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十二生肖》之後,成龍把轉型放在第一位,除了《功夫瑜伽》有他一貫的跨國動作,飛車特技,其他多少都有轉型之意。

《警察故事2013》是室內劇式的懸疑警匪;

《天將雄師》是古裝寫實戰爭片,格調比《大兵小將》更嚴肅悲情;

《鐵道飛虎》是手撕鬼子的抗日神片;

《英倫對決》是政治懸疑片(片中的英國和愛爾蘭背景很多內地觀眾都看不懂);

《機器之血》和《神探蒲松齡》直接玩科幻和奇幻,讓人想起02~03年成龍拍的《燕尾服》和《飛龍再生》,當然這四部都沒成功,但成龍隔了十幾年還想拍,除了轉型,也是不甘心吧;

至於《絕地逃亡》,只能當“泰囧”那樣的公路喜劇去看,而不是《十二生肖》和《功夫瑜伽》這樣的動作大片——誰能想到當年拍得出《虎膽龍威2》和《絕嶺雄風》的雷尼哈林墮落至此?

好不好看,爛不爛片全在個人觀點,但我們必須承認:成龍沒有賣弄情懷,沒有自炒冷飯,沒有“翻拍”或是“續集”。

有人說成龍《十二生肖》後票房就不復以往了,從單片來說,確實無法否認,不過有個現象或許能留意一下:

2016年7月21日,《絕地逃亡》上映,票房8.8億人民幣;2016年12月23日,《鐵道飛虎》上映,票房7億人民幣;2017年1月28日,《功夫瑜伽》上映,票房17.5億人民幣。

有何特點?一個63歲的動作演員,半年裡上映三部主演電影的頻率,光國內就累計了33億人民幣票房,直到今年,華人明星能找到第二位嗎?

要說號召力,這其實並不比當紅中生2、30億的等級要弱——畢竟,現在內地最火的吳京、徐崢、黃渤、王寶強、沈騰等,真正在電影市場建立獨當一面的號召力,嚴格來說都是從2012年(即《泰囧》上映)為分水嶺的,到現在不足7年,而2012年,成龍已經紅了34年了,如果說現在他的反響是“不慍不火”,那應該說是誇他而不是黑他,試問哪個活著的華人明星,能像他這樣從1978年紅到2019年的?或許只有改革開放才能一比吧?

其實,《十二生肖》之前成龍也在轉型,而且還出了兩部口碑不錯的作品,就是2009年的《新宿事件》和2010年的《大兵小將》,兩部戲都悲劇收場,更反轉成龍過往銀幕角色“不能死”的慣例,甚至不像以前那樣搏命,而是幾乎“不能打”的角色。

所以看《新宿事件》“鐵頭”被追殺時,我們才發現,成龍也能如此無助和絕望,除了過往的玩命特技,這也是我們對他角色命運“揪心”的時刻。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當《大兵小將》裡小兵被亂箭射死,我們也明白成龍電影有發自內心的家國情懷與格局,所以也會被這樣的成龍感動。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對了,有人說成龍是為國內市場和票房才“愛國”的,但不妨看看《龍少爺》的劇情和臺詞: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龍少爺》拍於1981年(1982年春節上映),中英兩國關於香港前途的談判都還沒開始,但成龍已在電影裡傳達“保護國寶”的主題,更成為跟反派決戰的一大動力。所以比起其他功夫喜劇,成龍多少給這題材增添了一些深度,即便後來的《神話》,也是這個主題的延續,可見成龍確有愛國之心。

其實《龍少爺》對成龍而言也算“轉型”,尤其片中一場長達8分鐘的“背古詩詞”,在歷來香港功夫喜劇裡都是難得一見的純文戲,同時表現成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這種《陋室銘》梗都能想出來,至少看出成龍當時已不想做一個只靠沒腦亂打的武夫: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至於“搶包山”和“踢毽子”兩場,成龍把源於中國的傳統運動項目跟動作身手結合,加上比賽前還唱岳飛的《滿江紅》,《龍少爺》可謂當時難得擁有“民族自信”的功夫喜劇,境界不亞於現在的“主旋律”。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回到剛才,《新宿事件》和《大兵小將》雖然質量不俗,但票房都不算太高,因為觀眾還是下意識喜歡看成龍的動作大片,所以別說《十二生肖》,《功夫瑜伽》再怎麼說爛,都內地賣了17.5億人民幣,因為這是成龍的“標配”。但問題是,成龍從2010年以來,這樣的片子真的太少...

所以,不少觀眾就留下了成龍電影“不慍不火”的印象,一個直觀原因就在於:我們想看成龍拳打腳踢,搏命飛車,跳樓跳海啊!可我剛舉例那幾部片,有嗎?

尤其《神探蒲松齡》,動作明星飛天遁地,施法捉妖,連成龍電影一貫的實景都沒有,全都用綠幕布景和特效鏡頭代替,何況半部戲還在講阮經天和鍾楚曦的愛情,這還是我們所認為的“成龍電影”嗎?誰想看成龍不打活人,跟一些特效妖怪演對手戲(關鍵妖怪還做得很醜)啊?

所以,到頭來只是成龍還有沒有時裝動作戲看?如果沒有,他還會“不慍不火”一段時期,但他接下來的作品是《狂怒沙暴》和《急先鋒》,一部是軍事動作片(講中國安保小隊前往中東拯救工人同胞),一部是跟老搭檔唐季禮合作的(就算不說《功夫瑜伽》,《超級警察》、《紅番區》、《簡單任務》、《神話》這些也值得信任)——到頭來,成龍即使已65歲高齡,不想“不慍不火”,也還是要繼續拍這些時裝動作大片,保住自己最後的招牌。

而我們會期待嗎?至少會比那些“轉型片”都期待更多,因為我們的潛意識裡,成龍拍時裝動作就是一種“定心丸”,起碼,我們會覺得同樣花50塊票錢,看成龍法術捉妖比扔水裡還鬧心,但看他拳打腳踢不那麼心疼。

換句話說,成龍從《醉拳》到《師弟出馬》,從《龍少爺》到《A計劃》,從《警察故事》到《龍兄虎弟》,從《飛鷹計劃》到《超級警察》,到《醉拳2》到《紅番區》,從《一個好人》到《我是誰》那20年,誰敢說他“不慍不火”?從兩岸三地到全亞洲到西方文化,活著的華人明星裡,真的只有這一位在巔峰期做到了“席捲”,為什麼?

那時他能從幾層高的鐘樓摔下來,能抱著通電的燈柱從六層樓滑下來,能摔破了頭骨還能大命不死,能掛著直升機在吉隆坡上空飛半天,能整個人被踢進火堆裡一鏡直落,能從這邊天台凌空跳到對面陽臺,能摔斷了腳被氣墊船壓過還能起來繼續打,能比《戰狼2》早20多年演水下打戲,還要飛雪山和鬥鯊魚,甚至能從幾十層高的樓上斜滑下去...

當年,你能說你沒為此激動過嗎?

何況,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其實都願意給我看成龍的電影,因為他的片子老少皆宜,打戲不血腥殘暴,沒有下流橋段和屎尿屁,打的同時還有很多笑點,還能看到很多外國的風土人情,加上三觀很正,至少不會擔心孩子學壞或看著尷尬。

所以,以前成龍的電影最火就是春節檔,過年時期,兩岸三地觀眾都會拖家帶口去看成龍,這就是為什麼《紅番區》和《簡單任務》能成為電影史上第一和第二部同時拿到中港臺華語票房年冠的原因。

事實上,香港第一次有春節上映的影片打破票房紀錄,就是從成龍的《師弟出馬》開始。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但還是那句,那是能打能摔時候的成龍,也是我們潛意識裡最想看的成龍。

所以,《十二生肖》內地12月20日上映時,不僅前有獨霸了一週票房的《泰囧》,同日還有《大上海》和《血滴子》搶排片;作為出品和發行的華誼,之前也遭遇《1942》的滑鐵盧,不得不請成龍讓出一週時間,給《1942》再拿點票房。還有,《十二生肖》上映那天並非任何大小假期,而是週四這樣一個連“雙12”都蹭不上的工作日。

換句話說,如果《十二生肖》按1年前定檔的“雙12”上映,在同期沒有對手的情況下(《泰囧》是因為《十二生肖》延後才提前到雙12公映,所以業內都說華誼成全了光線),就憑動作+喜劇大片的身份,能爆到多少?

結果《十二生肖》也拿到8.8億的票房,何況這部戲在東南亞主要的票房市場(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印尼),除了泰國,全部打破了當地的華語片票房紀錄,連中東幾個國家也同樣破華語紀錄,甚至俄羅斯,票房也高達943萬美元,把當地華語紀錄提升了13倍——無獨有偶,之前紀錄也是成龍的《飛龍再生》(72萬美元)...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這可是一位接近60歲的動作明星的票房成績,直到現在,你還能找出第二位嗎?即使不是動作明星,相信也很難達到了。

2017年,成龍靠“爛片”《功夫瑜伽》,成為這10年來唯一一部東南亞票房超過2000萬刀的華語片,還破了三個國家的華語票房紀錄。這時,成龍已經63歲了。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據統計,2010年到2019年,華語片純海外(不算內地)票房最高的兩部,就是成龍的《十二生肖》和《功夫瑜伽》,分別是4600萬美元和3600萬美元;

而這十年來由華人男星主演,北美票房最高的兩部戲,也是成龍的《功夫夢》(1.67億美元)和《英倫對決》(3500萬美元)——至於女星,你覺得北美觀眾看《巨齒鯊》是衝著鯊魚和郭達,還是衝著李冰冰去看的?你覺得北美觀眾看《長城》是衝著馬特達蒙,還是衝著大甜甜去看的?

所以,成龍並非“不慍不火”,只是他越來越少去拍他擅長的題材了(因為打不動),“轉型”又普遍不太成功,口碑最好的《英倫對決》在內地也不是高票房作品,留下這樣的印象並不奇怪。

但成龍何曾壓力不大?

事實上,他早年的轉型更辛苦:1985年,成龍一口氣在香港上映了5部戲,並統領香港年度票房前四,可最後一部《龍的心》,票房剛過2000萬,比《警察故事》,《夏日福星》和打破紀錄的《福星高照》,都差的挺遠。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人次亦然,《福》250萬人次,《夏》234萬人次,《警》215萬人次,《龍的心》只有168萬人次。

就因為戲裡成龍的表演偏文藝和嚴肅了,而且“哭哭啼啼”的(連洪金寶都沒打戲演弱智),觀眾怎麼會看動作明星這麼“慘”呢?

20年後,《新警察故事》也出現了類似的人物設定,但成龍還是想轉型啊。

你又怎麼否認,這兩部是成龍早期和中期電影裡,兩部文戲表演極佳之作。《龍的心》這一段情緒爆發的表演,將弟弟對弱智哥哥又愛又恨的矛盾展現得淋漓盡致,真不是隨便找個演員就能演出來的: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都說動作明星的表演是“外放”“誇張”的,但《龍的心》裡成龍只用兩個無聲的內斂表情,就把對兄長的愧疚和牽掛都演了出來,誰說他演技不好?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新警察故事》目睹同僚集體被殺,那種發自內心的悲痛和絕望,表演難度不亞於《英倫對決》。多數電影裡,成龍演的都是“流血不流淚”的硬漢英雄,但他卻在這兩部戲裡放下傳統招牌,不能不說他對“轉型”非常渴求: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1989年,成龍想把《奇蹟》拍成純文藝片,不僅精心考究攝影鏡頭和場面佈景,還從國外買了很多道具回來佈置。

結果,嘉禾看成龍為此得花上6900萬港幣的成本(現在華語片在香港最高票房還沒達到這個數字,何況30年前),堅持讓他加入動作戲,否則不能投資,最終成龍只能妥協,拍了兩場打戲。

但如果你看《奇蹟》,可以留意幾場文戲:夜總會裝修排練的長鏡頭,全長1分鐘,但鏡頭走位難度不低,看出沒少NG;梅豔芳從酒店門口一路走到陽臺的長鏡頭(拍了17個小時,讓梅豔芳來回走了84次);歸亞蕾酒店跪求信件,最後暈倒路邊;吳耀漢和呂方在警察局辦公室的一大段,都看出成龍作為導演,對文戲的把控非常專業。

個人尤其喜歡第三場,笑點、臺詞、默契和節奏都非常出彩,可以說是“一氣呵成”。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最終《奇蹟》全球票房2000萬美元,嘉禾並沒賺到什麼錢,自此就更不願意成龍自導自演一些轉型電影了。

93年和99年,成龍又拍了兩部“轉型作”《重案組》和《玻璃樽》,前者讓他成為金馬史上首位蟬聯影帝,後者還是99年華語片全球票房冠軍。

但問題在於,作為大本營香港,這兩部戲的票房只有2744和2754萬港幣,是成龍90年代唯二香港票房沒上3000萬港幣的作品——這也是所謂的“不慍不火”。

那10年,成龍香港票房最高的兩部戲,可是5752萬港幣的《簡單任務》,以及5691萬港幣的《紅番區》啊,對比一下?

先拿《重案組》來說,我們記憶裡真習慣表情如此沉重+喪+狠的成龍嗎?即使演的好。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他能怎麼選?只能繼續拍他擅長的題材,可到了今天,招牌又輸給了年齡,他又能怎麼選?只能更多拍一些“轉型作”,可出來的成績不行,所以後面兩部時裝動作片,其實只是把他曾經的走向再循環一遍....

但對於他的理念,個人還是佩服的。就拿《玻璃樽》來說,其實成龍20年前就很有意地在電影裡宣揚環保理念: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更重要的是,前一年(1998年)成龍的西片《尖峰時刻》在北美票房已經高達1.41億美元(年度票房第七),全球票房2.4億美元,如果說他“圈錢”,他完全可以待在當地賺美金,何必拍一部票房可能還沒他片酬分紅高的港片?

因為他在救市。

9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市道被盜版光碟、片花退潮、臺灣和東南亞市場失守連帶亞洲金融風暴打進谷底,而且絕境之下人才外流,除了成龍,演員如周潤發李連杰楊紫瓊,導演如吳宇森徐克于仁泰林嶺東等,都去了好萊塢發展,所以“沒有香港電影”的憂慮,其實20幾年前就爆發了。

可也唯有成龍,在好萊塢成功後,還第一時間回來拍港片,原因是他在片子上映之前說的:“今天已經不是80年代,看著要打死誰,最重要是香港電影不要死。”所以他跟周星馳聯手舉行“打擊盜版”記者會,用實際行動支持港片,幫助市道。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這兩幕,很多觀眾眼裡或許只是一次“合作”,一個“噱頭“,但實質是香港電影人在世紀末所盡的一份讓人感動的努力。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成龍主演的電影從火到現在的不溫不火,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只可惜,這之後香港電影還是逐漸走向了“死亡”,我們也似乎一直不太接受《玻璃樽》:沒有玩命特技,沒有大型動作,沒有跨國取景,反而玩“愛情童話”,還是成龍嗎?

我們終究只是難捨那個能打的成龍罷了。但不要忘記,你覺得他“不火”之前,他已經比誰都更用心去轉型,這也是作為一個演員的本質,他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