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圖爾特的:倒帶人生》

Stuart清晰地記得,在一個平凡下午,他從芸芸眾生中的一粒分子變成了彷彿上了膛的反社會人士。從此變成遊走在街上的幽靈,父母用來嚇唬小孩的怪人。

  這是一個33歲的反社會的短暫卻無比漫長的人生,在酗酒、海洛因、暴力、偷竊犯等迷霧之下,看到的卻僅僅是一個極度不快樂的脆弱靈魂。

這是一部基於Alexander Masters的同名書形成的TV-Moive,影片中大量對白都還原了原作的真實對話。

《斯圖爾特的:倒帶人生》

  Alexander也從來沒有想到,最後會和這個瘋瘋癲癲的流浪漢發展出一段類似友情的東西。大多數人都無法瞭解Stuart這樣邊緣人的生存狀態,這種未知的人無疑是讓多數人感到恐怖且厭惡的。這種印象也存在於Stuart一直敵視的中產階級人士,雖然都不曾細緻瞭解,但是階級和勢力的對立形成了天然的敵視。

這本來是一個沉重傷感的真實故事,電影卻別有用心地用了一種清新的方法盡興了敘事。當Alexander最初在車上給Stuart講述傳記的開始時,Stuart發牢騷地抱怨說這一切真是太無聊了。他也知道,人們不想去關心一個無名之輩的成長曆程,可是卻有別樣的好奇想要了解究竟是發生了什麼變故造就了這樣一個受損的靈魂。

《斯圖爾特的:倒帶人生》

  眼前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走路步伐奇怪,說話彷彿呢喃的一個邋遢流浪漢。在Alexander面前,Stuart能夠輕鬆地上前攀談,彷彿沒有一點威脅,可是稍微瞭解下去便知道這個眼前彷彿不堪一擊的年輕人背後危險的一面。嚴重的自毀傾向,情緒的不穩定,患有不常見的肌肉萎縮病症,終日酗酒並且長期服用海洛因。

  種種惡習背後,不同於印象中懶惰得終日無所事事只知道仇恨體制的憤青流浪漢不同,Stuart卻是擁有一顆很善意且感恩的態度來面對曾經對他進行了幫助的人。他記得劍橋大學的兩人對他的施捨和關心,給予他衣服,食物,甚至飯後還有貼心的布丁。在為了幫助無辜坐牢的兩位劍橋學者的同一目標下,Stuart和Alexander走在了一起。

作為典型的英國中產階級,Alexander在最初對Stuart也懷有揣測和抗拒,當Stuart第一次來到Alexander家中的時候他甚至還擔心Stuart會偷走家裡的值錢東西。可隨著接觸變深,他卻發現Stuart身上充滿了驚奇讓人著迷,也越來越對Stuart抱有好感。就如同Alexander的原話說,Stuart帶領他走入了一個未知的世界。這個世界是我們這樣的“凡人”不曾進入過的,一種瘋狂的混沌。

《斯圖爾特的:倒帶人生》

  Stuart稱自己的黑暗面為午夜迷霧,這是一種他也無法控制和預知的狀況。

  Stuart常常被突如其來的惡魔情緒控制,思想陷入混沌,當他反應過來時常已經身上鮮血淋漓。因為自殺未遂,情緒隨時處於崩潰邊緣,英國政府高速率的提供給了Stuart一套小局所。在內心平和的時候,Stuart就默默地生活在這個空間裡,寫著別人讀不懂的日記,還細心分類,整理自己的行程甚至還想出一些幫助外國商人的創業的計劃。

  憤怒在一般人身上不過是過客,時而來,轉頭走。在Stuart身上,憤怒已經是個不遠離開的長期居民。

  Stuart擁有比大多數人都不幸的人生,從小被欺凌,童年時候被自己的親哥和兒童之家的管理者等多人輪番性虐待,輾轉各個少管所和監獄受盡折磨,為了屁大一點的搶劫竟然坐了5年牢,除了精神上的折磨,生理上還面臨走向殘疾的黑暗。一個人的人生中從來沒有發生過好事,甚至連美好的幻想都不曾擁有,究竟是要一個人承受多少折磨?

和Alexander的微妙友情或許是Stuart生命中最好的歷程了。這也是為什麼最後結局是那麼的苦澀。連Alexander也無法瞭解究竟Stuart的死是自殺還是意外,可我們總是希望Stuart只是倒黴地撞在了火車上。如果擁有了和Alexander這樣的朋友後,還是無法消滅自殺的執念,這樣的Stuart實在太讓人心疼。

《斯圖爾特的:倒帶人生》

  本文題目來自Stuart在試穿西服時候對Alexander即將完成的傳記一次總結性的註釋。他自己略顯吃力地打好領結,輕描淡寫地說“I have lived a very controversial...and very unpleasant life. ”

  這一句臺詞如此單調,如此平和地卻敘述出那般悲痛的無奈。

Stuart生前不過只是一個nobody,一個活在最底層最無力的個體,一個飽受折磨的受損靈魂。任何時期,我們周圍總是有這樣毫不起眼的個體消逝在疲憊不堪支離破碎的身體中。我們看不見,或許也選擇不想看見。這電影像是拼湊合起了一張四分五裂的鏡子,透過鏡子的折射看見了一個我們無法理解的的混沌世界,轉眼看到的,則是反射中我們淚眼朦朧無力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