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樑說“富豪死於信託,中產死於理財,屌絲死於p2p”,你怎麼看?

從頭再來148265419


作為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是由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信託,證券,保險,證券交易所,銀保監會,證監會等組成。但是隻有這些機構不能全部滿足資產如有者的需求,這時各種各樣的以資金,資產,股權等形式的服務出現,如擔保公司P2P等新型的資產類公司出現在資產所有者面前。

這是社會發展以及資產形式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就像開始於傳統銀行之外的信託公司其業務主要代理當時銀行裡新業務一樣。當時根據國家規定的利率,是不能滿足大客戶資金利率要求的,這時就是需要一種能夠滿足大客戶需求的信託公司出現了一樣,這就是信託公司成為國家非銀行金融機構一樣。獲得國家金融當局的認可。

進入到改革開放後期,股票市場的建立又有證券公司,股票交易所等機構。無非是資產所有者權益得到收益。再有國家規定金融機構執統一的利率。有部分資產比較大的客戶總是有資金的話語權,但是銀行,信託,保險又不能超越底線的時候。擔保公司與P2P等能夠符合客戶資金需求。國家金融法規監管的前沿與邊界區或者盲區。這些業務既有國家金融法律法規的基礎業務規範,但是有時又有創新金融互聯網金融等,可以說許多時候,是業務發展後得制度法規的滯後性。

就是說資產擁有越多的人或者機構,所獲取的金融服務與業務利益,保障是不同的也是不對等的。所以應該講資金對於金融服務的知識與風險是明確的,就是損失,也是建立在知情情況下的風險決策與選擇上。相對資金量小的客戶,資產的損失,往往是被各種不對等信息,甚至有被欺騙的情況下的損失,其特點無一不是,高利作為誘餌。特別是往往越是前衛的金融往往打著創新的旗號,入忽悠與欺騙投資者的投入。最後往往,風險不能控制為代價客戶資金損失。

因此,作為投資者,是需要甄別銀行傳統業務與理財產品業務的權利與風險,對於信託公司信託產品的權利無贖回的條件要了解清楚。至於投資擔保公司與P2P風險大的產品儘量不要選擇,以免發生損失。








陳文霞88


這是危言聳聽,妖魔化金融市場,搞得好像金融都是詐騙一樣。

信託超過15萬億,出風險沒兌付的有150億嗎?有150億了也才佔比千分之一。銀行貸款壞賬率還超過1%呢。P2P風險是比較高,但規模超2萬億了,卷錢跑路的規模超過P2P帶給投資者的收益了嗎?

真正讓人虧大錢的不是信託、理財和P2P,而是假信託、假理財和假P2P。雖然披著信託、理財和P2P的外衣,但資料弄虛做假,資金不按約定使用,完全就是詐騙,和信託、理財以及P2P根本不是一回事。

因為E租寶事件而怪罪P2P是找錯了對象。你可以不投資P2P,但如果不意識到自己其實吃的是詐騙的虧,詐騙者又會換一個外衣來騙你一次。比如,有的騙子又通過虛擬貨幣來騙錢了。聽你老梁的話沒買信託、沒買理財、沒買P2P又有什麼用呢,還不是照樣會被虛擬貨幣騙?

強調保護財富不需要妖魔化金融市場,而是要遠離騙局。識別能力不強的投資者,至少需要做到兩點:

1)不貪戀高收益。

有的人嘴上說重視資金安全,但一看到高收益就把安全拋到腦後了,不自覺地找理由讓自己相信這個高收益是安全的。請記住:正規的金融市場不會白多給你一個子兒,每一點多出來的收益都對應著多出來的風險。如果收益很高而風險很低,那就是騙局,實際風險大到會讓你血本無歸。

2)除了公募基金外,不要買其他任何自己搞不懂的金融產品。

公募基金是一種很多人搞不懂的大眾金融產品,但有完善的監管體系,搞不懂也可以買,只要確保是有牌照的公募基金公司發行的就可以。買公募基金有賠有賺,但收益和風險的關係是合理的。

其他“信託”、“理財”、“P2P”、“數字貨幣”、“商業模式”如果你搞不懂,就千萬別碰,以免碰到假冒它們名義的騙局。尤其是數字貨幣,騙局比正經的還多。對於任何非金融專業人士,這裡都有一個建議:投資前找懂金融的熟人諮詢一下。

諮詢時最重要的問題只有一個:這是不是騙局?這個問題比風險高低更重要。風險高低是正規金融產品才會有的問題,詐騙產品的風險是100%,而且沒有收益。

認識到騙局的本質後,不管這些假冒產品以後怎麼改頭換面,你都能遠離。


長升理財


其實這種觀點是存在偏頗的,三種都屬於理財的不同三種方式。只要是理財就是有風險的,但並不表示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是陷阱。

投資信託的具體標準是:投資起步資金額度是100萬,並具有2年以上的投資經歷,並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



所以說只有富豪才能達到這一標準。由於信託公司是銀監會管理下的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管理嚴謹,資本充足,有豐富的投資經驗和專業的分析團隊,所以信託理財產品相對於其他金融投資來說風險較低。信託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較高,一般控制在8%-15%之間,並且收益穩定。

中產理財產品的風險主要是一些基金產品和股票產品。因為這類產品對投資者的要求也比較高,要有理財經驗和抗風險的能力……畢竟高收益伴隨高風險。只有選對了才能有高收益,選錯了就是連本金都不保。



P2P,從四月分要求備案以來,就頻繁暴露,所以投資P2P,一定要選擇完成備案,信譽度高,成立時間長的知名平臺才能避免平臺跑路的現象。

所以說無論哪種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在投資前要做好調研和分析。


坤鵬論


這句話雖然有失偏頗,但後兩句頗有道理。

首先,富豪們大多忙著做生意,座山吃空的不多。

不知道老梁所說的富豪指的是什麼樣的人,但對於那些企業家來說,正忙著做生意呢。

或者,正生活中“花不完的錢,還不完的債”中。

當然,要是那些有錢沒處花的富豪,就另當別論了。老梁的話適用於這樣的富豪。

第二,中產理財失誤,的確會讓數年的積蓄毀於一旦。

經濟好的時候,買什麼理財都可以賺錢,投資什麼都有回報。

但經濟形勢差的時候,銀行的理財產品都不一定會賺錢。還不如,買處便宜房子。

不是說某些理財產品是魔鬼,而是,在經濟形勢不美好的時候,它就自動成了魔鬼。

知進退,是中產要遵循的原則。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保守,要分的清楚。

現在這個形勢,把錢老老實實放銀行去吧。

第三,屌絲靠借錢逆襲是自取滅亡。

不屬於你自己的生活,靠借貸就能實現嗎?

我看動畫片中光頭強就要有這樣的遭遇。

醒醒吧!

生活不易,攢錢不易,且活且珍惜。


靜觀財經


本人銀行工作9年經驗,從櫃員,理財經理,到現在公司信貸管理崗位,說說自己的看法。

先說結論,完全完全不贊同這個老梁的說法,我不知道這話是不是他想表達的原意,但是就從題主的描述上,老梁的這句話根本就是個垃圾信息,邏輯上他表達的是富豪玩信託會玩死,中產階級玩理財會玩死,屌絲玩p2p會玩死。那麼富豪玩p2p,中產階級玩p2p呢?那麼屌絲活該錢放銀行?

理財是每個人必須學會的東西。信託產品,至少銀行的信託產品非常非常穩,幾乎不會出現無法兌付的情況。年化通常在8%-14%左右你在銀行買信託,想被玩死都難。

中產死於理財?理財?理財?抱歉我實在無法正常理解這個理財指的是啥理財。

p2p,這個就有意思了,除了那些非常不正規,小眾的p2p平臺,現在的有銀行託管的正規p2p平臺非常非常適合希望有比較高的利息的普通百姓買。到目前為止,p2p平臺經歷過大洗牌後,已經很少聽到平臺跑路這種消息了,甚至連虧損的都很少看得到。

關於p2p平臺,其實可以延伸開來做一個大專題,這裡就不再過多介紹了,不懂的人自然怕,不敢買,感覺p2p猛如虎,其實我用p2p理財快5年了,本金也就20萬,目前累計利息14萬多點,無圖無真相,丟完圖溜了。

絕對真實的個人賬戶截圖,看截圖時間和我的回答時間。睡覺去了。


拔刀醬


該問題,我確實聽梁老師講述過。

我自己也深有體會。

我體會最深的是:屌絲死於P2P。

富豪死於信託,中產死於理財,屌絲死於P2P,其實字面意思,也就是問題答案。不難理解,我具體談談我:屌絲死於P2P吧。

P2P就是網絡信貸。很多人可能沒有接觸過,我接觸過,而且數額一萬多。你沒聽錯,就是數額一萬多元。您可能會說:一萬多都需要網貸?不至於吧?我要告訴您,一萬多塊不少了,對於一些人,一些特殊困境的人。具體我遇到為什麼困境需要網貸一萬多,我不描述。

我在網上借貸一萬多元,網貸是小額信貸,也就是說一家網貸機構信貸數額一般就是五百一千元數額,借貸時間一般十四五天,利息是百分之一。請記清楚,借貸時間十四五天的利息是百分之一。也就是說,一家信貸公司借出來五百塊,十四五天後必須還款五百五十元左右,而且有的手續費更加高的驚人。有的甚至利息更高,有的可能相對低一些。

既然困境到連網貸都借,那就是說確實沒錢了,借貸網貸解了燃眉之急,卻進去了一個泥塘。而且是越掙扎出來越陷越深,因為網貸借貸數額小,借貸時間短,利息高的原因,會讓人重複循環於借貸還貸的漩渦中。借出來十多天還進去又借出來,中間有手續費有利息,可想而知,網貸的結果就是,深陷泥潭。

比如我,借貸一萬多元,我借貸網貸機構多達十多家,我每天在還貸借貸中度過,而且我每天在承受高額利息,手續費。也就是說,我每天都在消費著網貸各種費用,可是錢我卻一分沒有使用過。

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很多人可能會想:因為是網貸啊,網貸機構是找不到我的,我是不是不需要還?不,錯了,網貸要不到本人,網貸機構找得到家人朋友親戚領導電話,網貸機構一通電話短信轟炸,讓你生不如死。因為網貸機構在你申請借款時候首先要複製你的童話記錄,需要你填寫父母親戚朋友的聯繫電話。我沒有遇到過家人親戚朋友領導收到短信電話轟炸,可是我收到過網貸威脅:你要是幾點幾分不還錢,你父母,領導,親戚朋友就會收到短信電話說你欠錢不還。我只有再去網貸機構借錢還搶,我又花費了利益手續費。

後來,幾個月後,我實在承受不了網貸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就找老父母要錢,最終還清了所欠網貸。我大題計算了一下:從我借貸借貸一萬多元開始,手續費,利息,多加網貸機構,網貸貸款幾個月,我一共還款差不多兩萬多,也就是我差不多白白浪費了一萬多的錢給了網貸機構。

以上就是:屌絲死於P2P!

望大家網貸信貸時候慎重!


婦女主任


混跡金融圈20年,簡單聊聊自己的看法,先說P2P:

P2P,我從事金融(銀行保險)工作20年,也是隔行如隔山,看不懂哪些是騙子公司,哪些是真實靠譜的公司。所幸看不懂也懶得研究,就把所有P2P打入冷宮,從來不為P2P百分之十幾的年化收益所動搖。畢竟有句話說的好:你看中他的收益,他看中你的本金。

我身邊的朋友,外資銀行工作,工作沒幾年累積了將近百萬的積蓄,投了10個P2P項目,當時可能也是為了分散風險。今年上半年,他跟我們吐槽,現在經濟真不好。我們問他怎麼了,他說投資的10個P2P項目,已經有4個項目暴雷,一開始還心存僥倖,覺得P2P老闆是名人,經查閱家庭財產也很多,應該討回債務還有希望,但隨之時間的推移,這種希望越來越渺茫。

所有受害者建立了維權群,一開始都恨P2P老闆,要集體到公安局報案,後來想想老闆坐牢了,錢就討不回來了,有的人還真就不去報案了;慢慢的,發現即便老闆沒坐牢,他也沒有打算變賣家產還債,畢竟P2P公司是有限責任公司呀,公司破產的話,老闆不用講家產變賣來償債;再後來,很多P2P公司老闆跳樓了,大家意識到老闆只要還活著,就還有一絲希望,就自發成立了老闆服務小組,有陪聊天的、有給做家務的、有做飯的,總而言之,不能讓老闆想不開跳樓了。這真不是段子,真實情況比這更嚴重。當然騙子是無處不在的,即便是這種受害人維權群,都有騙子混進去,繼續騙人。騙受害者,唉,這社會風氣---

有網友說的好,老梁說“富豪死於信託,中產死於理財,屌絲死於p2p”的意思,其實是中產投資更偏向於理財,富豪投資更偏向於信託。在正規的金融機構購買的理財和信託產品,都是有風控和風險評估的,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受騙一般主要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第一種:銀行人員售賣非銀行簽約的第三方理財產品,這個項目根本不是銀行的產品,根本沒有銀行蓋章或者即便是產品合同上蓋了銀行的章,但這個章是銀行人員未經授權、利用職務之便私自蓋的,這種事情發生過多起,還是因為銀行內部管理有疏漏的地方,其實出了事情,銀行多少還是應該承擔責任的。

第二種:聽朋友介紹,購買了比銀行理財產品、信託產品收益更高的產品,沒有了銀行的中間收費,理論上收益是會更高的,但是銀行的產品都是經過層層風控的,風險也很明確的標識了級別,這點上個人無法做到,也根本無法識別產品的風險。大部分情形下,朋友也是無辜的,到最後公司老闆人間蒸發或者破產,那麼所有的資金就化為烏有。

在金融圈,除了P2P、理財產品和信託,還有很多高風險產品:股票、

外匯、期貨、期權,按照理論,如果不懂得領域不要投資,即便投資也不能借錢、動用公款、或者高額配資,無奈國人賭性太重,把這些金融產品當成賭博工具,輸到傾家蕩產、天台跳樓的事件。

關注我們,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我~~~是~~~分~~~隔~~~線~~~

在今年創業之前的20年,我是從事保險公司渠道總監工作的,部門是銀行保險部,所以主要的工作都與銀行相關。銀行和保險公司員工和客戶的故事我看到過的太多太多了,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我不是說P2P全是騙子,肯定也有正規的公司,真正幫助中小企業融資貸款。但是,就在前兩年,不知道吹了一股什麼妖風,好些個保險公司業務總監帶團隊跳槽去了P2P公司,我所在的公司就有2個客戶經理跟過去了,都沒到半年,他們就給公安局抓起來了。後來聽說放出來了,畢竟都是小人物,把之前在P2P賺的所有工資獎金賠出來,就可以不坐牢,但留下了案底。再回保險公司是不可能的,這輩子沒可能了,保險公司不要P2P的人,即便不是做業務線的,內勤也不要。(職員都打上了騙子的標籤)他們後來只能自己開飯店啥的,過過日子。

還有保險公司的人都恨P2P,為什麼,聽我細細說來。我講的可都是事實,就是太真實怕被封號。前幾年的時候,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保險圈子亂了,好些個保險公司的客戶信息洩露了。包括姓名、性別、身份證、購買了什麼產品、買了多少金額、在哪個銀行買的這些核心重要的客戶信息。至於怎麼洩露的,真不知道,公安局也沒有查出來。

很多不正規的P2P公司就買了這些名單,僱傭了大量業務人員給這些客戶打電話,跟客戶說,我們是某某人壽,你在某年某月某銀行,買了某產品,我們這是客戶回訪,請來公司領取小禮物。

客戶是真的沒有辨別能力的,去的地方明明沒有保險公司的標誌,也以為的確是保險公司的售後服務活動。領取了小禮物,你們懂得,就開始買產品了,然而這是年化收益10%的P2P產品呀,過個幾年,公司沒了,錢也就沒了。客戶都找到保險公司,保險公司一臉莫名其妙,都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樣的投訴我都處理過很多起。

這些騙子還算是好的,還有更惡劣的,他們依然打著保險公司的旗號,讓客戶帶著保險合同來公司,說補貼收益。正規保險公司哪有補貼收益這一說法?即便分紅也是給你寄個賬單,不可能讓你來公司領取的。

客戶高高興興就去了,他們竟然是忽悠客戶把保險產品退保,再購買他們的高息理財產品。有段時間我辦公室在營業大廳旁邊,一天有好幾個客戶來辦理退保的。甚至還有P2P客戶經理冒充客戶孩子,一起來辦理退保的。後來,出事越來越多,我們保險公司櫃面都加了幾道防範,凡是來退保的大媽大爺,我們一律要詢問,退保做什麼?還要簽署已經知道P2P風險的函。

有個老大媽,旁邊跟著一個小年輕,看著也不像她兒子。一看就是被P2P忽悠了,客服把這個老大媽介紹到我們部門,讓我們跟她好好聊聊。才知道,大媽他們一家也就這十幾萬儲蓄了,在銀行買的儲蓄型保險,也是因為收到了信,說是補貼收益去的,現在給我們說的,有點猶豫了。但是她當場還是辦理了退保手續。我們問她,外面的是誰,她支支吾吾,說是一個親戚。

第二天晚上10點,大媽給我們打電話了,說自己覺得好像受騙了。這才告訴我們,的確在退保前是去過P2P公司的,那個小年輕就是業務員。因為大媽已經簽署了轉賬協議,退保款一到賬就已經直接打到P2P公司了。

後來,大媽來公司,讓我們幫忙把這錢要回來。還真的很費勁,我們總共去了那家浦東的公司三次,由於業務人員疏忽,大約是大媽還差一個手續,她沒有在合同上簽字。最後把這筆錢要了回來。兩個月後,這家P2P倒閉。

你們也許會問為什麼不報警,當然報過警,警察看這種事情多了,也就是記錄一下,沒有處理方案的。你們白紙黑字簽了合同,那倒閉了,要找法院打官司,不歸公安管。

最震驚的是,有客戶給我提供了線索,我就冒充客戶,拿著合同去了會議地點。那是在浦東金橋的一家酒店裡,居然擺了十幾座宴席,十幾個人在門口守著,只有憑短信和保險合同可以進去。我進去一看,十幾桌,上百個客戶,拿著我們保險公司的保險合同,然而會議組織者,是P2P公司,你感到驚嚇嗎?

當時我一個人在裡面,是害怕的,等到另一個同事過來,我們報了警,警察說,報什麼案呢、沒法立案?我說,他們都拿著我們保險公司的合同呀?警察說:“他們這自願來吃飯,這家公司也沒倒閉,我們警察怎麼立案?怎麼管?

但是警察大叔,你們不管,將來這就是又一起P2P血案呀。

話說我銀行的朋友,現在白天上班都沒啥心思。我們勸他把另外幾個產品趕緊贖回,但是好像買的全是無贖回條款的,我另一個朋友說,買的是無贖回條款的,大部分是有問題的。還有六個的命運是怎麼不得而知,但這未到期的時光,真的是度日如年吧。

我講這些事情,但願大家能做個借鑑,能多瞭解金額騙局,不要上當受騙。關注我們,關注中產管家。

~~~我~~~是~~~分~~~隔~~~線~~~

我們改名金融圈的故事了,講述最真實的金融圈故事。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感謝大家的轉發和評論。

我們邀請了有關保險、銀行、證券、外匯、期貨等金融行業各個領域的精英,組成了一支專家顧問團,講述各個金融領域的真實故事,有防騙的、有溫情的、有人生起起落落,希望你們繼續關注。

2018年10月30日


金融圈故事


我個人從事p2p理財已經有6個年頭了,從剛開始的1萬元投入,到現在超過100萬投入,對老梁的看法不敢苟同。

P2P從最開始的野蠻生長期,到現在已經比較規範,國家也推出了相關的監管法規,比如網貸的資金必須要在銀行監管,不允許進行大額的貸款,不允許自貸等。只要選擇對的平臺, P2P的風險還是可控的。在國外也有很多p2p企業,如lending club已經運營超過10個年頭。

P2P網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已經突破5萬億大關,奔向6萬億,P2P網貸行業歷史累計投資人、借款人數總和超過5000萬人;網貸行業獲得了更多的資金青睞,網貸人氣攀升也反映了P2P網貸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成了大勢所趨。



李嘉誠說:一件衣服被我穿上了,80%的人都說好看,那我一定會買;一個生意機會被我遇上了,80%的人都說可以做,那我絕對不會去做。我深信世界上的2/8定律,為什麼世界上80%是窮人,20%是富人?因為20%的人做了別人看不懂的事,而80%的人不會堅持正確的選擇。成功只屬於有遠見、敢挑戰、懂堅持的人。


70%的人在銀行理財,拿1~3%收益,

20%的人做信託、資管、P2P等固定收益理財,拿7~10%收益,

10%的人做VC、PE私募股權,拿30%~40%收益,財富幾何式增長。

這就是為什麼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的奧秘!家庭財富的高效持續增長更主要的是需要你對新的理財方式的認知、眼光以及敢於接受的勇氣。人類社會的一條鐵定規律:要想改變自我就必須敢於合理嘗試。


貝姐理財


你好,我是投資顧問郭一鳴,很高興來聊聊這個問題。

“富豪死於信託,中產死於理財,屌絲死於p2p”,看起來不無道理,但實際上有些牽強。這裡似乎把金融圈看成了“坑”,各階層的人進來都要被“埋”,但起不知,很多人正式在金融圈中獲得了人生寶貴的財富……

對於“富豪死於信託,中產死於理財,屌絲死於p2p”,個人理解有以下幾點,跟大家做以交流:

首先,從入門門檻角度,這個描述還是正確的。因為P2P的入門門檻很低,所謂的屌絲都可以進入;而理財方面,尤其是以銀行理財為主,基本上是5萬元起,沒有5萬元者,輕易不能介入;至於信託,以前是100萬起才能投入的,也確實是現在富豪們才能進入的;

其次,如果說“富豪死於信託,中產死於理財,屌絲死於p2p”,應該的可能是這些產品相對都是高風險產品,把控不好可能會出現本金的虧損。這個角度,也的確出現過很多的情況,無論是信託、理財,尤其是P2P出現過多起本金虧損以及客戶重大損失事件;

第三,這些產品雖然存在風險,但都是合法行為,很多出現問題的可能都是假產品或者不合法的產品。信託機構是有牌照的、理財也是有出處的、P2P是有牌照的,這些也都是有監管的,一般不會出現重大問題,除非購買了假的或者不合理的產品。當然,無論真假以及是否合理,都需要提前防範可能的風險。

最後,這些都屬於投資,投資就有風險,而高風險相對應的是高回報。每個人應該根據繼續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需求,選擇不同的投資產品,並進行適當的風險防範。


郭一鳴


老梁這人吧,看問題透徹,即使不在自己專長的領域,也能單刀直入問題本質,評論一向犀利、入木三分!

“富豪死於信託,中產死於理財,屌絲死於P2P”,這不是論文觀點,而是娛樂化的順口溜,所以你看這話吧切中要害,卻又經不起推敲反駁。翻譯成白話,有錢人偏愛的信託投資,中產階層偏愛的理財投資和窮人偏愛的P2P投資,都是高危投資產品。

這些投資是不是高危,我們不妨舉一個看似極端但又合理的案例。一個聰明人(假設是理性經濟人,而非騙子),通過一個皮包公司在P2P平臺上以10%的利息借款2000萬(可能是從500個屌絲那裡每人借4萬),然後拿這些錢註冊一個項目公司,然後12%的利息從富豪那裡信託融資5個億(股權融資,這個利息是承諾三年後項目退出時的利潤分成),再拿這些錢作為啟動資金收購一個價值15億的房地產項目,後續資金以股轉債的形式以18%的利息從信託公司那裡融資10億(這些信託公司的資金是銀行理財信託產品,中產們是4%左右利息購買的)。可見,這樣一個常見的金融投資案例,中間環節的操作都是合法的,背後其實卻是高槓杆和空手套白狼,套錢的那個聰明人自己沒有任何風險,項目如果退出成功他們將拿走支付利息後的全部利潤,如果項目項目兌現失敗,他會捨棄這個項目把爛攤子丟給投資人。

繼續上述的案例分析。如果那個項目平穩退出,投資期三年,買P2P的屌絲們每年分得10%的P2P投資利息共計600萬,富豪們每年12%的信託股權融資利息共1.8億,中產們每年分得4%的投資理財利息共計1.2億,金融機構吃掉14%投資理財利差共計4.2億。那這個主導項目的投資人呢?三年後房價翻倍,項目30億出手,扣除7.26億的利息,能獲得7.74億的毛利潤。這就是過去三年金融投資的傳奇故事,而這三年屌絲們玩的P2P除了個別跑路的不良平臺其它好像吸引力不減,投資投資信託的富豪們保持著高額投資收益,買銀行理財的中產們也沒有遇到什麼兌付風險,金融機構更是賺得盆滿缽滿。一切欣欣向榮,似乎沒有什麼風險,但是這一切都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那就是房價的暴漲。不管富豪、中產或屌絲,他們的投資都是在金融內部空轉,最終流向房地產或者證券市場,如果底層投資有風險,那上游的投資都會處於風險之中。也就是說,一旦房價下行,哪怕低於20%的年漲幅,這些投資的風險都是巨大的。今後房價仍然會保持20%以上的漲幅嗎?這種可能性不大,所以我贊成老梁的基本觀點,即這些投資都是高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