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的人真的是自私嗎?

卉卉小站


一毛不拔未必是小氣,見死不救也未必是不仁。

“一毛不拔”語出戰國思想家楊朱,楊朱學派主張“貴己”之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意思是人人貴己,要求自己遵守契約規則,對他人不侵損,人人做到自重自愛,各安其所,天下也就治理了。

大致上,與西方政治和經濟學的主張相一致。西方經濟學的假設之一就是“人是自私的”,認為自私是人的人性。中國古代也有楊朱一派的殘餘思想一直在流傳,什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就是。

楊朱學派跟西方經濟學的第二個共同之處是對物權概念的至高推崇,把產權清晰,維護物權看做是治理天下的基礎。楊朱的觀點用白話來說,就是“是我得,誰也別想拿走。不是我的,我也不會要”。西方國家的“私有財權神聖不可侵犯”,與之同理。當代西方經濟學中芝加哥學派的“產權理論”更是把產權清晰當做經濟之本,與楊朱不謀而合。

楊朱學派與西方政治和經濟學的第三個相同之處就是對規則契約的尊重,這裡有必然的邏輯,為維護物權,自然需要制定契約規則,並維護契約規則。而契約規則一旦確認,必然有其冷酷無情的一面,於道德學家來說,就容易落入“不仁”。其實無論是中國的“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還是美國諺語“好籬笆才有好鄰居”,都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歷史上儒家把楊朱學派視為死敵,自然就很容易理解,因為觀點截然相反,是大道之爭。於是孟子一脈把楊朱妖魔化,並曲解楊朱觀點,最終抹殺楊朱思想的存在。

與我而言,比起儒家學說,更傾向認可楊朱學說。比如,源自道德綁架的捐款,我內心是抗拒的,儘管我每次都捐,最近的一次也是如此!!!其理非常簡單,公民工作為國家創造收入,國家要為公民的社會共同事件負責,而不是讓其他公民負責。

最後講一個《漢書》的故事:西漢有個做大司農的官員,外出,有路人倒斃在路上,他置之不理。又看到路邊有一頭牛臥地,他立馬下車前往觀看。車伕不解,問為何?他說:路上死人,自然有地方官員來處理,怎麼死的,也應當由司法部門來處理,不管我的事,也不應該由我來管。耕牛則是農政之一,是我本職工作,我不管誰管?

大致如此,我個人推崇這樣的行為。所以,救亡拯溺什麼,恕我無能也無心,真遇到事,打電話報警,則義不容辭。

所以,一毛不拔也可能只是一個人的原則,如此說,不知道會不會被扣個利己主義的帽子呢?

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