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鬆的孟加拉分割計劃引起的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崛起

導語: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時任英屬印度總督的喬治·納撒尼爾·寇松為了提高當時印度的行政效率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著名的應當是在二十世紀的孟加拉分割計劃。這個分割計劃實施以後,立刻爆發了"司瓦德西"運動

,這場運動中的激進派提出了"印度自治"的口號。

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計劃引起的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崛起

東印度公司

1905年的孟加拉分割是印度民族主義的第一個重要分水嶺,在打破印度自兵變風波以後的局面,打開了印度民族主義的大門。從生根發芽到開花結果,南亞長達半個實際的民族主義運動對當時東南亞政治格局定型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然而,在英國結束了對南亞的統治以後,曾經的殖民地並沒有因此終結暴力問題,而是越演越烈,催生出恐怖主義和分離主義。

一、印度總督的印度觀念

時任印度總督的寇松是一個很有能力的政治家,他把在印度任職的那段時間稱為"政治朝聖的麥加之旅遊"。

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計劃引起的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崛起

帝國之星——喬治·寇松

在他任職的十多年裡,幾乎每一年都通過航線去視察亞洲國家,來探索一條這些國家與英國的相處之道,以此來確保大英帝國的昌盛。在他擔任印度外交事務大臣的那段時間裡,使得他對英國在列強爭霸的地位有了深刻的額瞭解。

寇松是個有野心的人,有著很強的效率觀念,但是並不是很聽的進與自己相左的一件。就是他這種強硬的性格,讓他的擔任英國總督的那段時間裡對英國在亞洲政策有著很大的主動權。

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計劃引起的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崛起

100年前的英國工廠,"日不落帝國"的工業家底

"在1857年印度兵變40年之後,英國在印度的統治的所有特點在寇松擔任總督的7年中得到了全面發展,甚至可以用誇張來形容。這個勢頭是逐漸增強的,像波浪一樣幾乎是以一觸即發的力量拍打海岸,將印度裹挾著帶入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努力與成就的第二個階段,也是最後的階段"。"也許在最後關頭,英國的亞洲政策並非是由白廳,而是由加爾各答創設的;一位精力充沛的總督制定政策路線,做最後決定,與此同時,早年英國本土政府默許了這種模式"。"英印政府外事部門充當著英國外交部在亞洲的分支機構的作用,而不僅僅是作為英印政府的一個行政部門的作用。"

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計劃引起的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崛起

100年前英國殖民時期的的印度老照片

在寇松的眼裡,印度只是一個地理意義上的國家,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共同體,不同地域的印度人語言、種族、信仰都是不一樣的。為什麼他會這樣認為呢?大家不妨看一看,如果把印度以省來考察,每個省最大的宗教信仰群體不是印度教徒就是穆斯林,所以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士印度的兩個最大宗教。

寇松認為印度的民眾生活和政治是分開的,因為英國引進來的本土政治在印度沒有生根發芽的土地,印度人大部分是不關心政治的沉默多數派。因此,為了能使印度更好的符合英國經濟發展,寇松制定了兩個原則:

"第一,印度的精神和物質資源應該被完全置於英國統治者的控制下,要為英帝國的事業而服務。第二,印度應該提供一個高效的行政管理體系,這樣沉默和不善言辭的民眾就能夠滿意,那些呼籲政治上給予民眾更多自治權利的人就會偃旗息鼓。"寇松自信地認為印度民眾對政治漠不關心,但事實卻給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印度民眾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數了。

二、推行孟加拉分割下的思索

寇松對孟加拉分割計劃有著一下兩點考慮:既要提高英印政府的行政效率,又要用穆斯林來平衡印度教徒的政治勢力。

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計劃引起的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崛起

歷史上的印巴分治你們真正瞭解嗎?

所以在印巴兩國分治以後,寇松當初提出的孟加拉分割計劃被當作陰謀論,言下之意就是寇松打著政治的幌子,通過許諾穆斯林利益來削弱國大黨。這的確是寇松在實現這個計劃時的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

我們追根溯源,孟加拉的分治的呼聲由來已久,在1866年的奧里薩饑荒只有,行政效率低下為理由,要減少孟加拉省的面積議案就已經提出來了。但國大黨的1885年才宣告成立。

"在英國治下,孟加拉省與法國的面積一樣大。在1905年分割之前,人口為7850萬人,差不多是當時法國和英國的總和"。"自從19世紀60年代奧里薩饑荒以來,重新劃定省界的各種各樣的討論在官僚機器之內已經出現了"。

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計劃引起的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崛起

印度象徵區域劃分圖

但是隨著調整的區域越來越大,局部的行政區調整演變成了孟加拉全省的分割,當然,印度政府很早就認識到了孟加拉分割出去以後會帶來的政治後果。當時的一位官員指出,孟加拉省東部是印度穆斯林在東部人數最密集的地區。這一個地方的穆斯林要是聯合起來,會對還沒有分割的孟加拉省內的印度教徒造成威脅。

不過當時這個"借刀殺人"的方案在當時並沒有造成多大的影響,直到八年以後,官員們才認為這個觀點還是很有啟發性的。

隨著越來越多的地區被列入行政區域調整計劃,孟加拉的分割方案在後期的意見越來越多。當然了,這種聲音的出現是為了平衡地區與地區之間、種群與種群之間的政治利益,以免出現一支特別強大的政治力量威脅英國印度政府的統治。

在二十世紀初的一份行政區域調整的方案出來了,將原本穆斯林為主的孟加拉東部和阿薩姆合併,組成新的行政單位。新成立的行政單位人口有三千一百萬,其中59%是穆斯林,原來的孟加拉省被縮小,人口有四千七百萬人。

由於計劃被提前洩露,孟加拉省的民眾擔憂增加了,孟加拉省的分割計劃讓未來說孟加拉語的人口成為少數。早某種程度上,孟加拉民眾對於地區認同感還是要強於宗教認同感的,特別是在寇松還沒有許諾給予利益之前。

在計劃被紕漏之後,寇松發表一次講話,就是為了平息反對孟加拉分割計劃的民不滿情緒。並在這場講話中陳述了分割計劃實行以後對東孟加拉的種種好處。當然了,這時候孟加拉分割計劃在政府內部也只是在完善階段,印度民眾對於完整的孟加拉分割計劃也不清楚,只知道這個計劃的存在,所以說政府是不可能把孟加拉分割計劃的政治目的赤裸裸的擺在民眾面前。

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計劃引起的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崛起

孟加拉分割計劃

當時寇松政府的事務大臣就說過孟加拉分割計劃的政治考慮:加爾各答是國大黨許多重要人物活動的中心,他們煽動輿論,對英印政府構成了威脅,有必要通過扶植一支其他的政治力量從而對國大黨形成某種牽制。

在印度政治精英教育裡,穆斯林教徒相對於印度教徒來說相對遜色一點,孟加拉的印度教徒民族主義者,只有他們才具備發出孟加拉政治的聲音,這時候的穆斯林對政治參與的訴求也沒有那麼強烈,畢竟在孟加拉分割計劃中他們能夠得到利益。再一個就是穆斯林的動員能力太差了,當時穆斯林在全國還沒有建立起一個全國性的政黨。

但是就在人口上來看,穆斯林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群體,在政治利益分割上,他們也想改變自身落後的現狀。

因此對國大黨進行牽制,穆斯林是一個合適的群體,這時候寇松的想法已經顯而易見了為了削弱孟加拉的政治勢力,寇松擴大了分割計劃,在1905年6月9日,印度事務大臣批准了孟加拉的分割方案,在同年十月,計劃正式開始實施。

三、反分割運動

由於政府在討論孟加拉分割問題的過程對民眾是完全保密的,在1904年向大眾所披露的僅是小小的一部分。在1905年英國正式宣佈把孟加拉分割的消息傳回印度以後,先前猜測英國政府悄悄主宰孟加拉命運的猜測坐實了,一時間輿論沸騰。

輿論指出,英國政府在孟加拉問題上一直保持著保密和不真誠,英印政府必須要受到譴責,分割計劃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熟的,但它也表明官方的失敗到了難以置信的程度。如果英印政府採取一個正當一點,或者值得信任一點的政策,反對的聲音或許沒有這麼大。

當時印度國內輿論認為,英印政府最大的失敗是沒有徵求印度民眾的意見,以"東方宮廷的密室政治"的方式進行統治必然會引發印度民眾的強烈反彈。

印度民眾中對英印政府的反應分為三大群體:溫和派、激進派和武力派。溫和派認為政府中還是有正直的官員存在的,這場政府與民眾的衝突可以通過請願的方式喚醒"體制內的正義力量"來解決。

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計劃引起的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崛起

現在的印度國大黨

而激進派不認同溫和派的做法,他們認為情請願是卑躬屈膝地乞討行為,應該架空英印政府和喚醒民族認同感,既要示威遊行喚起民眾熱愛自由、仇恨和被外來政權統治地反抗,又要通過抵制英貨實行民族教育來把英國政府地功能移交回印度政府。

武力派就簡單直接許多,他們認為沒有國家能夠通過非武力的方式擺脫外來政權威脅,所以印度獨立只有通過無力反抗才能夠實現。

在孟加拉分割計劃完全暴露在印度民眾之前,溫和派處於黃金上升期,"在民族主

義政治塑造的階段,英國的自由主義被相對少數說英語、善於表達的政治代言人抓住了。他們組建了地區性的協會,並於1885年創建了印度國大黨"。

孟加拉分割計劃是一個轉折點,因為在這次與英國政府的博弈中,溫和派並沒有帶來什麼實質性的轉機。

在1905年一月,印度民眾在加爾各答市政廳前機會,希望英印政府給出一個既能保證孟加拉完整性,又能解決行政效率的方案來替換當前的孟加拉分割計劃。反對孟加拉計劃的遊行在全國舉行,至少全國三百座城市、城鎮、鄉村舉行。隨著抗議集會的升級,抵制英國貨物的運動也發生了。

隨著孟加拉分割方案實施,表明了兩點:一是英印政府是徹頭徹尾的專制統治;二是以往印度民眾所習慣了的反對活動註定是要失敗的。而且這個時期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有連普通民眾的參與,尤其是代表著新生力量的學生群體參與。

四、分割計劃對民族主義的影響

孟加拉分割事件是英屬印度民族主義史上一個重要的事件,原來印度民族主義缺乏普通群眾的參與,到後來民眾被廣泛的動員起來,反對英印政府的分割決定,並觸發了"司瓦德西運動"。

同時印度的民族主義者在運動中迅速成長起來,運動也加劇了民族主義者之間的分歧和矛盾,國大黨在蘇拉特會議以後就正式分裂成激進派和溫和派。

1、自我意識覺醒

印度反對孟加拉分割的聲勢如此浩大,與在司瓦德西運動中激發的印度自我意識覺醒有關於十九世紀末的印度教思想家對印度自我身份的思考有關。

十九世紀的印度神秘主義者、思想家者羅摩克里希納·帕拉瑪哈姆薩勸說接受西方教育的孟加拉人關注他們自己的印度教,鼓勵親近的追隨者通過社會服務承擔起神的工作;他希望寬容地對待其他的信仰體系,也要對自己的信仰體系感到驕傲。

寇松的孟加拉分割計劃引起的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崛起

班金·錢德拉·查特吉

另一位有影響力的印度民族主義者,同時也是孟加拉作家、詩人、記者班金·錢德拉·查特吉將對宗教的討論引向了政治方面,他用孟加拉語作為激發孟加拉人心中情感的一種媒介,希望通過共同的語言將受過西方

教育的少數與接受孟加拉語教育的多數聯繫起來。他主張把歷史和傳統作為孟加拉在爭取社會和政治進步過程中的武器。

這股新的力量,表面上是印度民眾反對英印政府的一種情緒,實際上是民族主義的政治意識的逐漸累積與清晰表達。這種因反對孟加拉分割而起的情緒恰恰是寇松所低估的,這種力量植根於印度本土,從印度宗教、神話、歷史中獲得靈感,有的甚至與政治並沒有太大的關聯。

2、國大黨的成熟

在1885年成立的國大黨是由少數的英語教育並善於表達政治觀點的印度人創立的。這些人深受英國自由主義的薰陶,他們關於好的政體和好的社會想法來自於英國的政治體系。他們希望印度民眾也能享受像英國國民所能享受的同樣的權力,他們希望能有一個一會能夠代表民眾。

國大黨是英國的第一個民族主義政黨,儘管它不是為了推翻英國統治而存在,但是它的成立依然是十九世紀晚期印度的一個重要事件。"非洲和亞洲的其他民族主義組織幾乎沒有哪一個能夠與印度國大黨的悠久歷史相媲美,超越它的政治嫻熟程度,甚至更少能夠在帝國統治結束後如此成功地生存下來"。

但是國大黨在由於缺乏有影響力的中央秘書處長,組織結構薄弱,也沒有資金,導致其在全國的影響力是有限的,幾乎影響不了什麼。有意思的是,這就是它能夠生存下來的必備條件。

國大黨每年行一次正式會議,只要願意參加的人都可以來參加。早期的國大黨是一個鬆散的組織,它每年一次的正式會議不在固定的城市召開,而選擇在印度各地輪流召開。這給了國大黨與每個省的政治團體結盟的機會,也給了它擴大在印度各地影響力的機會。

國大黨的成熟只是需要一個契機,契機的到來是在寇松統治印度時期,司瓦德西運動以後使得國大黨承擔起了國內領導民族主義事務的角色,但在同時國大黨內部也因為孟加拉分割事件而走向分裂。

結語:歐洲的民族主義思潮給兩大宗教種群帶來了靈感,逐漸擁有了現代政治意識,在英國提供的舞臺上學習。孟加拉分割打破了1857兵敗風波後印度民族主義的"蟄伏"局面,叩開民族主義的大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