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计划引起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崛起

导语: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时任英属印度总督的乔治·纳撒尼尔·寇松为了提高当时印度的行政效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应当是在二十世纪的孟加拉分割计划。这个分割计划实施以后,立刻爆发了"司瓦德西"运动

,这场运动中的激进派提出了"印度自治"的口号。

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计划引起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崛起

东印度公司

1905年的孟加拉分割是印度民族主义的第一个重要分水岭,在打破印度自兵变风波以后的局面,打开了印度民族主义的大门。从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南亚长达半个实际的民族主义运动对当时东南亚政治格局定型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英国结束了对南亚的统治以后,曾经的殖民地并没有因此终结暴力问题,而是越演越烈,催生出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

一、印度总督的印度观念

时任印度总督的寇松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家,他把在印度任职的那段时间称为"政治朝圣的麦加之旅游"。

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计划引起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崛起

帝国之星——乔治·寇松

在他任职的十多年里,几乎每一年都通过航线去视察亚洲国家,来探索一条这些国家与英国的相处之道,以此来确保大英帝国的昌盛。在他担任印度外交事务大臣的那段时间里,使得他对英国在列强争霸的地位有了深刻的额了解。

寇松是个有野心的人,有着很强的效率观念,但是并不是很听的进与自己相左的一件。就是他这种强硬的性格,让他的担任英国总督的那段时间里对英国在亚洲政策有着很大的主动权。

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计划引起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崛起

100年前的英国工厂,"日不落帝国"的工业家底

"在1857年印度兵变40年之后,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的所有特点在寇松担任总督的7年中得到了全面发展,甚至可以用夸张来形容。这个势头是逐渐增强的,像波浪一样几乎是以一触即发的力量拍打海岸,将印度裹挟着带入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努力与成就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最后的阶段"。"也许在最后关头,英国的亚洲政策并非是由白厅,而是由加尔各答创设的;一位精力充沛的总督制定政策路线,做最后决定,与此同时,早年英国本土政府默许了这种模式"。"英印政府外事部门充当着英国外交部在亚洲的分支机构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作为英印政府的一个行政部门的作用。"

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计划引起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崛起

100年前英国殖民时期的的印度老照片

在寇松的眼里,印度只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国家,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不同地域的印度人语言、种族、信仰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他会这样认为呢?大家不妨看一看,如果把印度以省来考察,每个省最大的宗教信仰群体不是印度教徒就是穆斯林,所以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士印度的两个最大宗教。

寇松认为印度的民众生活和政治是分开的,因为英国引进来的本土政治在印度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地,印度人大部分是不关心政治的沉默多数派。因此,为了能使印度更好的符合英国经济发展,寇松制定了两个原则:

"第一,印度的精神和物质资源应该被完全置于英国统治者的控制下,要为英帝国的事业而服务。第二,印度应该提供一个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这样沉默和不善言辞的民众就能够满意,那些呼吁政治上给予民众更多自治权利的人就会偃旗息鼓。"寇松自信地认为印度民众对政治漠不关心,但事实却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印度民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了。

二、推行孟加拉分割下的思索

寇松对孟加拉分割计划有着一下两点考虑:既要提高英印政府的行政效率,又要用穆斯林来平衡印度教徒的政治势力。

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计划引起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崛起

历史上的印巴分治你们真正了解吗?

所以在印巴两国分治以后,寇松当初提出的孟加拉分割计划被当作阴谋论,言下之意就是寇松打着政治的幌子,通过许诺穆斯林利益来削弱国大党。这的确是寇松在实现这个计划时的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

我们追根溯源,孟加拉的分治的呼声由来已久,在1866年的奥里萨饥荒只有,行政效率低下为理由,要减少孟加拉省的面积议案就已经提出来了。但国大党的1885年才宣告成立。

"在英国治下,孟加拉省与法国的面积一样大。在1905年分割之前,人口为7850万人,差不多是当时法国和英国的总和"。"自从19世纪60年代奥里萨饥荒以来,重新划定省界的各种各样的讨论在官僚机器之内已经出现了"。

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计划引起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崛起

印度象征区域划分图

但是随着调整的区域越来越大,局部的行政区调整演变成了孟加拉全省的分割,当然,印度政府很早就认识到了孟加拉分割出去以后会带来的政治后果。当时的一位官员指出,孟加拉省东部是印度穆斯林在东部人数最密集的地区。这一个地方的穆斯林要是联合起来,会对还没有分割的孟加拉省内的印度教徒造成威胁。

不过当时这个"借刀杀人"的方案在当时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直到八年以后,官员们才认为这个观点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被列入行政区域调整计划,孟加拉的分割方案在后期的意见越来越多。当然了,这种声音的出现是为了平衡地区与地区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的政治利益,以免出现一支特别强大的政治力量威胁英国印度政府的统治。

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份行政区域调整的方案出来了,将原本穆斯林为主的孟加拉东部和阿萨姆合并,组成新的行政单位。新成立的行政单位人口有三千一百万,其中59%是穆斯林,原来的孟加拉省被缩小,人口有四千七百万人。

由于计划被提前泄露,孟加拉省的民众担忧增加了,孟加拉省的分割计划让未来说孟加拉语的人口成为少数。早某种程度上,孟加拉民众对于地区认同感还是要强于宗教认同感的,特别是在寇松还没有许诺给予利益之前。

在计划被纰漏之后,寇松发表一次讲话,就是为了平息反对孟加拉分割计划的民不满情绪。并在这场讲话中陈述了分割计划实行以后对东孟加拉的种种好处。当然了,这时候孟加拉分割计划在政府内部也只是在完善阶段,印度民众对于完整的孟加拉分割计划也不清楚,只知道这个计划的存在,所以说政府是不可能把孟加拉分割计划的政治目的赤裸裸的摆在民众面前。

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计划引起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崛起

孟加拉分割计划

当时寇松政府的事务大臣就说过孟加拉分割计划的政治考虑:加尔各答是国大党许多重要人物活动的中心,他们煽动舆论,对英印政府构成了威胁,有必要通过扶植一支其他的政治力量从而对国大党形成某种牵制。

在印度政治精英教育里,穆斯林教徒相对于印度教徒来说相对逊色一点,孟加拉的印度教徒民族主义者,只有他们才具备发出孟加拉政治的声音,这时候的穆斯林对政治参与的诉求也没有那么强烈,毕竟在孟加拉分割计划中他们能够得到利益。再一个就是穆斯林的动员能力太差了,当时穆斯林在全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政党。

但是就在人口上来看,穆斯林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群体,在政治利益分割上,他们也想改变自身落后的现状。

因此对国大党进行牵制,穆斯林是一个合适的群体,这时候寇松的想法已经显而易见了为了削弱孟加拉的政治势力,寇松扩大了分割计划,在1905年6月9日,印度事务大臣批准了孟加拉的分割方案,在同年十月,计划正式开始实施。

三、反分割运动

由于政府在讨论孟加拉分割问题的过程对民众是完全保密的,在1904年向大众所披露的仅是小小的一部分。在1905年英国正式宣布把孟加拉分割的消息传回印度以后,先前猜测英国政府悄悄主宰孟加拉命运的猜测坐实了,一时间舆论沸腾。

舆论指出,英国政府在孟加拉问题上一直保持着保密和不真诚,英印政府必须要受到谴责,分割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熟的,但它也表明官方的失败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如果英印政府采取一个正当一点,或者值得信任一点的政策,反对的声音或许没有这么大。

当时印度国内舆论认为,英印政府最大的失败是没有征求印度民众的意见,以"东方宫廷的密室政治"的方式进行统治必然会引发印度民众的强烈反弹。

印度民众中对英印政府的反应分为三大群体:温和派、激进派和武力派。温和派认为政府中还是有正直的官员存在的,这场政府与民众的冲突可以通过请愿的方式唤醒"体制内的正义力量"来解决。

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计划引起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崛起

现在的印度国大党

而激进派不认同温和派的做法,他们认为情请愿是卑躬屈膝地乞讨行为,应该架空英印政府和唤醒民族认同感,既要示威游行唤起民众热爱自由、仇恨和被外来政权统治地反抗,又要通过抵制英货实行民族教育来把英国政府地功能移交回印度政府。

武力派就简单直接许多,他们认为没有国家能够通过非武力的方式摆脱外来政权威胁,所以印度独立只有通过无力反抗才能够实现。

在孟加拉分割计划完全暴露在印度民众之前,温和派处于黄金上升期,"在民族主

义政治塑造的阶段,英国的自由主义被相对少数说英语、善于表达的政治代言人抓住了。他们组建了地区性的协会,并于1885年创建了印度国大党"。

孟加拉分割计划是一个转折点,因为在这次与英国政府的博弈中,温和派并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转机。

在1905年一月,印度民众在加尔各答市政厅前机会,希望英印政府给出一个既能保证孟加拉完整性,又能解决行政效率的方案来替换当前的孟加拉分割计划。反对孟加拉计划的游行在全国举行,至少全国三百座城市、城镇、乡村举行。随着抗议集会的升级,抵制英国货物的运动也发生了。

随着孟加拉分割方案实施,表明了两点:一是英印政府是彻头彻尾的专制统治;二是以往印度民众所习惯了的反对活动注定是要失败的。而且这个时期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连普通民众的参与,尤其是代表着新生力量的学生群体参与。

四、分割计划对民族主义的影响

孟加拉分割事件是英属印度民族主义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原来印度民族主义缺乏普通群众的参与,到后来民众被广泛的动员起来,反对英印政府的分割决定,并触发了"司瓦德西运动"。

同时印度的民族主义者在运动中迅速成长起来,运动也加剧了民族主义者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国大党在苏拉特会议以后就正式分裂成激进派和温和派。

1、自我意识觉醒

印度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声势如此浩大,与在司瓦德西运动中激发的印度自我意识觉醒有关于十九世纪末的印度教思想家对印度自我身份的思考有关。

十九世纪的印度神秘主义者、思想家者罗摩克里希纳·帕拉玛哈姆萨劝说接受西方教育的孟加拉人关注他们自己的印度教,鼓励亲近的追随者通过社会服务承担起神的工作;他希望宽容地对待其他的信仰体系,也要对自己的信仰体系感到骄傲。

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计划引起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崛起

班金·钱德拉·查特吉

另一位有影响力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同时也是孟加拉作家、诗人、记者班金·钱德拉·查特吉将对宗教的讨论引向了政治方面,他用孟加拉语作为激发孟加拉人心中情感的一种媒介,希望通过共同的语言将受过西方

教育的少数与接受孟加拉语教育的多数联系起来。他主张把历史和传统作为孟加拉在争取社会和政治进步过程中的武器。

这股新的力量,表面上是印度民众反对英印政府的一种情绪,实际上是民族主义的政治意识的逐渐累积与清晰表达。这种因反对孟加拉分割而起的情绪恰恰是寇松所低估的,这种力量植根于印度本土,从印度宗教、神话、历史中获得灵感,有的甚至与政治并没有太大的关联。

2、国大党的成熟

在1885年成立的国大党是由少数的英语教育并善于表达政治观点的印度人创立的。这些人深受英国自由主义的熏陶,他们关于好的政体和好的社会想法来自于英国的政治体系。他们希望印度民众也能享受像英国国民所能享受的同样的权力,他们希望能有一个一会能够代表民众。

国大党是英国的第一个民族主义政党,尽管它不是为了推翻英国统治而存在,但是它的成立依然是十九世纪晚期印度的一个重要事件。"非洲和亚洲的其他民族主义组织几乎没有哪一个能够与印度国大党的悠久历史相媲美,超越它的政治娴熟程度,甚至更少能够在帝国统治结束后如此成功地生存下来"。

但是国大党在由于缺乏有影响力的中央秘书处长,组织结构薄弱,也没有资金,导致其在全国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几乎影响不了什么。有意思的是,这就是它能够生存下来的必备条件。

国大党每年行一次正式会议,只要愿意参加的人都可以来参加。早期的国大党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它每年一次的正式会议不在固定的城市召开,而选择在印度各地轮流召开。这给了国大党与每个省的政治团体结盟的机会,也给了它扩大在印度各地影响力的机会。

国大党的成熟只是需要一个契机,契机的到来是在寇松统治印度时期,司瓦德西运动以后使得国大党承担起了国内领导民族主义事务的角色,但在同时国大党内部也因为孟加拉分割事件而走向分裂。

结语:欧洲的民族主义思潮给两大宗教种群带来了灵感,逐渐拥有了现代政治意识,在英国提供的舞台上学习。孟加拉分割打破了1857兵败风波后印度民族主义的"蛰伏"局面,叩开民族主义的大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