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備力量轉型升級的加法選項 我省推動新時代“民兵+”建設

青海新聞網訊 河湟兩岸、青海湖畔、三江源頭……大美青海處處閃爍著令人矚目的“綠色迷彩”,一支支民兵小分隊活躍在雪域藏鄉、田間地頭、草原牧區,無論是在駐訓演練場上摸爬滾打、生態管護區中嚴密巡邏,還是走村串戶扶貧調研、挨家挨戶宣傳宣講,都能看到鮮紅的“民兵+ ”旗幟在陽光下高高飄揚。

去年以來,省軍區以玉樹“民兵+生態管護員”為試點探索“民兵+”,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省軍區聯合下發文件,確立以“著眼全局統籌、納入體系統建、軍地合力統抓、遂行任務統用”為思路,以軍民融合發展為途徑,以建強基層組織、夯實基礎工作、提升基本能力為主線,以發揮“民兵+支援保障戰鬥隊、黨的政策宣傳隊,聯建基層工作隊、反恐維穩先遣隊、生態環境管護隊、情報信息隊、搶險救災突擊隊、脫貧致富幫扶隊”等“八隊作用”為內容,以實現“力量體系化、編建規範化、訓練專業化、裝備配套化、保障機制化、能力多樣化、行動戰鬥化、管理精細化、使用常態化”為標準的新時代“民兵+”建設模式,軍地合力推動青海省後備力量改革創新發展。

保持本色提升勝戰能力。圍繞應急應戰打造“民兵+支援保障戰鬥隊、反恐維穩先遣隊”,緊貼任務開展常態化輪訓備勤,緊貼戰場環境組織實戰化演練,堅決摒棄“走隊列、喊口號、上教育”的陳舊訓練模式。發揮優勢助力脫貧攻堅。啟動“民兵+脫貧攻堅幫扶隊”建設,選準配強專武幹部,選好基層民兵骨幹,堅持從退役士兵中選拔當過班長、任過支委和有能力的戰士擔任民兵“幫扶隊”負責人,建強骨幹隊伍,發揮“頭雁效應”。結合任務需求,採取學習培訓、實踐鍛鍊和軍地共育等方法,開展“學政策、傳經驗、教方法、助脫貧”活動,講解脫貧政策、脫貧指標、脫貧途徑,提高民兵組織協調能力、幫扶解困能力和自主抓建能力。

結合地域特點助力生態建設。推廣“民兵+生態管護員”模式,把生態管護員納入民兵隊伍編組,每人每月發放1800元的工資堅持“三優先、三不編”原則,生態管護員總體編組比例達95%以上,有效地破解了長期以來偏遠牧區民兵隊伍編組難、召集難、訓練難的“三難”問題。科學合理編組,打造戶有員、社有組、村有班、鄉有排、縣有連的“網格化”模式,在三江源地區構建了重要點位有監測哨,重要流域有巡護隊,重要地區有應急隊的生態安全管護立體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