事開始就從沒見過外出打工的爸爸,與媽媽也僅見過一面。和奶奶相依為命的她,渴望和其他孩子一樣能上學唸書。可現實卻是,就連擁有一個書包都成了奢求。

小金梅只能每天穿著拖鞋翻山涉水到最近的學校“蹭課”。當站在教室門邊懵懂聽完一節40分鐘的課後,她沒忍住哭了出來:“站累了。”一句簡單卻辛酸的話,讓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記住了這個姑娘,並承諾儘快在當地建“山村幼兒園”。

盧邁與唐金梅2012年及2019年合照

如今,7年過去了,這個當初還帶著些許膽怯的小姑娘在完成了幼兒園和小學的課程後,已經成長為一個開朗自信的初中生。她的改變,見證了教育的力量。

在偏遠的貧困地區,還有許多像金梅一樣的留守兒童,他們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內心孤獨敏感;他們對知識有著巨大的渴求,期盼著未來能通過學習走出大山。

這些孩子站在起跑線上,卻只能遙望別人跑在前面,黯然神傷。每個孩子都是祖國的未來,尤其是在中國兒童總人數中佔大比例的農村孩子,更需要我們去傾聽他們的需求,讓他們能擁有一個公平的起點。

2

流動兒童:想永遠留在父母的身邊

李斯璇:今天是六一兒童節,你們有什麼心願?

張涵:我希望自己和所有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們,以後都可以在父母的身邊安心地完成學業,不用為了求學,而和父母分離。

朱鵬舉:我的心願是所有像我一樣的流動兒童都能跟爸爸媽媽一起生活,都能在城市裡好好上學,將來報效祖國。

來自雙馨實驗學校五年級的學生張涵和同心實驗學校四年級的學生朱鵬舉,都是跟著爸媽來北漂的流動兒童。

無論是在北京出生的張涵還是兩年前才從老家過來和父母團聚的朱鵬舉,都即將面臨因為戶籍原因,無法在北京完成小升初,需要回到農村重新適應那裡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在論壇上,率真自然的他們代表著所有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髮出了自己心聲。

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其實是同一個群體,當這兩位小朋友離開北京的時候,他們就變成了留守兒童。目前,這個群體的人數已然超過一億,佔中國少年兒童的1/3左右。可這麼大的一個群體卻面臨著在農村和城市之間“進退兩難”的問題,他們很難在城市中享受到同等的教育和健康服務,回到農村也難以適應農村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要破解這個困境或許不能一蹴而就,但我們相信,在政策制定者、專家學者和一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讓流動兒童更好的融入社會的步伐會走得更快、更穩。

3

中職學生:希望社會給予我們更多機會

符兆權是來自廣州市商貿職業學校的往屆畢業生,他在求職路上碰過不少釘子,甚至在某大型企業應聘時,只能收到面試官“你各方面都很優秀,就是學歷不過關”的反饋黯然落場。現如今正在創業的他,在論壇上講述了低學歷者所面臨的求職困境,也為此給出了具體的建議。

朱迅:你是學物流專業的,學校的職業教育對你有什麼幫助?還是你覺得有些東西沒有幫助?

符兆權:我覺得職業教育更加傾向於提升我們的專業能力、綜合能力,而擁有這些能力的人才正正是企業需要的。可與此同時,具備這些能力的中職學生,卻總在求職路上失去很多機會,因為我們都被卡在了學歷的門檻上。

朱迅:你現在最想做什麼?

符兆權:我感覺我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因為現在在創業帶團隊的過程中,明顯感到知識貯備不夠用。所以我希望自己能有機會進入大公司,多去學習積累經驗。

朱迅:你有沒有考慮到北大、清華去進修一下?可以有這個跳躍嗎?

符兆權:我覺得對我們中職生來說難度比較大。我想說的是,對我們中職學校裡面能力比較突出的學生,能不能落地一些政策,頒發一些能力證明,而企業也能夠認同這個證明,讓我們享受跟大學生同樣的待遇,也讓企業可以放低學歷的門檻,收穫更多人才。

目前,全國共有1500萬中職學生,政府也對這個群體的教育問題非常重視。但除了政策的支持外,我們仍需要更多地研究讓中職學生的心理、文化素養及專業技能等方面都得到平衡發展的方法,讓中職學生能在學習和求職的路上,變得更加陽光、自信。當然,這需要全社會,包括政府、企業、學校、家長的共同關注和支持,我們期待未來中職學校可以為社會輸送更多優秀人才。

傾聽孩子的聲音有多重要?當天一位媽媽的現身說法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論壇第一單元《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兒童》,詩詞小達人李尚容的一場論語表演很出彩,大家可能都會好奇,這個“別人家的孩子”為何能成長得如此優秀。

李尚榮3歲的時候,葉愛文想讓她接觸國學,但並沒有按自己的意願把學習安排提上日程,而是以一個朋友的角度平等對話,她告訴尚榮這本書好幾千歲了,是特別有智慧的人寫的,小朋友讀了會越來越漂亮,越來越開心。葉愛文只做了柔軟的引導,而決定權,她留給了孩子。

在尚榮的成長曆程裡,媽媽葉愛文一直沒忘記要去傾聽女兒真實的想法。

在尚榮不想學習的時候,她會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是否學習方式太無趣,於是她將教育和遊戲結合起來。想休息時,兩人就比賽背誦,贏了的人獎勵吃塊水果或喝杯飲料,或者模擬“中國好聲音”的場景,讓爸爸當導師,為努力背誦的尚容轉身並給出認真的點評……

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平等的,父母給孩子提供了自我表達的氛圍和機會,去傾聽孩子的聲音,真正做到了“兒童優先”。作為這一理念最初的踐行者,父母能給予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尊重,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

寫在最後

不管是城市兒童還是農村兒童,是流動兒童還是留守兒童,每個兒童群體都有著各自的需求各自的心聲,都需要全社會的認真傾聽和耐心反饋。正如《最好的未來》裡那一句歌詞“每一個孩子的夢想都值得灌溉”,他們的教育和成長環境的完善,需要你我的共同參與,“兒童優先”理念,需要全社會的共同踐行。

而這次論壇期間,我們收穫了很多支持的聲音,其中有寶爸寶媽、大學生、公益攝影師、銷售、教師……這些不同行業的不同角色,匯聚成的是全社會最響亮的一次應答。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