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沉一艘航母有多難?

嘯鷹評


二戰時期是航母大發展的時期,也是航母被擊沉數量最多的一個時期,尤其是日本的航母。但是到了二戰以後,很少聽到航母被擊沉的消息。即便是有也只是美軍所進行的一項實驗。在航母玩家這一序列中,美國無疑是最高明的玩家。所以只需要看一下美國的航母,就可以得知航母到底有多難擊沉。在越南戰爭中,美國的航母險些被擊沉的最後經過美軍的搶修,那一艘航母也並沒有如願被越南擊沉。所以作為海上巨無霸海上堡壘的航母想要將它徹底擊沉,還是得好好動一番心思。

不說軍用船隻,就說民用船隻的防護性能也越來越優良,多個水密艙加厚的甲板和各種預警方式並存。作為軍事用途在海上時時刻刻都有受到打擊危險的軍艦,他們的防護性能肯定比普通的民用船隻更高。

航母作為遠洋打擊的核心艦艇,它的防護性能也是不容小覷的,以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為例全艦共有2000多個水密封艙,整個船體由雙層結構構成,而且像飛行甲板、機庫、動力艙、燃油艙、駕駛艙和指揮室等等一些重要部位都使用了凱芙拉縴維進行加固。這樣的防護,可以說尼米茲級航母已經固若金湯了。而且不要忘了航母出海戰鬥的時候可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而是以航母戰鬥群的形式出動。

畢竟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光憑自己單打獨鬥,很難撐起一片天地。而航母戰鬥群中的驅逐艦護衛艦,反潛直升機,反潛機和預警機,這一系列的裝備都是為了保證航母的安全。所以想要直接威脅到航母的安全,必須需要突破航母戰鬥群的防禦線,而美軍航母戰鬥群的有效攻擊距離已經超過了2000公里。也就是說敵人的攻擊手段只要進入航母範圍,2000公里就可以被察覺到這個時間足夠航母戰鬥群做出相應的反應。

放眼全世界,能夠使用航母戰鬥群作為戰鬥手段的也只有美國。自然美國對航母研究也比較透徹,在1946年美國就曾經使用過核武器來測試過航母的抗核打擊能力,靶船就是薩拉託加號航母,經受過核打擊之後,這一艘航母經歷了7個小時才完全沉沒。在05年美軍又對小鷹級航母進行了飽和攻擊式的測試,最終的結果是美軍動用了一切能夠使用的常規攻擊手段,足足用了25天才將小鷹級航母完全轟沉。


沐風談兵論道


現在的最大問題不是如何擊沉航母或者擊沉航母的難度有多大,而是有沒有擊沉航母的機會!從目前全球的局勢來看,航母參戰的戰爭很少,就算有航母參戰,那也是不對稱戰爭,實力相差太大!

(模擬擊中美軍航母)

不過也要看誰來擊沉航母,擊沉誰的航母!這些問題非常重要,如果是由美國來擊沉其它國家的航母,那麼比較容易,全世界目前除了美國的航母,最厲害的就是法國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了,但是它只是一艘中型航母,艦載機的數量有限,整個航母戰鬥群配套艦隻也落後美軍,總體實力也比不上美軍的超級航母戰鬥群,所以美軍超級航母戰鬥群對抗法國航母戰鬥群時,比較容易擊沉法國航母。

(陣風M艦載機從戴高樂號航母起飛)

所以要說擊沉難度最大的航母,還是要屬如何擊沉美國的航母!目前全球能夠擊沉美國航母的國家,為數不多,其中首屬中俄兩國!

俄羅斯的海軍和美國海軍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俄羅斯不發展航母,卻大力發展反航母能力。最近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也表示,俄羅斯不需要那麼多航母,俄羅斯需要的是如何擊沉航母!

(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

所以俄羅斯打擊航母的能力非常強,空中飛機和水面艦只,都裝備有先進的反艦導彈,這些導彈大多都被冠以“航母殺手”的稱號。比如俄羅斯最新的“匕首”超高音速導彈,打擊距離超過2000公里,末端攻擊速度超過10馬赫,一枚導彈就可以癱瘓美國航母,如果多枚齊射,美軍航母必然下沉。

(俄羅斯米格31戰鬥機攜帶匕首導彈)

當然還有俄羅斯的水下力量,這裡指的就是水下核潛艇,俄羅斯的水下力量比美海軍還要厲害,某些核潛艇的下潛深度超過6000米,攜帶的武器也先進。比如聞名世界的波塞冬核魚雷,射程超過10000公里,時速將超過200公里,也是打擊航母的利器。

俄羅斯打擊航母的方式還是比較傳統的,我們打擊航母的方式就比較獨特了,那就是獨一無二的彈道導彈打擊航母,利用彈道導彈速度極快的優勢,從天而降打擊航母,末端的速度也超過了10馬赫,美國的航母防禦系統根本無力反擊。而且我們的彈道導彈射程也超過2000公里,把美國航母阻擋在航母艦載機的打擊半徑之外,讓美國航母無法發揮作用!

(彈道導彈打航母打擊效果)

其實現在無論是俄羅斯還是我們,如果出其不意擊沉一艘美國航母是非常容易,此刻就有幾艘航母在我們的反航母彈道導彈和俄羅斯的反航母武器的射程之內,但是不可能會開火的。所以現在擊沉航母容易,但是擊沉航母的機會是很難得的。

(美國航母戰鬥群)

一旦對美國航母採取了軍事行動,那麼不出意外就已經爆發世界大戰了,否則沒幾個國家能夠有能力有膽量對美國航母發起軍事打擊。但是世界大戰目前很難發生,所以說擊沉航母機會難尋!


資訊所長


理論上,擊沉一艘航母非常簡單,條件合適的話,手榴彈都能炸沉航母,只要扔進彈藥庫引發火工品的殉爆就行。不過,在現實中,要想擊沉一艘航母是非常困難的。到目前為止,全世界一共有48艘航母沉沒,其中有42艘航母是在戰爭中沉沒,其餘的則是出於試驗等目的有意擊沉的。儘管沉沒的航母數量算起來並不少,但這並不意味著擊沉一艘航母是一件易事。

擊沉一艘航母到底有多難呢?下面就用美國的兩次試驗來證明航母的頑強生命力。在1946年,美國在著名的比基尼環礁展開大名鼎鼎的“十字路口行動”的核試驗行動,此次核試驗主要目的是檢驗水面艦艇在核爆中的生存能力。一共有95艘各式大型軍艦充當小白鼠,參加了此次試驗,其中包括2艘航空母艦、5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和8艘潛艇,所有試驗艦都是戰鬥狀態,裝滿了燃料和彈藥。在第一次試驗中,一架B-29轟炸機投下一枚當量2.3萬噸的核彈,在160米空爆,兩艘航母雖然都受到創傷,但都不足以導致航母沉沒。第二次核爆則是在水面下進行,最終距離爆炸中心只有400多米的“薩拉託加”號航母被嚴重損毀,有大量海水湧入了船艙。不過,即便如此,“薩拉託加”號航母仍然堅持了7個多小時才最終沉沒,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以上用於試驗的還是二戰期間的航母,冷戰期間設計建造的超級航母,則採用了更多先進材料設計建造,抗打擊能力自然要更強。那麼,現代航母的抗打擊能力究竟有多強呢?美國也曾經做過實際試驗。

在2005年,美國對退役的CV-66“美國”號航空母艦進行實際使用武器打擊試驗。美國號屬於小鷹級常規航母,1965年服役,滿載排水量8.5萬噸。在長達25天的試驗期間,美國動用了魚雷、反艦導彈、自殺式小艇、水下爆破等各種打擊手段對這艘服役時間長達40年的航母進行全方位打擊,這艘8萬噸級的航母在承受了25天的打擊後才最終沉沒,刷新了人們對航母抗打擊的認知。美國號航母也稱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被炸沉的最大型戰艦。

目前航母的抗打擊能力仍然在不斷增強,以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為例,其設置了2000多個水密隔艙,擁有3層裝甲甲板,重要區域還大量採用凱夫拉裝備進行保護,還擁有成熟完善的損管體系,美軍認為尼米茲級核航母在理論上可以承受3枚重型魚雷或15枚反艦戰斧導彈的直接打擊,而不沉沒。所以,要讓一艘航母喪失作戰能力,比較容易。但要使一艘航母完全沉沒,就是非常困難的了。


科羅廖夫


作為一艘現代海軍中最強的艦艇,現代航空母艦在實戰中被擊中的概率很小,更何況被擊沉。 這是因為現代航母設置了層層防護,生存力很好。

這裡以美國航母作為例子,來進行分析:



擊沉一艘現代化的美國航母是很難達成的任務。美國共有10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每艘長約300米,排水量超過10萬噸。這種現代航母航行速度很快,最高航行時速可達30節。航母上有5000多名船員,可以容納90架飛機。

航母不容易受到攻擊,擊沉就更加困難,有這幾個原因。 航母的戰鬥機進攻能力很強,令敵方戰機戰艦很難接近,從而以攻為守。幾乎沒有什麼戰艦可以不被航母派出的戰鬥機攻擊就靠近航母,那麼進攻航母的機會就更低。

航母擁有預警機等遠距離探測平臺,使得它能很早發現目標。加油機、反潛機等輔助飛機,進一步完善攻守能力。

航母本身而言,它的航行速度超過多數艦船,足以依靠速度擺脫潛艇的追擊。

其次,一艘航母有數百個水密艙,配有數千噸的厚厚裝甲,一枚常規魚雷和水雷無法對其造成嚴重損壞。

航母上擁有高科技探測器,可以在很遠的距離範圍內發現來襲導彈。航母還自帶防空導彈和每秒發射50發的20毫米加特林炮,以攔截敵人的導彈。

更重要的一點是航母是一個完善戰鬥群的一部分,有多艘載有宙斯盾戰鬥系統(Aegis Combat System,神盾戰鬥系統)的艦艇保衛。

這是一種高度複雜的海軍防禦系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空中導彈防禦系統,能夠打擊包括彈道導彈在內的每一個潛在威脅。該系統與水面艦艇等攻擊和防禦系統配合,打擊敵方潛艇、水面艦艇和水雷,或攻擊敵方的偵察系統。


美國海軍近期還在發展整合式火控-防空系統(Naval Integrated Fire Control-Counter Air,NIFC-CA),NIFC-CA本質上是依託CEC(協同作戰能力),將各種平臺的傳感器整合起來,使用新一代超視距主動面空導彈武器,提供的一個分佈式超視距遠程防禦方案,以應對內陸縱深和低空區域的目標威脅。這有助於更好的攔截攻擊航母的導彈。

航母戰鬥群通常還包括一艘或多艘核動力攻擊潛艇進行護航。 航母通常不會在水雷區域作戰,必須先徹底清除水雷才進入作戰區。航母的戰鬥策略是儘可能停留在開闊的海上區域,避開敵方最容易攻擊的位置,以及利用核動力優勢連續航行,減少被追蹤的威脅。

每次對航母進行大修時,許多系統都將升級。這個措施使得幾十年前建造的航母能獲得當前的最新技術。海軍也對保護航空母艦的其它艦艇系統進行不斷升級。


轉管炮


決定戰場上的勝負不是武器,而是人。毛主席說過,原子彈都是紙老虎,何況航空母艦。我來說一下我打航母的思路。以不犧牲我軍有生力量為前提。先發射一枚東風十七,東風十七上面安裝很多鐵球,直達美航母上空,然後把這些鐵球釋放出去,以自由落體運動砸向航母甲板上的飛機,使航母失去戰鬥力。利用小型無人機,無人機的動力淶源一定要核燃料,這樣可以保證航程遠。以耗費敵方防空導彈。


小柴胡顆粒1985


美國曾經做過這樣的瘋狂實驗,將他們國家自己的“美國號”航空母艦拖去了大西洋,並狂轟濫炸了大約四周的時間,這艘美國號航母才最終沉沒!

航母作為現代最大規模遠程投放兵力的平臺,無論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希望在戰爭時期敵對國家的航母可以順利的開到他的國門前,所以如何有效擊沉一艘航母就成為了各國海軍研究的主題。

而航母也是一個現代化武器平臺,所以他的盾牌也是相當的強大,不僅有艦載機構成的遠程防禦圈,並且在周圍的海域也有護航編隊艦艇為其保駕護航,甚至不排除在緊急情況下護衛艦給航母“擋魚雷”的情況發生!

除了周圍的防禦圈之外,航母本身的防禦也十分的變態,他可以分割為眾多的水密倉,確保了在被攻擊進水的情況下也可以“有效損失”

並且航母之中的彈藥庫位置也都是“秘密中的秘密”,並且會設計多個彈藥庫,利用現代的超級計算機可以無數次的“模擬”航母被擊中彈藥庫的爆炸情況而做出有效預案!

除了這些之外,在戰爭時期,航母上面的軍事人員也可以做出有效的反擊,包括但不限於呼叫支援,戰機全部升空,損管搶修等,留給敵人的進攻窗口也會進一步的縮短。

如果敵人不能夠一發擊沉的話,那麼航母憑藉其良好的水密性,龐大的自身體量,也會成為敵方的噩夢。

並且航母不僅僅是一個兵器,在航母上還生活這數千名必要的維護人員,這些人員都是所有國軍隊中經驗最為豐富的一批人,而且在航母上都會有著高級版的將軍坐鎮,如果一旦被擊沉,那麼所有國也會毫不猶豫的對進攻國開啟全面戰爭!

所以,現代的海軍雖然都在研究如何有效擊沉敵方航母與防治己方航母被擊沉,但這些都是紙面的數據,即使是真正炸了一個航母的美國人也沒有真正戰場數據!


瘋狂青史


航母是體型最大的水上戰艦,它擁有面積巨大的飛行甲板,能夠搭載幾十架艦載機,無論是打擊能力還是防禦能力都很強。航母的飛行甲板不同於普通戰艦的甲板,必須能夠承受住艦載戰鬥機起降時的衝擊,部分航母甲板還要能夠經受住戰鬥機的發動機尾焰產生的高溫。那麼航母的甲板是不是很厚呢?答案可能會出乎人們的想象。現代化航母的甲板並不厚,但是耐衝擊和抗打擊能力很強,普通的常規彈頭反艦導彈很難擊穿,軍事專家表示,即便是彈道導彈,想要擊沉航母也絕非易事。下面以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為例進行分析。

“尼米茲”級航母是美國於1970年代開始建造的核動力航母,總計交付10艘,最後一艘是CVN77“布什”號。這艘航母的長度為332.9米,寬40.8米,吃水11.3米,滿載排水量10200噸。它的飛行甲板長度為332.9米,斜角甲板長237.7米,寬76.8米。它的機庫甲板長度為208.48米,寬32.92米。早期建造的“尼米茲”級航母的飛行甲板,使用的是HY-80高強度鋼,屈服強度為549MPa;裝甲結構材料為HY-100高強度鋼,屈服強度為689MPa。

1980年代中期之後建造的“尼米茲”級航母的飛行甲板,主要材料是HSLA-80和HSLA-100超高強度合金鋼。第一艘使用HSLA-100超高強度鋼的是“斯坦尼斯”號,總計消耗了大約2080噸。HSLA-100超高強度鋼是一種低碳銅沉澱強化鋼,厚度可達100毫米,屈服強度約690MPa,可以在較低的焊接溫度下施工。後期建造的“尼米茲”級航母,開始大量使用HSLA-100超高強度鋼,除了飛行甲板,還廣泛應用在艦橋、尾舵、螺旋槳附近等。

考慮到防護裝甲,“尼米茲”級航母的飛行甲板主要是由約50毫米厚度的鋼板和複合裝甲材料製成,通道甲板厚度約14毫米,機庫甲板厚度約38毫米,其餘各層甲板和平臺板的厚度約4~7毫米。為了抵禦攻擊,“尼米茲”級航母在甲板上層建築和彈藥庫等關鍵部位,還大量使用了凱夫拉複合裝甲,某些地方的厚度達到了64毫米,可以抵擋住半穿甲彈。

憑藉強大的防護能力和高強度鋼的應用,“尼米茲”級航母具有很強的抗打擊能力。據分析,如果想使“尼米茲”級航母的動力艙受損,需要命中2枚以上攜帶300千克戰鬥部的現代魚雷。該級航母的飛行甲板的抗毀傷能力比舷側板高出一倍,即便連續命中3枚400千克炸彈,也只能破壞9米範圍內的甲板。雖然反艦導彈的威力比普通炸彈要大25%,但是攜帶有300千克常規戰鬥部的反艦導彈,也只能破壞直徑幾米的飛行甲板。

但是反艦巡航導彈命中航母的概率很低,對於千里之外的航母,導彈命中率只有約千分之五。即便導彈能夠命中航母,常規彈頭也很難擊穿航母的飛行甲板,最多隻是對甲板上的附屬物造成一定損壞。2005年美國進行了一次特殊的試驗,將已退役的一艘排水量80000噸的“小鷹”級航母當成靶艦,使用魚雷、炮彈和導彈等武器進行輪番攻擊,試驗歷時約25天時間,最終通過提前安裝在航母艦體中部的高爆炸藥,才將這艘航母徹底摧毀。

美國最新一代核動力航母“福特”級,是全球最先進的航母,代表了航母建造的最高水平。目前該級航母已交付一艘,也就是首艦“福特”號。該航母飛行甲板的長度為332.85米,寬度為78米。“福特”級航母的飛行甲板使用了HSLA-115鋼,它是在HSLA-100超高強度鋼的基礎上經過改進熱處理而成,屈服強度高達約794MPa,但是重量卻有所減輕。該航母的甲板厚度預計和“尼米茲”級相當,平均約50毫米左右。但是由於使用了更先進的HSLA-115超高強度鋼,因此“福特”級的抗毀傷能力更強。


老豆說軍武


航空母艦不僅僅自身的防禦力強大,而且周邊水面上有防空型驅逐艦,水下有攻擊型核潛艇,自然很難摧毀。其實擊沉航空母艦隻需要兩部步即可,第一:穿透航空母艦的外圍防禦系統;第二:將航空母艦本身摧毀。如果是要擊沉輕型航母那很容易,中型航母難度高一點,重型航母難度最高。就以美國海軍的尼米茲級航母為例來說。

航空母艦根本不可能獨自航行,一般說來,都是和驅逐艦,核潛艇,補給艦組成編隊執行打擊任務。以美國海軍航母編隊為例,一支航母戰鬥群配備有2艘巡洋艦,2-3艘驅逐艦,2艘攻擊型核潛艇等組成。航母的外圍防禦系統就是由艦載戰鬥機,巡洋艦和驅逐艦所搭載的防空導彈,核潛艇組成的。



要對航母發動攻擊,首先要擊落航母的艦載戰鬥機。要知道艦載機的空戰能力也不差,要做到有把握全殲航母的艦載機,己方出動戰鬥機的數量就要多於敵方航母所搭載的艦載機數量。將敵方艦載機殲滅後,就要組織己方多兵種齊射反艦導彈和魚雷對航母戰鬥群發動攻擊。

美軍的巡洋艦所搭載的防空導彈一共有96枚,2艘也就是192枚。而驅逐艦一共有96個發射單元,按全為防空作戰考慮,也就是96枚防空導彈,3艘驅逐艦也有288枚。一支航母戰鬥群的防空導彈數量在480枚左右,為了提高攔截概率,通常是兩枚防空導彈攔截一枚反艦導彈。所以說,為了提升突防率,己方同時發射反艦導彈的數量要大於240枚,才能確保穿透航母戰鬥群的防空網。能夠組織這樣一種齊射反艦導彈的國家,現在來說實在是太少了。
即便是反艦導彈穿透了航母戰鬥群的防空火力網,也不是一兩枚就能擊沉航空母艦的。航空母艦的自身防護力也很高。以美國海軍尼米茲級航母為例,它的外層採用了高強的的鋼板,內層重要艙室還使用了100毫米左右的裝甲板。尼米茲級航母全艦有2000多個水密艙,以及十數層防火牆,極大的增強了航母的防護能力。如果要徹底擊沉航母,這些水密艙不損毀過半也不可能。所以說,航母戰鬥群的摧毀難度極大。


江山何沉


擊沉一艘航母的難度並不大,但是重要的是看哪個國家,去擊沉誰的航母了。對於一般的國家而言,擊沉航母難度當然很大,但是對於中美俄這樣的軍事強國而言,擊沉航母是必須掌握的看家本領,自然也就不難。

圖為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是世界上最大、最複雜的海上軍事體系。


要擊沉一艘航母,首先要能夠發現航母,世界上能夠做到對航母有效探測和跟蹤的國家,滿打滿算也只有中美俄英法五大國了。搜索在大洋上不斷變換陣位,始終處於機動中的航母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二戰時的中途島戰役中,日軍之所以最後輸給美國,就是因為沒有做到對美軍航母的及時發現和定位,最終導致處於被動迎戰地位,一直在攔截美軍的艦載機,沒辦法攻擊美軍航母,最後被擊敗。圖為對航母進行搜索的海洋監視衛星,海洋監視衛星可以定點搜索,實現對海區的實時探測。

圖為我國的空警2000和空警500預警機,都可以對海上大型目標進行快速和遠程的定位。


現代航母的偵察和打擊體系更加強大,甚至配備了固定翼的艦載預警機,可以說,航母對付小國是能夠實現戰場的單向透明和單向打擊的。要偵察機動中的航母,可以使用偵察衛星、海洋監視衛星、預警機、無人偵察機、哨艦、潛艇等裝備。只有擁有了最多、最完善的偵察力量,才能放心的對航母進行搜索。比如我國,就裝備了世界上體系最為完整的海洋監視衛星系統,可以實現對太平洋、印度洋上大型軍艦的實時定位,這樣的能力也只有中美俄才有了。

圖為我國的大型長航時無人偵察機,可以實現遠程搜索和長期戰場存在,組成預警偵察網絡。


偵察到航母之後,就是打擊的問題了。要打擊航母肯定要突破航母護航編隊和艦載機組成的攔截和防禦體系才行,不論是水面艦艇、潛艇還是空中的戰機、導彈,都要突破層層攔截。就拿美國的航母艦隊來說,艦載機在距離航母400公里處巡邏,預警機能夠發現距離航母600公里外的空中目標和200公里外的海上目標,必須要使用射程超過600公里的導彈,才能夠有效躲避航母防禦體系的攔截,安全的發射導彈攻擊。

圖為東風-26型反艦彈道導彈。


如果非要突入這個體系進行攻擊,那麼就必須要打擊航母上的艦載機,一艘美軍航母一般裝備48架F/A-18E/F戰鬥機,而一艘歐洲的小型航母,則一般裝備20架左右的垂直起降戰鬥機,對付這些戰機,必須自己首先能夠隨時出動100架左右的同等質量戰機,畢竟除了打擊艦載機,還需要發射導彈攻擊航母和其他軍艦。

圖為殲-10C戰鬥機,要打擊航母,必須有足夠先進的制空裝備,用來攔截或者攻擊航母艦載機,這是反航母必備的戰術裝備。

圖為我國的YJ-18亞超結合反艦導彈,射程800公里左右,完全可以在航母防區外進行攻擊。


同時,如果要攻擊航母,就必須要有足夠多的導彈。還是拿美國航母戰鬥群來說,他們一般有4艘“伯克”級驅逐艦和2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護航,每艘“伯克”級可以同時攔截6-12個目標,而一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可以一次攔截8-16個目標,所以必須具備在突破航母艦載機的攔截後,依然可以發射100枚以上反艦導彈的能力,這樣才能在大量反艦導彈被攔截之後,依然有可觀數量的導彈集中敵軍航母,要具備這一實力,當然需要海空聯合行動,一般都需要轟炸機、戰鬥機、偵察機、電子戰機的配合,以及水面艦隊和水下潛艇的聯合打擊,才能有效突破防禦,進行攻擊。

圖為我國海軍“遼寧”號航母戰鬥群,反航母一定要有自己的航母戰鬥群,讓敵人也感受到反航母作戰的壓力,實現對等。


當然,要實現上述的搜索和打擊能力,中美俄都能做到,而且圍繞這一體系不斷進行加強和發展,比如我國,甚至裝備了射程達到4000多公里的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6,和高超音速導彈東風-17,也改進出作戰半徑達到6000公里(其中2500公里是導彈射程)的轟-6K戰略轟炸機,可以發射射程達到2500公里的CJ-10巡航導彈,也擁有可以潛射YJ-18導彈的093G型攻擊核潛艇,總體打擊能力非常強大。

圖為YJ-12超音速反艦導彈。

圖為掛載YJ-12反艦導彈的轟-6N轟炸機設想圖,YJ-12導彈可以超音速飛行,射程也遠,打擊威力較大,適合反航母作戰。


可是對於一般國家而言,也就是除了三大國之外的其他國家而言,要實現反航母作戰的能力就要難很多了,英法也只是有一定的能力,但是並不強大,像日本、印度等這樣的三流軍事強國,則純粹拿敵軍的航母沒有辦法,更不要說一般的小國了。所以說,反航母,難也不難,就看誰去反誰的航母了。


海事先鋒


首先航母是一個很複雜的武器,所以說造航母還不容易,打航母也是非常難的事情,需要超音速武器和魚雷相配合,

首先就要擊破外保護圈,現在航母的防護半徑已經到了1000公里,一般的反艦導彈已經歇菜了,

中間還有一層核潛艇驅逐艦等等都在為航母保駕護航,

而內層的防護則有大型驅逐艦和護衛艦以及導彈艦艇,即便突破了這三層防護圈,航母自身的防護也是非常的強悍,它的甲板厚度達到80毫米,使用的都是特種鋼材。

第三,擊沉一個航母是相當的困難,美國人曾經做了一個例子,他們將一艘退役的航空母艦拖拖到了大西洋用了25天的狂轟濫炸,都沒有被航母給把號給擊沉,因為航母上有很多的空間,這也就增加了航母的浮力。

小結一下,總而言之航母是很難擊沉,有能力擊沉航空母艦的國家很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