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要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史学达人


玄武门之变的前夜,长安城里静悄悄,但是秦王的天策府里,可是人头攒动,几乎李世民的肱骨心腹都在这里了,但看遍人头,独独少了两位:玄龄和杜如晦。

这两位秦王的头号智囊,此时人在何处呢?

这两个人在之前便已被李建成用计,逐出了天策府。

而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是派人去召唤两位回府来议事的,但是两个人都拒绝了。

给出的理由是:皇上不允许我们再侍奉殿下。

其实这两个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不然也不会被李世民当做智囊来对待了,他们自然知道这个时候李世民请他们过府所议的是何事了。

但是人就是不来趟这趟浑水。

为什么?

因为当时秦王李世民从形式上看,真的已经处于劣势。

天策府的心腹除了长孙无忌,全被挖走的挖走,赶走的赶走,李世民手下的精锐兵士也被李元吉拉走了。

看上去,李世民终将败在李建成手下,成为未来君王的垫脚石。

所以玄龄和杜如晦不愿意来天策府。

何况,他们也知道,秦王被东宫那边的势力严密监视着,一旦被发现他们和李世民仍有联系,可能下场就不止斥逐这么简单了。

所以,无奈之下,李世民让尉迟恭提剑去“请”二位,如果不来,那就杀了吧,谁让你们知道那么多。

面对凶神恶煞的尉迟恭,这两人也是没辙,好歹先保住眼前吧,于是两人扮成道士,掩人耳目,来到了李世民面前,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这就是历史上尉迟恭提剑请玄龄和杜如晦的缘故。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简单的理解为李世民要杀房玄龄和杜如晦有一点偏激,实际上当时的情况非常的复杂。

玄武门之变前夕,房玄龄和杜如晦做了什么?

历史上被赞为“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可不是徒有虚名。实际上在玄武门之变前很久,房玄龄和杜如晦就已经看清楚了当时的形势,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

可以说作为臣子,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到这一地步,参与谋划“篡位”这样的大事,已经能够显示他们对李世民的忠心了。

李世民犹豫不决,房玄龄和杜如晦遭贬斥。

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就连李建成都已经认清楚了房玄龄和杜如晦李世民麾下的巨大作用,因此故意诬陷两人,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使得李渊将房玄龄和杜如晦逐出京师,“斥出秦府,不得复入”。

也就是说,房玄龄和杜如晦给出了非常好的计谋,因为李世民的犹豫不决,导致了房玄龄和杜如晦被逐出京师。

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什么两人不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和李建成斗争的形势愈加严峻,李世民身边倚重的大将,一个一个被贬谪外放,就连尉迟敬德都遭遇刺杀。

虽然李世民身边的大将,都纷纷想尽办法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但是李世民始终下不了决心,最终决定请房玄龄和杜如晦过来商量大事。

房玄龄和杜如晦回复长孙无忌说“不敢奉命”。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高祖李渊亲自下令,“斥出秦府,不得复入”,没有唐高祖李渊的命令,两人是不能再接近李世民的,否则就是不遵圣旨。

房玄龄和杜如晦之所以会这样说,当然不是因为两个人背叛了李世民。

实际上两人与李世民的关系太亲密了,根本摆脱不了嫌疑,如果李世民真的倒下了,两个人也绝对不会有好下场。两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使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政变。

果然,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大怒,并且将自己的佩刀交给了与石敬德说:“公且往,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

这是李世民为了请来房玄龄和杜如晦,公然反抗李渊的命令,可见李世民是真的下定决心了。

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化妆成道士,重新来到李世民身边,为他谋划大事,终于,发动了举世闻名的玄武门之变。

房玄龄和杜如晦从来没有背叛李世民的想法。

所以房玄龄和杜如晦从来没有背叛李世民的想法,李世民说想要杀两个人,也只是表示自己的决心。

最重要的是玄武门之变后,论功行赏,其中杜如晦与房玄龄功居第一,可见李世民对于两个人的信任、重用。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秦王能征惯战,杀伐决断不拖泥带水,干革命就要这种果敢坚决的气概。秦王在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的劝说下,经审时度势,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夜已下决心发动政变。但遗憾的是,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智囊人物都不在身边了——之前由于太子李建成用计,已由李渊下令被逐出了天策府。



而后来,秦王派人去召这哥俩回府议事时都遭到了拒绝,他们说:“皇上已不允许我们再侍奉秦王了。”。其实这二位是聪明过人的主,早知道秦王请他们回去不是侍奉——而是要策划大事。


秦王无明显优势,二位是运筹帷幄的高手,早心知肚明了。又秦王的心腹已被挖走、被赶走或者被调走了,只剩下其大舅子——长孙无忌了。自己再回去,不是往火坑里跳吗!二位对秦王革命没有必胜的信念,所以才不愿意在风口浪尖上回到天策府。

于是,秦王让尉迟恭提剑去“请”二位回来,如果武力威胁仍不能让二位回心转意,就杀了他俩。原因是这二位知道的太多了,另有不为我献计献策,也不能留着他俩为太子服务的意思。


尉迟恭是孔武有力的将军,外貌类似凶神恶煞——后来他与秦叔宝的画像作了门神,对鬼都有震慑力。他威风凛凛地往素有房谋杜断之称的二位书生面前一站,经典场景立即呈现出来了——这叫“秀才遇到兵有礼说不清”。为了脑袋不搬家,二位“好汉不吃眼前亏”,就扮成道士以掩人耳目,重新回到了秦王身边,并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希望星晨58298869


这是互相试探底线和决心,到底要不要干大事。

东宫太子府和秦王府矛盾日益升级,房玄龄感觉不妙,找长孙无忌,让他同去劝李世民早下手,因为要弄死李建成,房玄龄又不能直说,只对李世民说大事早定,早下手。二人去劝李世民,但李世民没有表态,也没办法表态。

李建成联合李元吉,上疏奏请将房玄龄、杜如晦清除出秦王府,免得他们捣鬼破坏君臣、父子关系。房玄龄和杜如晦就在京城外徘徊,不敢入城,入城就得被砍头。

武德九年,突厥阿史那斯摩率兵攻打乌城,李渊舍弃李世民,按照李建成建议,启用李元吉帅兵出征,同时抽调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秦琼等秦王手下将领,并把相应部队进行重新整编。

两次大的人事变动,基本就把秦王府人手调空了,就剩一个长孙无忌留在李世民身边。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下定决心要动手,派长孙无忌去召房杜二人回来商议,结果没找来。长孙无忌说:二人奉皇帝圣旨,不能再听秦王号令,私自见面必死无疑。

李世民大怒,对尉迟恭说,房玄龄杜如晦敢背叛我吗?说完抽出腰刀,递给尉迟恭:你亲自去,如果他们真的不打算来了,就砍了他们脑袋给我!

尉迟恭和长孙无忌又跑了一趟,见了李世民的腰刀,房杜二人换上道袍,分头赶到秦王府,商议大事。

这里因为房玄龄事前找过李世民,劝他下手先干,但李世民没表态;后来房杜二人被赶出秦王府不许回进城,后边又把秦王府众将调离,李世民依旧没有具体动作。玄武门之变以前,突然让长孙无忌来找他们,二人不知道李世民是否已经下定决心,于是用不奉命令来试探。李世民也明白,所以让尉迟恭带他的腰刀去二次再去找房杜,房杜知道李世民这是下了决心了,赶紧前往秦王府。


羊串三叶


唐高祖命令李元吉率兵去边塞援救乌城,李元吉与太子李建成商议,企图借机杀死李世民。

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已经密谋确定,要在昆明池饯行时,将秦王李世民彻底置之于死地。

就在暗流汹涌、形势异常危急的时候,安插在太子身边的线人向李世民报告了这一消息。

惊恐与犹豫并存的李世民,把自己心腹谋士长孙无忌等人召集起来,征求意见。

终被打动:舜帝故事警醒,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长孙无忌看出李世民虽然紧张愤怒,但是还没有果断决策。于是,设计了一场非常巧妙的劝说大戏。

长孙无忌问李世民:秦王认为舜伟大吗?

李世民回答:当然伟大,舜是圣人。

长孙无忌对李世民说:如果在清淤水井时,舜没有多长一个心眼,就被其父亲与弟弟用土掩埋了,那么舜就化作水井深处的淤泥了。

长孙无忌接着说:如果舜没有一对能飞的斗笠,就被其父亲与弟弟所放的毒火烧成灰烬了,哪里还有惠及天下百姓的恩泽啊?

长孙无忌继续说:舜之所以伟大,因为他的心中装着天下的百姓,他的心里始终谋划着大事。当父亲用凶器击打的时候,舜之所以快速逃走,就是时刻准备做大事啊!

站到窗口,望着幽深的皇宫庭院,李世民想到自己目前的境况,确实与当年的舜一样一样的。

长孙无忌的话真的很有道理,李世民在心里反反复复质问自己:为什么要让无能无功的李建成继承皇位?为什么要让凶残歹毒的李元吉阴谋得逞?为什么自己不能勇敢地担当起振兴李家王朝千秋伟业的重任呢?

当李世民慢慢转过身来的时候,一群谋士热切的眼神看见了一项伟大的决定。李世民用重如千斤的语气一字一字地说:先发制人!

决心已定,李世民还想通过占卜来预测胜败吉凶。

犹如上天安排好的一样,当时最著名的卦师张公瑾进来了。看见占卜龟壳,张公瑾直接拿起来收到墙角。

张公瑾对李世民说:问鬼问神不如问天子!秦王就是天子。现在就是商议如何采取行动,尽快掌控大局。

听了这些幕僚的看法,李世民不再犹豫,命人把谋士房玄龄、杜如晦召进秦王府,密谋行动的计划。

出乎预料:房杜推辞不来,李世民派人持剑相邀

李世民命令长孙无忌悄悄去请房玄龄、杜如晦两位顶级谋士,要求他们尽快赶到秦王府,筹谋行动计划。

出乎预料,长孙无忌回来后报告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两位不谋而合,都不愿来。

他们不来的理由也是如出一辙。房玄龄、杜如晦都说:高祖陛下已经下发敕书,告诫我不准再为秦王服务。假如我现在私自到秦王府拜见秦王,一定会获罪而被处死的。请原谅我不敢遵照秦王的命令。

李世民分析二位谋士的心思:一是不清楚秦王是否已经下定决心;二是害怕泄密遭到高祖惩处;三是担心自己的安全。

李世民询问身边的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房玄龄、杜如晦真的要离我而去吗?

长孙无忌说:二位也许是在观望。

李世民果断把自己的佩剑取下来,递给尉迟恭。坚定地命令道:请将军走一趟,看看到底什么情况。

李世民为什么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真的要杀死他们吗?

打消疑虑:李世民要向他们表明自己不再犹豫了

在这之前,秦王府的下属亲信都是提心吊胆、忧心忡忡的,尤其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更是惶恐不安、忧心如焚。

房玄龄曾经对长孙无忌说:太子与齐王已经做好谋害秦王的准备了,一旦发生动乱,那就不是秦王府土崩瓦解、不可救药,而是整个大唐江山能不能保全的严重问题啊!赶紧奉劝秦王现在立即采取行动,挽救大唐、拯救天下百姓吧!

长孙无忌认为英雄所见略同,于是,直接把他们的想法禀告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立刻召见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玄龄劝导李世民:秦王劳苦功高,理应继承皇位。请秦王断然行动,千万不要犹豫不决!

杜如晦也劝说李世民,尽快行动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可是,李世民顾及兄弟手足之情,考虑父亲养育之恩,总是处在迟疑、摇摆、观望的复杂心情之中。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向高祖密报,说房玄龄和杜如晦策动李世民篡夺皇位、还要弑杀父皇。唐高祖虽然没有完全相信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还是把房玄龄和杜如晦狠狠训斥一顿,然后调出秦王府,不许再参与秦王府的事情。

李世民很清楚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处境,也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

为了打消房玄龄和杜如晦的疑虑,李世民把自己的佩剑取下来,让尉迟恭带上,向他们表明:快剑斩乱麻,我心已定,尽快制定行动计划。

威逼强迫:李世民派遣尉迟恭就是要让他们认清形势

李世民命令尉迟恭携带佩剑、前去要求房玄龄和杜如晦到秦王府来,是有道理的。

尉迟恭对李世民铁胆忠心,绝无旁念;尉迟恭已经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公开的仇人了。

为了收买尉迟恭、为自己所用,李建成和李元吉曾经私下派人送了一车金银珠宝给尉迟恭。

遭到尉迟恭直接拒绝。尉迟恭回复说:我本来罪该万死,秦王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我注册在秦王府当官。为了报答秦王的恩情,我宁愿赴汤滔火、万死不辞。

尉迟恭还说:如果对秦王怀有二心,我就是见利忘义的小人,那么太子和齐王要我又能干什么呢?

李建成和李元吉非常生气,不仅仅对尉迟恭怀恨在心,而且秘密派人暗杀尉迟恭。

因为尉迟恭杀气太重,刺客胆量不够大,暗杀行动失败了。

后来,李元吉到唐高祖跟前告状,尉迟恭企图谋杀太子李建成。唐高祖下诏将尉迟恭关进特别设立的一座小牢房里。李元吉准备找机会杀死尉迟恭。

由于李世民不顾一切向唐高祖请求,才使得尉迟恭免于一死。

房玄龄和杜如晦很清楚尉迟恭对李世民的忠心。

李世民派遣尉迟恭携剑来请,让房玄龄和杜如晦明白,行动已经迫在眉睫了,已经亮剑,战斗还会远吗?

李世民还向房杜二人发出警告:

你们怕皇上,难道就不怕我秦王吗?皇上可以杀你们,难道我秦王不能杀你们吗?

如果你们胆敢背叛我,我的人、我的剑能放过你们吗?

房玄龄和杜如晦多么聪明,当然知道尉迟恭携带李世民佩剑到来的警告意味。

保护安全:李世民安排尉迟恭负责他们的人身安全

当时箭在弦上,随时都会发生战斗,而且在黑暗如漆的夜晚,危险更是增加几分。李世民十分清楚这一点。

李世民很担心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温文尔雅的谋士的人身安全,所以,派遣非常具有战斗力的尉迟恭带上宝剑,前去相请。

尉迟恭在当时就是守护神的象征。前面提到,李元吉命令刺客谋杀尉迟恭。

很多人都为尉迟恭担惊受怕的时候,尉迟恭丝毫没有惧意。他把自己所住房子的所有大门窗户全部打开,自己正常躺着睡觉。

刺客几次三番进到尉迟恭家的院子里,看见躺在床上的尉迟恭像极了一头大黑熊,竟然吓得四肢发抖。

最后刺客没敢下手。悄悄逃跑之后,刺客暗自庆幸还能保住一条小命。

李世民确信,派遣尉迟恭去负责保卫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安全,绝对是万无一失的。

尉迟恭跟着长孙无忌分别找到房玄龄和杜如晦,告诉他们:请赶快到秦王府共商大事。

二人没有任何推脱,立马换上普通百姓的服装,跟着长孙无忌向秦王府走去。尉迟恭跟在不远不近的后面,保卫着他们的安全。

人才,是决定成败的第一要素;用对人才,成功也就触手可及了。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张老师爱拍摄


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史称“房谋杜断”,在李世民削平群雄,扫清廓宇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被李世民倚为左右手。可是,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前叶,面对李世民的征召,二人却采取了不合作态度,惹得李世民大发雷霆,差点杀了他们。难道这二人背叛了李世民吗?

早在武德初年,房玄龄和杜如晦、长孙无忌见李世民和太子与齐王之间嫌隙已成,无法挽回,就劝谏李世民要当机立断,效仿周公诛管、蔡,既可保全自己,又可成就大业。在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眼里,李世民所有的幕僚中,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最令人畏惧的两个人。因此,二人向唐高祖李渊诬陷房、杜二人,使得二人被贬,离开了秦王府。

据《旧唐书 房玄龄传》记载:"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由此可以看出,房杜二人虽不能是李世民弑兄杀弟的始作俑者,但也是积极的参与者。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丁巳日(公元626年6月29日),暗藏在太子东宫中担任率更丞(主管计时的官员)的王晊,传递给李世民一个惊天的消息,那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要在昆明池举办的给李元吉饯行的酒席上,一举消灭李世民。

李世民内部经过了一系列的谋划,终于确定了行动计划,可是,没有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李世民总觉得该计划不完美,“房谋杜断”嘛!于是,李世民安排长孙无忌去把他二人找来,一起商量大事。在李世民心里,这二人一听自己召唤,还不得马上回来。可是,事与愿违,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对长孙无忌表示,唐高祖李渊已经明确指示,我们以后不能再和秦王见面,否则,会被杀头,因此,不能奉命。

这个结果大出李世民所料,在最紧要的关头,这两个心腹爱臣却选择了逃避!李世民大怒,难道这两个人要背叛我吗?抽出佩刀,命令尉迟敬德,你再去看看,如果他们不回来,就把他们的脑袋带回来见我!

第二次见面时尉迟敬德很干脆,直截了当地对二人说,秦王已经确定了行动计划,需要你们回去协助。这次,二人没有推辞,马上随着尉迟敬德回到了秦王府。

据《旧唐书 房玄龄传》记载:“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

那么,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什么会在长孙无忌第一次征召他们回秦王府议事的时候,采取了拒绝的态度呢?笔者认为可能会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

长孙无忌第一次来的时候只是说要二人回秦王府议事,并没有说明商议什么事情。这二人在唐高祖李渊的严令之下,再加上身边有太子和齐王的眼线在时刻监视,为了自身的性命考虑,不敢随便行动,给太子和齐王留下把柄,因此采取了不合作态度。

第二种可能

长孙无忌第一次来的时候,虽没有明确表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以房杜二人的精明,不会猜不到李世民想干什么。可是,二人面临的是一场惊天巨变,成功则尊荣万代,失败则祸灭九族。李世民这次究竟是真的下了最后的决心还是像以往那样犹豫不决,二人不能确定。于是,二人采用了激将法,以不合作的态度来激怒李世民,从而达到试探出李世民真正态度的目的。如果李世民这次真的下了最后的决心,那二人就会义无反顾地回到李世民身边。

尉迟恭和长孙无忌第二次来的时候,通过尉迟敬德的嘴表明了李世民的决心,并且,尉迟恭还带来了李世民的佩刀。房玄龄和杜如晦久在李世民身边,岂有不认识李世民佩刀之理?也深知尉迟敬德带刀来的真实含义。如果二人再次采取不合作态度,那么,尉迟恭就会毫无犹豫地砍下二人的脑袋。二人倒不是一定怕死,而是从这个举措看出了李世民这次的决心,于是,跟随尉迟恭回到了秦王府。

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爆发!

总结

综上所述,房杜二人还真的不是怕死,他们怕的是李世民二心不定,那就会输的干干净净!因此,房杜二人才采取了极端手段,以不配合行动来激起李世民,从而达到试探出李世民真正态度的目的。如果李世民在这种情况下仍然犹豫不决,那么,房杜二人恐怕就此会真的远离李世民了。


万事之始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始末说起。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年少从军,在唐朝的尽力与统一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

对于李世民来说,“秦王”这个称号远没有“太子”更有吸引力,他认为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果敢应为唐朝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可长幼有序,唐高祖李渊立了李世民的长兄李建成为太子。

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李世民在武德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长李建成及追随李建成的四弟李元吉,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开启久盛不衰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很注意笼络人心收纳人才,所以他的身边一直能人辈出,这些人才中,最让太子李建成忌惮的,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

但是在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却要尉迟恭拿着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说是请,其实隐含腾腾杀气,为何李世民在政变前夜想要杀掉自己的得力助手呢?请听有书君为您一一道来。

一, 房玄龄、杜如晦其人。

房玄龄出身于仕宦之家,饱读诗书博学多才,年少便通古今知晓天文地理,18岁便中了进士,入隋朝廷为官。

房玄龄颇有识人之才,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他便投靠了李世民,成为李世民得力的谋士。在李世民帐下,房玄龄在军政事务上出谋划策,为李世民书写军事奏章,还帮着李世民四处搜罗人才,是李世民非常仰仗的大军师。

杜如晦也是当世极有才华之人,当世对他有“聪明识达,王佐之才”这样的评价,早在隋末被征为预备官员时,便为隋朝礼部侍郎高孝基所器重,不过杜如晦有着过人的智慧,他看出隋朝败局已定,不愿为其效力,于是辞官归隐。

说是归隐,其实心怀大志,只是蛰伏着期待明主的出现。李渊平定长安后,房玄龄听说杜如晦有谋断之才,便将其举荐给了李世民。

后来在与各军阀的征战中,杜如晦的谋略鬼神难测总是棋高一着,打得敌人无还手之力,立功无数,深得李世民器重。

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搭档简直是黄金组合,算无遗策令敌人胆寒,当时人称这两人为“房谋杜断”,李世民得此二人如虎添翼。

二, 房玄龄和杜如晦在龙争虎斗中推波助澜。

李世民麾下能人众多,又因为赫赫战功在军中威望极高,房玄龄还在不断地为李世民网罗人才,形成了一股极大的政治势力,这让太子李建成如芒刺背,梦里都恨不得将李世民团伙除之而后快。

李建成和他的四弟李元吉抱团,明里暗里都在削弱李世民的势力,他的努力得到了唐高祖李渊的肯定,在李渊的授意下将一大批能人志士调离李世民身边,房玄龄和杜如晦首当其冲名列调离人员榜单。

房玄龄极有政治远见,他看清楚了当下形势,第一个规劝李世民放手一搏,杜如晦也为李世民分析形势,李世民已成为太子眼中钉,和太子李建成之间已经没有了骨肉情深,只有你死我活,与其被他人干掉不如先下手为强。

这些话虽说讲到李世民的心坎上,但发动政变风险太大,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所以他还有些犹豫不决。

还没等李世民做出决定,房玄龄和杜如晦便被李建成从李世民麾下调任为朝廷官员,按照唐律,朝廷官员不得与藩王往来,否则便要斩首。

秦王李世民心里很清楚这条唐律就是冲他来的,虽然气恼,但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臂膀被他人折断。

三, 房玄龄和杜如晦激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房玄龄和杜如晦被调走,表面上和李世民没有往来,但是在他俩的谋划下,李世民身边的长孙无忌,尉迟恭和侯君集等人继续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没有左膀右臂商量,李世民更难痛下决心。

公元626年,突厥作乱,李建成趁机向唐高祖李渊进言让李元吉去平定突厥,并建议将李世民的部下都调到李元吉麾下听用,此举意在一举消灭李世民和他的团伙,李世民到生死存亡的时刻,再也容不得他犹豫了,当即决定发动政变。

多年征战中,李世民已经习惯有事和房玄龄和杜如晦商量,更何况是赌上身家性命的关键时候,于是在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就让长孙无忌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俩人来议事。

长孙无忌走了一趟,人没带来,却带来了一句话:“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房杜二人是真的怕杀头不敢面见李世民吗?其实不是,他们俩人都是政治高手,等李世民下这个决定已经等了好久,说这样的话只不过是担心李世民再犹豫于是故意激将。

李世民听到这句话,非常恼火,马上解下自己的佩剑交给尉迟恭,并对他说:“房玄龄和杜如晦这是准备背叛我吗?你拿着我的剑去带他们来,如果不来,你就把他们杀了。”当尉迟恭拿着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俩人知道这次李世民是铁了心,这也正是他们希望看到的,当即化妆成道士跟着尉迟恭来到了秦王府。

经过一番周密的筹划,第二天便拉开了杀兄屠变的政变序幕,也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成功后,李世民给房玄龄和杜如晦记了首功,等到李世民成为皇帝后,他们二人都被重用官居宰相,和一代明君一起开启了盛世太平,为后世留下了不少君臣佳话。

成就多大事业,很多时候不一定取决于你有多大才能,关键还要看你身边有着什么样的人。

李世民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是因为如房玄龄和杜如晦一样的很多能人成就,和他们的丰功伟绩比起来,杀兄屠弟的手段也算不得恶行了。

故事说到这里,有书君有些感慨:你能成就多大事业,很多时候不一定取决于你有多大本事,关键还要看你身边有着什么样的人。

李世民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是因为如房玄龄和杜如晦一样的很多能人成就,和他们之后立下的丰功伟绩比起来,杀兄屠弟的手段也算不得恶行了。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不拿刀请,那些人耍大牌不来啊。

我们知道,房谋杜断,这两人是秦王府最得力的谋士。那他们是怎么从秦王府出走的呢?

这都是李渊逼的。

当时,李渊为了解决太子秦王之争,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让李世民到洛阳去开府。当时的李世民已经处于劣势,一来兵权已经没法有了,二来,李渊态度已经明确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不可支援。而那段时间,太子府跟齐王府正在疯狂反扑,一是收买秦王府的人,二是调走秦王府的军将。

像程咬金就被调到外地任职,但程咬金拖着没去。尉迟敬德也被李建成收买过,但是尉迟敬德不吃这一套。

总的来说,秦王的势力已经在削弱。这时候,李渊提出让李世民到洛阳去,那当然是好事。秦王府的人都很开心。但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要是去了洛阳,这天下还有谁能制住他。必须把李世民留在长安,然后解决他。

李建成就告诉李渊,秦王府听说要去洛阳,高兴极了,大家都在打包呢。

李渊听了,很不爽,自己骨肉分离,你们秦王府的人还敲锣打鼓欢天喜地,这实在太过分了。

当年为了让二儿子打天下,李渊将精兵强将、智囊谋臣调给了李世民,可他没想到,这些人开始怂恿着自己的二儿子将战斗延续到了长安城。

是的,就是秦王府那帮人教坏了自己的儿子。

于是,李渊下令,房玄龄杜如晦马上搬出秦王府,从此不得跟秦王私通。

这两位仁兄只好卷起铺盖离开了秦王府,据小道消息,这两位意志有点消沉,从秦王府出来后,直接跑到道观当了道士。

到目前为止,李建成终于完成了最重要的一击。去掉了房谋杜断,他们的刀锋可以直接抵到李世民的脖子前。

秦王府陷入慌乱当中。

本来听说圣上开恩,让李世民到洛阳去,秦王府的人个个喜出望外,纷纷回家打包行李,准备跟随秦王殿下到洛阳开辟基地组织。可这边刚收拾利落,就听到李渊陛下不顾自己的身份,再一次食言了。不但说话不算数,还把房学士杜学士赶了出去。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还留在秦王府的长孙无忌连忙找到妹夫李世民,告诉他必须马上行动,除掉李建成李元吉。

已经到了必须拔剑的时候吗?

一向有主意的李世民也不禁陷入了困惑,最后,他决定去请教两位智者。

第一个被找上的是李靖。

说来抱歉,李靖兄也是隋末的风云人物,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是数中国十大名将,怎么数,李靖兄也不会落在名单之外,但因为李渊同志只相信自家人,李靖虽然才华横溢,但一直给李家嫡系打下手,而且一直在长江以南活动,脱离中原主战场,所以本文介绍不多。

虽然没有跟随李世民横扫中原,但显然,李世民颇为看重这位名将,将他列为第一个咨询对象。有点意外的是,李靖拒绝为李世民提供建议,表示自己不便插手皇室的事情。

从李靖家出来,李世民又去找了第二个人。

这个人我们很熟了,他是徐世勣。

要是长安城内找聪明人的话,徐世勣是不能忽视的一个,这也是李世民找他的原因,但一个人要称得上聪明二字,就会知道什么事该管,什么事不该管。

同李靖一样,徐世勣婉言拒绝了李世民的请求。

一天之内被两个寄于厚望的人拒绝,心情自然是不太好的,修为差点的可能还要恼羞成怒,怀恨在心,进而伺机报复。但李世民竟然还有一丝欣慰。

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不结党营私的人啊,这样的人正是日后大唐朝所需要的人才。

李世民同学还是且慢高兴吧,先问一下,以后的大唐是你的大唐还是你哥的大唐。

站在长安的街头,面对着这座熟悉的城市,李世民突然感到有些陌生。他曾经了解这里的每一个人,这里发生每项一件大事都在他的掌控当中,可渐渐地,这些面孔变得糊模,这些声音变得遥远,掌控力正从他的手上滑落。

危险的气息笼罩着他的全身。

李世民曾经反败为胜战薛举,对峙半年斗刘武周,武牢关前千骑拒十万,水淹三军逐刘黑闼,但他一生最为艰苦、最为凶险的斗争却即将发生在这歌舞升平的天子脚下。

李世民开始怀念那些沙场厮杀的日子。

武德九年(626)的六月,边关的狼烟又一次冲天而起。

这一次入侵的不是东突厥的大当家颉利可汗,也不是刚跟李世民正式拜了把子的突利可汗,而是那位因为长相欠佳而失去大可汗之位的郁射设。

这位兄弟来得太巧,正赶上李世民举步维艰的时刻,不少史学家怀疑这可能是李世民故意引来以图再次掌控军权。当然,这个可能性是有的,但必须得说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位郁射设虽然跟唐朝有过一些军事交流,但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前些年因为被唐军赶出河套地区,本就脆弱的感情早就破裂了。这次杀出来,也没有到长安围观李唐内斗的意思,仅仅是夺回自己的旧地。

况且,更重要的一条。李世民已经一年多没当过主帅,李渊也正在摆脱唐朝对这位秦王的军事依赖。所以,突厥人的进攻并不一定对李世民有利。

事情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点,突厥的进犯并没有让时局朝对李世民有利的方向发展,反而将秦王府引入到一个更危险的时刻。

在李建成的推荐下,李渊任命李元吉统帅诸军北上。

李元吉是一个疯狂的人。

曾经有一次,李元吉在家里埋伏了杀手,准备刺杀到自己家里窜门的李世民。最后被李建成劝阻。

从这件事情上,大抵可以看出相比懦弱的大哥,李元吉心更狠、手更辣。但不容易看了来的是,李元吉的野心比李世民更大,用计更毒。

那次,李世民不是一个人来的,他是陪李渊来的,耐人寻味的是李建成也在。家里人都齐了,而李元吉竟然要当着父亲兄长的面杀掉李世民。

试想一下,杀了李世民,怎么向李渊交待?乱刀之下,李渊会不会顺便被砍翻?而杀了李世民,李渊,这个大哥李建成还留着有什么用?

根据所有的线索演绎一下,可能会得出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结论,李元吉极有可能不只是要伏杀李世民,他是准备一锅端。

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但并非没有先兆,在前面的杨文干事件中,大家或许还记得那位莫名其妙的司农聊宇文颖,本来李渊劝他去将杨文干忽悠来,这位仁兄却一五一十倒豆子般将所有的真相告诉了杨文干,最后成功将杨文干送上梁山。

我们没有说的是,这位宇文颖是李元吉的亲信,同时,必须提醒一点,李元吉的亲信不一定代表着就是李建成的亲信。

又据齐王府的线人举报,李元吉曾经说过一句话:

“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

在李元吉看来,李世民是蝉,李建成是螳螂,而他才是真正在后的雀。

对于这样的局面,我只能说,搞政治斗争的人没一个是省油的灯。

李元吉很快展现了他的手腕,利用统率诸军的机会,将秦王府的大将尉迟敬德、程咬金及秦叔宝等人调到了自己的军营。

以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拉扰不来的人才,现在可以光明正大的打包带走。

李元吉还特地要求要阅秦王府的兵,好从中挑选精锐充实大军。

而这,还不是李元吉计划的全部。

在东宫齐王府费尽心机挖角秦王府时,李世民也同样在撬东宫齐王府的墙角,跟李建成们老盯着秦王府一线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没有去打魏征们的主意,他把目标瞄准了一些不起眼的人物。

这些人可能不是力拔山兮的将军,也不是足智多谋的参谋,但他们同样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

东宫三寺之太子率更寺的率更丞王晊被李世民策反了,品阶只有七品,主要掌控漏刻,说白了,就是打更中的霸主,当然,打更中的霸主依然是打更的。在掉下一根电线杆就有可能砸死一个大官的长安,实在是一个低微的官吏,其品阶只有从七品,属七品芝麻官一级。可芝麻虽小,也能影响一张大饼的风味,芝麻官虽少,也同样能决定一件大事的成败。

因为身处东宫,这位王晊探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他没有犹豫,马上将这个消息密报给了李世民。

说实话,李世民虽然早知道跟兄弟有火并的一天,但听到这个密报后,还是吓了一跳。

这是一个计划,细节如下:

在李元吉出征之日,李建成拉着李世民到西郊的昆明池设宴送行,在酒宴上埋伏大汉将李世民拖下,当场斩杀,然后写个秦王暴病而亡的报告。最后李建成进宫逼迫李渊让位,李元吉在昆明池继续坑杀尉迟敬德。

至此,大功告成!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狠准毒的计划。

东宫的剑已经伸到了李世民的脖子上。

李世民曾经身陷沙场,被数十倍的敌人团团围住,但要论生平最险恶的时候,大概就在此时。

李世民将这个消息透露给自己的部属,要求大家集思广益想个办法出来。

到了现在,还有什么办法?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长孙无忌强烈要求先下手为强。

尉迟敬德因为蹲过李元吉的黑狱,火气最大,表示秦王要是再犹豫不决,自己就跑路了,以后混江湖去(窜身草泽),反正不会留在秦王府坐着等死。

尉迟敬德一哟喝,公孙无忌马上大喊同去同去,宁愿跑江湖也不当什么唠子官了。

先发制人的建议在秦王府得到了全票支持,可在最后关头,李世民犹豫了。

李世民并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多年的征战生涯让他养成了杀伐果断的性格。而在这件事情上,他却有些举棋不定。

之所以无法下断决心,是因为这个事情不同于跟敌人作战,这一次,他面对的是自己的亲兄弟。而犹豫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因为不忍心向兄弟下手,这里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唐初这一起争嗣事件统称为玄武门之变,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争取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出现这样的印象,不能怪读者,因为这正是李世民同志很多年积极干预史书编纂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精心掩盖了玄武门的本质。

所谓的玄武门之变,不是李世民大战李建成李元吉,而是李世民挑战李渊。

说到李渊,大家可能有一个困惑,明知道自己的这个二儿子劳苦功高,而且欲望强烈,自己的大儿子还算好说话,为什么不重新分工,把太子之位让给李世民呢?

李渊大概是动过这样的心思,可每当李渊心头涌起这个念头,随之而来的,他就会联想到一些历史事件,并从而否定了自己这个念头。

中国的帝王是很重视历史的,在改朝换代之后,新皇朝一般会马上组织人员修前朝的历史,并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重点工程。如此重视的原因不是为推翻对方感到抱歉,而是要从前朝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

对李世民不利的是,前朝就有一个血的教训。

隋文帝杨坚就曾经废掉了太子,改立二儿子杨广为太子。后面的进展证明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杨广弑父夺位,并在十多年间,就将强大的隋朝送上了绝路。

有杨坚这个负面典型在前面立着,李渊就绝不允许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的位置,让隋朝的错误在唐朝重演。

搞清楚李渊先生的立场之后,我们便可以知道玄武门之变的本质不是兄弟相争,而是父子相争。

这正是困难的部分,对兄弟下手已经不容易,反抗父亲更难,曾经弑父的杨广已经顶着炀的恶名。

在以孝为先的中国,挑战父亲将成为其一生的污点。而李世民,恰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于是,在将突破最后的道德底线时,李世民变得犹豫起来。他无法把自己的这个顾虑说出口,只能等待有人能够领悟。

秦王府人才济济,终于有人发现了李世民的这个顾虑。

这个人是长孙无忌。

明白了比不明白更难,劝人兄弟相残已经够不容易,更何况要劝儿子斗倒老子。但长孙无忌不愧是隋朝名将长孙晟的儿子,竟然被他想到了一套说词。

“秦王认为舜是个什么样的人?”长孙无忌突然问道。

李世民奇怪这个问题,但依然很快给出了答案:

“是圣人。做为儿子,他很孝顺,做为君王,他很仁慈。这都是不用说的。”

长孙无忌露出了神秘的笑容,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如果那天舜下去疏通水井而没有出来,他算是孝吗?如果那天舜上粮仓没能及时下来,能称为仁吗?”

李世民如醍醐灌顶,一下打消了自己的顾虑。

长孙无忌所说的是有关舜的一个传说,话说舜的父亲瞽叟不喜欢这个儿子,有一天叫舜掘井,等舜下去后,瞽叟在井上填土(不是后爹啊)。眼见就要活埋,可没多久,舜又恭敬出现在父亲面前。原来,下井之前,舜留了一个心眼,提前在井壁上挖了一个逃生通道。而这位瞽叟坑儿子的决心似乎很强,又一次让舜爬上粮仓修补,等儿子上去后,他在下面开始放火,幸亏舜用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了下来。

最后,长孙无忌用孔夫子对挖井修屋事件的评论为这次成功的劝说做了总结:

“大杖避,小杖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孔老师的话还是要听的,但要革老子的命实在事关重大,最后关头,李世民竟然叫来了一个算卜的(应该不是街上现请的),请示一下老天爷的意见。

正在打卦的时候,有一个人大步迈了进来。

此人叫张公谨,魏州人,初为王世充的部下,降唐后一直没找到正式单位挂靠,最后经徐世勣跟尉迟敬德介绍才进了秦王府当幕僚。

兄弟走到这一步不容易,秦王府的未来就是他的未来,进来之后,看到二少爷还在算卦,气不打一处来,抢过算卦用的龟甲扔到地上:

“占卜是因为犹豫不决,现在的事情不是犹豫的事情,要是算出来不吉利,难道就坐以待毙?”

是的,问天问地不如问自己。

李世民的眼光终于坚定起来。他面向长孙无忌,下了一个命令:

“去把房玄龄杜如晦叫回来!”

长孙无忌出去了,然后长孙无忌回来了,出去是一个人出去的,回来也没搞三行人,依然是一个人回来的。

人没带回来,话倒带回来一句:

“请转告秦王,圣上有旨意不让咱们事奉秦王,今天要是私自前来,必是死罪。对不起了,这一次,咱们就不来了。”

李世民愤怒了,在最需要有人出谋断策的时候,自己最倚重的谋士竟然撂担子。气愤之下,李世民大吼:

“他们难道想背叛我吗?”

长孙无忌请你们不来,我自有人去请你们。

李世民取下腰间的佩刀,交给尉迟敬德:

“拿我的刀去,要是他们人不来,就取他们的首级来。”

在长孙无忌的引领下,胡子拉碴体大腰粗的尉迟敬德拿着大刀杀气腾腾出现在房玄龄杜如晦面前时,这两位谋士却相视笑了起来。

第一次不去不是摆架子,只是他们需要确定李世民的决心。

现在刀子都拿出来了,可以确定这位秦王下定了革父亲命的决心。

这一天晚些时候,房玄龄、杜如晦跟着长孙无忌进入了秦王府,而为了避人耳目,尉迟敬德独自一人从另一条路绕回了王府。

在这一天的夜里,李世民跟他的智慧团们谋划了一夜,不知道他们谋划了什么,可以得知的是,这是一个困难的任务。我们已经说过,李世民的对手不仅仅是李建成,李元吉。还有另一个老谋深算的李渊。要一举战胜三人才算真正的成功。

这段文字大部分取自我在今日头条的专栏《隋唐不演义》,欢迎大家阅读。


脑洞历史观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使他顺利的成为历史的唐太宗。唐朝的这次政变在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政变,这次牵涉的人员比较多,并且牵涉的都是皇室宗亲,也可以说是一场争夺皇位的政变。在这次政变的前夜,首先是李世民得知太子李建成要对他不利;其二房乔和杜如晦是李世民的重臣,请他们商量对策;其三李渊设计调走房杜二人。

玄武门之变的起因

对这次政变的起因,应该说是李世民把点燃了这把火,本来政变前夕是一点小的火星,由于李世民把它放大化了,他是怎么放大化的。

皇室家族,皇帝一般就会选出下一任的接班人,往往是在几个皇子中产生,被选到几率最大的就是老大。相应在唐朝也是一样,李渊就选择了李建成当太子。那么下一步就会出现争夺,谁当太子就有机会得到传承皇位。李世民和李建成来说,李世民身边的谋士,以及能人异士比较多,而李建成的后台就是李渊。所以玄武门之变之前,李建成就思考了一番,他首先分析了,李世民对他会产生威胁,那么李世民身边的能人异士中,武将比较好对付点,主要是谋士有点难对付。于是李建成就想到了,李世民身边的房杜二人,如果这两个人不在李世民身边就好办多了。

因此李建成就去找他的后台父亲李渊,经商议后,他们想到了一个注意,让李渊下令把房杜二人调到皇宫商量事情,然后李建成可以去对付李世民。当时李渊把房杜二人招到宫中的时候,李世民还不知道李建成的用心。后来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向李世民进言,李建成有可能会对你不利。故而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带着自己的佩剑,去宫中请房杜二人回来。后来他们就开始商量怎么样对付李建成,这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

房乔和杜如晦对李世民所起的作用

李世民身边的房杜二人,可以说是他的左膀右臂。如果没有他们两个人,李世民有可能就找不到办法对付太子李建成,那就是等着任人宰割了。因此李世民就让尉迟敬德带着自己的佩剑,前往宫中请房杜回来商量对策。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为什么李世民要给尉迟敬德一把剑。笔者认为:其一古代佩剑有代表佩剑人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房杜二人见到,尉迟敬德拿的剑,就可以知道一定有大事发生。在进一步讲,房杜二人见到李世民的剑,就等于接到命令。如果房杜二人对李世民没有重要性,李世民是不会让自己的佩剑离开。因为佩剑等于自己下命令,就相当于皇帝给臣子下命令一样。其二还有一种寓意,如果房杜二人不回来,那就让尉迟敬德把这两个人除掉。那么李世民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房杜二人对李世民很重要,也知道李世民的一切事情。如果房杜二人不回来,说明这两个人对李世民已经不忠心了,留着他们也没有用处,反而会对自己不利。

故此,玄武门之变能不能发动,关乎着李世民的未来能不能当上皇帝,房乔和杜如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政变,正是这场政变,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

李渊对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看法

玄武门之变前夜,本来是太子李建成和皇帝李渊,两个人一起设计对付唐太宗李世民,但是后来反被李世民算计。在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唐高祖对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看法。

笔者认为:其一,李建成是唐高祖亲自选的太子,这也存在古代长幼有序的说法。唐高祖李渊对李建成的能力是肯定的,如果能力达不到,唐高祖李渊应该也不会支持他的,也不会选他做太子。其二当时唐高祖和李建成都清楚,李世民的势力已经发展的很庞大了,直接对太子李建成的地位,以及唐高祖李渊的皇位都造成了威胁。再加上当时,李世民也调派了很多兵力到身边,对李建成也造成了更大的不利。

对于唐高祖李渊来说,他肯定不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发生矛盾,或者做更不好的事。所以只能调开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房杜二人,然后在对李世民采取措施,肯定不会除掉他。但是,唐太子李世民利用这次政变,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以及他们的儿子。·相对于唐高祖李渊来说,只能气,没有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

结语:

这次政变的发生,给唐朝带来了有利的一面,如果没有此次的政变,也不会有唐朝的贞观之治。或许唐朝也不会有这么繁荣昌盛,不利的一面就是代价不较大,反映出了人性的本质,更反映出了权利争夺的残酷性。不管什么事情,都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往往我们取舍的时候,会选择利大于弊的一面。如果想做到没有弊的一面,笔者认为好像没有的。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

图:来源网络


太史简


惊心动魄的玄武门政变,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李世民也不是神人,尽管手下一帮玩命之徒屡次鼓动,但李世民始终未能下定决心。在身边谋臣大将一个个被李渊支走,连最后一个大舅子长孙无忌也威胁着要走时,李世民感到已经到了不得不发的地步。



他让人拿着自己的佩剑去见房玄龄杜如晦,不是真如自己口头所说那样“不从便斩之”,而是向他们表明自己已经下定了玩命的决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