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趟幼兒園回來!發現孩子之間的差距已經拉開了

網上看到一個帖子,熱度還挺高,是一位媽媽從幼兒園回來有感而發的。

去了趟幼兒園回來!發現孩子之間的差距已經拉開了

此貼一出,拍磚的很多,拍的人大概有四種觀點:


  1.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幼兒園能看出啥?
  2. 男女發育規律不同,女孩開始領先也正常。(後來作者回復,其實四個孩子兩男兩女,跟性別沒關係)
  3. 這些小孩過得多累啊,我家孩子快樂就好!
  4. 舉例說明,自己周圍的人小時候很優秀,後來沒落,或者小時候不咋滴,後來很猛。


贊同作者的人認為:不是這些孩子學會了多少東西,而是他們學會了自律,學會了社交的情商。


去了趟幼兒園回來!發現孩子之間的差距已經拉開了

那天晚上,我看完這篇貼子和爭論,久久睡不著,又翻看19年幾省高考狀元的採訪,發現這些孩子都有一些共同的規律。成績排在前1%的人,他們靠的是天賦還是努力?其實都不是。

下面這篇知乎上的文章,我收藏了很久,來回看了幾次,強烈推薦給大家,可能會讓你對孩子的教育態度有所改變或更加篤定。

去了趟幼兒園回來!發現孩子之間的差距已經拉開了

01

我們太高估智商了

以至於忽略真正重要的因素


排名在前1%的學生,既不靠天賦,也不全靠努力。真正決定性的因素是習慣。


我知道,很多人對學習的理解是這樣的:

去了趟幼兒園回來!發現孩子之間的差距已經拉開了

在他們看來,天天上課睡覺打遊戲,然後考前翻翻書,最後考試九十多,就是天賦高,認真聽課挑燈夜戰,結果最多六七十,就是天賦低。


在他們看來,面對同樣的問題,一看秒懂就是天賦高,苦思冥想也一頭霧水就是天賦低。


在他們看來,天賦完全是基因決定,生而有之,不可逾越,永久保留的。天賦低的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彌補這種差距。天賦是勤奮的功率。


真是一種非常膚淺的學習觀。


我認為,天賦的差距是存在的,並且這種差距在學習中的作用也是存在的,我沒有完全否定天賦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數人高估了這種純天賦的作用的重要性。人們對學習現象下意識的膚淺認知,會導致我們把很多其實源於後天習慣的因素,歸因於天賦。


02

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

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所謂的“天賦”,應該叫“偽天賦”才對。


那些讓“學神”們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績的因素,可以歸結為兩類: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這兩者的作用是如此廣泛,如此隱蔽,以至於滲透到了學習的每一個細節中,體現出來就是一種“天賦”的錯覺。


學習習慣有多重要?


一個學習習慣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從小適應了枯燥的鋼琴舞蹈書法繪畫,於是追逐刺激的經驗更少,適應了低刺激的事物,更習慣於在枯燥中堅持下去。並且,隨之而來的好成績正向激勵了這種親和枯燥的習慣。


去了趟幼兒園回來!發現孩子之間的差距已經拉開了

於是,同樣是刷書遇到枯燥的章節,前者在低刺激的環境中,更傾向於走神,花了兩小時在隨時襲來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強推完了這個坎;而後者更傾向於專注下去,二十分鐘就能推完。並且兩人的認知深度天差地別。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這種正向刺激的積累使其養成了毫不拖延的習慣;於是,同樣是上課講到稍微艱難的點,前者更傾向於打算拖到課後再消化,然後開起了小差,後者則更傾向於直接正面應對,當下解決問題。


結果,前者不僅上課的時間完全浪費,課後還要以加倍的時間,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極其恐怖的時間虧損;而後者則能在一馬平川的課後時間自由地平推進度刷熟練,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學習時間。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越學習,就越適應學習,越在“放縱/學習”的艱難抉擇中,選擇後者,你對後者的突觸建立就更強一分,下次選擇堅持學習,也就不那麼痛苦一些。


03

學習效率高的人

往往都有極好的閱讀習慣


很多人會舉XXX天天上課吊兒郎當,回宿舍就打遊戲,照樣年級前十的例子,來反駁我“學習效率高的人一定擁有好的學習習慣”這一點,接下來,我就說一下這群人身上的另一種——思維習慣。這種因素更重要,也同時更隱蔽。


思維習慣有多重要?


我們在學習一個新事物,往往是依靠其與已知的事物進行比較與聯繫。


比如我們見到一個由幾根木棍支撐的木板,會馬上判定這是一張“桌子”,因為我們在後天見到的所有具有類似特徵的東西,都被我們分類為“桌子”了,於是,這一類物品就和“桌子”這個詞語聯繫在一起。


當物理課上講到勻減速直線運動的規律,聽說過“強弩之末,不可穿魯縞”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當談到三階行列式的沙路計算法時,做過智商測試題的人往往可以瞬間理解。


這種思維習慣的獲取,相當大的途徑就是閱讀習慣的養成。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分法,書籍的作用有兩種,一是提供經驗、二是教授理論。


去了趟幼兒園回來!發現孩子之間的差距已經拉開了


一個熱愛閱讀小說新聞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過閱讀這種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經驗豐富度的途徑,擁有了遠超其他同齡人的早期經驗積累,而人總有從已有經驗歸納理論的傾向。


這個過程好比核裂變裡中子的釋放一樣——物質體積越大,發生中子撞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的經驗越豐富,平時突發靈感,從經驗歸納出理論/聯繫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對新知識時也就更容易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一個熱愛閱讀科普書籍或者淺顯理論的孩子,則更容易養成鍛煉出自己接受外來理論與整理既有經驗的習慣。同時,一個個由以往經驗整理出理論的成功案例,很可能會在價值觀上激勵他們思考,並養成強烈的思考傾向。


你仔細觀察那些學習效率高的人,就會發現,其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有愛閱讀的習慣。無論是何種閱讀,都有產生精神愉悅的可能。而這種愉悅將成為寶貴的早期正向激勵,使其愛上吸收外界經驗、接受外界理論,或者開始看到一道難題就忍不住思考,忍不住推敲。


去了趟幼兒園回來!發現孩子之間的差距已經拉開了


細分起來,他們可能也因此愛上數學/物理/天文/歷史等等具體的領域。所謂興趣,很大程度上也是後天的。而興趣對一個人學習的作用,不言而喻。


04

智商帶來的差距

比習慣小多了


以上所列出的每一個具體習慣,都只是習慣、天賦、努力、環境、經歷、方法等諸多因素的因素集合之一,一個人可能只需要十中得五,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十中得七八的“天才”,也會有二三短板。但總的來說,最根本性地決定學習效率的,仍是後天習慣。


無數的學生依據其從小到大的一個個習慣,積累下的一點點經驗,紛繁複雜的成長環境,人盡不同的個人經歷,高低不平的天賦和主觀能動性,上上下下地分佈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學生身上。


去了趟幼兒園回來!發現孩子之間的差距已經拉開了


而那些排在前1%的學生,或是在天賦上突出,或是在習慣上突出,或是方法努力等突出,又或者平均而都不錯。而在這個分佈中最右端的那些人,往往在所有變量上都至少做到了“優秀”這個層次。


曾經認識一個高考省狀元,她身上就集成了頂尖的天賦,強大的規劃能力,最優秀的教育資源,從小刻苦的才藝訓練,對特定學科的熱愛,每天精確6小時整睡眠的作息等優秀的因素,才有了最頂尖的成績。


以大多數人的習慣之差,習慣的上升空間不知有多大。


我從來都不否定天賦的重要性,智商帶來的能力差距確實是存在的。


去了趟幼兒園回來!發現孩子之間的差距已經拉開了


但你的歸納能力再高,也抵不上愛閱讀的孩子積累下可觀的經驗與理論存量;你的反應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強的孩子聽課從不走神的耐力;你的工作記憶再強,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輕易專注兩個小時的好習慣。


但這篇文章,不是來給你灌雞湯的。我想說的是: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是另一種形式的階級固化。


無數的習慣,就像一道道堅固的高牆,等你發覺這一切之時,高聳在普通人和學霸學神之間的,已是一道道無形而萬難貫穿的壁壘,殘酷地分隔出強弱有序,不可僭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