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傳承下來的“咒語”

看公號,有篇關於能定住狼的咒語。

一位朋友評論,“我媽也會,她一念叨我頭就疼。”


姥姥傳承下來的“咒語”

莞爾之餘,我想起了我家,從姥姥就開始唸叨的咒語。

姥姥唸叨給媽媽、舅舅們和姨媽們,媽媽、舅舅們和姨媽們接著唸叨給各自的孩子們,代代傳承。是一個關於“跳出農門”的夢想。

01/ 姥姥和她的夢想

姥姥出生在1930年代,那是一個溫飽大過天的年代。當時農村識字的人很少,識字的女人就更少了。

姥姥頂著家裡人的壓力,在八路軍辦的婦女識字班裡,學習了幾個月,認識一些字。

幾個月,實際只是指幾個月的中午。上午下午要幹活,婦女班見縫插針的開在中午。


姥姥傳承下來的“咒語”

那個時代,能吃飽飯是第一位的。學字,既不能吃也不能喝,多數人都認為那是沒用的。

很快姥姥的識字班也上不下去了,因為即使僅中午,也被認為耽誤給家裡幹活。

不過,就是這個僅中午開的識字班,塑造了姥姥的好好學習,跳出農門的信念,也影響了她的後代們。

我們母系的家族裡面,大部分人都有這個信念,並且明顯強過左右鄰居們。

姥姥的父親本身也是八路軍,但不知為什麼,卻在姥姥3歲時給她定了娃娃親。也是她們兄弟姐妹中唯一的一個。

這門親事是姥姥一輩子的束縛。

我小時候,常常偎在姥姥身邊,閒暇時就會聽她唸叨:

當時只要識字的人都可以跟著隊伍走。

XXX跟著隊伍走了,現在……;YYY跟著隊伍走了,現在……;ZZZ跟著隊伍走了,現在……。我當時要是沒定親……

那是一個農業哺育工業的時代,非農戶口、坐辦公室、按月發工資、是無數土裡刨食、看天吃飯的農人的夢想。更何況本可以擁有,卻因一念之間錯失的姥姥。


姥姥傳承下來的“咒語”

X,Y,Z裡面有她的親姊妹,親兄弟。同胞成長,一念之下,往後餘生就千差萬別。

姥姥的整個後半生都在努力的生活著,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和那些“跳出農門”的兄弟姐妹差別沒那麼大。

姥姥一生育有9個子女,除一個自然流產外,其他全部長大成人。姥姥也竭盡所能的供他們讀書。

子女眾多,資源有限。雖然各不完美,但用姥姥的話說,就是讓孩子們都認字,不做睜眼瞎。

02 媽媽的夢想

媽媽出生接近1960年代,是姥姥的第四個孩子,女孩裡面排行第三,是三閨女,身前有哥哥,身後有弟弟。

排在中間的孩子容易被忽略,更何況在那個孩子滿街跑的時代,又是排在兩個兒子中間。

媽媽最初的夢想是有一件自己的新衣服,不再穿姐姐的舊衣。

後來到了上學的年齡,媽媽的夢想是哄弟妹、割豬草之餘,能坐到教室裡讀書寫字。


姥姥傳承下來的“咒語”

媽媽知道,好好學習,考出去,可以像她的舅舅姨媽們一樣吃“國家糧”。

家裡也是往這個方向培養哥哥弟弟的,但是媽媽是女孩,不可能有這待遇,她想都不敢想。

當時哥哥、弟弟在讀書,兩個姐姐不太喜歡讀書,媽媽直接被劃拉到不讀書那一堆兒。

年復一年,媽媽終於鼓起勇氣,在15歲那年,自己去報名上了一年級,然後磕磕絆絆的讀到小學畢業。

升初中,需要交5塊錢學費。

在用布票、油票的年代,經濟條件自然是不寬裕。眾多家庭都把期望放在兒子們身上,因為大家認為女兒最終都是別人家的。

女孩子裡面,媽媽已是讀書最多的了,姐姐們自然也不肯幫忙說繼續讀書的話,只能放棄。

放棄學業,是媽媽唸叨最多的事。

後來媽媽有了自己的家,有了我。

那是1980年代,整個社會萌動著致富的夢想。


姥姥傳承下來的“咒語”

媽媽仍然堅持,人要讀書才有出息,並且始終如一的督促我好好學習、跳出農村。

我讀大學正好趕上高等教育改革,取消補貼,收取學費。

當時,農民的收入還未漲起來,助學貸款也未普及。

一切只能靠自己。媽媽的身體也因此留下了心力衰竭並暈厥的印記。

每逢年節,我那些打工的鄰居們,都衣著光鮮、大包小包、喧譁熱鬧的趕回家。

我們一家人則對著稍顯黯淡的四壁,默默的團聚著我們的團聚。

在讀書不如打工划算的輿論裡,在即使再拼命也湊不夠的學費下,媽媽仍然執著的堅定著,只要孩子們能讀到哪裡,她就供到哪裡。

這份堅定,說實話,連我自己我不能保證同等條件下我能做到。

03 小姨媽的夢想

小姨媽上學時在1980年代,彼時“跳出農門”仍然是所有農村人的夢想。

姥姥也時常唸叨她的老姑娘“好好學,考出去”。

連當時大約三、四歲,在旁玩耍的我也一併在被唸叨的範圍。

做為所有孩子裡面最小的一個,小姨媽比她的姐姐們稍稍幸運些。

7歲就被姥姥送去上小學,當時當地孩子們一般7-8歲上小學,小姨媽的學習始終在班級前幾名,隨後考上了初中。


姥姥傳承下來的“咒語”


當時上初中要考,考上才能上。當時,甚至直到十幾年後,很多人初中畢業的夢想都是考中專。中專花錢少、帶戶口,一樣吃“國家糧”。中專之後才考慮高中。

小姨媽初中畢業在89年,當年因為特殊的環境,所有的中專、高中都暫停錄取。

小姨媽不是不想復讀,只是復讀要額外交費。

彼時,姥姥在鬧心小兒子的婚事,已沒有多餘的精力;生產隊剛剛分家,姐姐們也不寬裕。

近在咫尺的“國家糧”又一下子遙不可及。雖然努力十幾年,但小姨媽也只能放棄。

重新回到烈日寒風的“土裡刨食”生活。小姨媽也試過自學、自考之類,終未能成功。

最後小姨媽因為“地方好”嫁入市郊某個旅遊區的村子,旅遊旺季販賣下土特產,一家人全年無虞。

後來,在媽媽供我讀書的漫長曆程中,小姨媽始終是最堅定的支持者。

04

如今小姨媽家的表妹也已大學畢業。

出生在市郊,悠然談著戀愛的95後表妹很不理解,自己的爸爸明顯配不上媽媽,為什麼當初媽媽會看上爸爸,僅僅因為“地方好”?

她眼裡的地方好,和小姨媽眼裡的地方好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只是幾十年,老家農村也已日新月異,農村城市差距不斷縮小。

播種機下種,替代了撅刨坑、手捻種;一體收割機替代了烈日下的彎腰割麥人。

初中畢業的孩子們,直接在當地的工廠上班;過幾年自己開個X寶店,或者辦個小工廠。

家裡的幾畝地,從種到收全部用機器,更重要的是比起打工或開店收入,地裡那點產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姥姥傳承下來的“咒語”

不需要再過拼著全部體力一整年,最終收入微薄、收成還不確定的日子。

當然也就沒有了像父輩、祖父輩那樣迫切的“跳出農門”的夢想。更不會為了“地方好”委屈自己。

寫到這裡,感覺自己從來沒有這麼清醒的意識到,能實現姥姥和媽媽的夢想,不因為自己努力,而是因為自己比她們有更好的基礎、有更好的環境。

跟她們比,我就是那隻幸運的、撞在風口上的豬。

在這裡,也祝願各位朋友們都在自己的風口上,飛的開心、飛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