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民兵+”加出“乘法效應”

“民兵+”加出“乘法效應”

曲麻萊縣人武部組織生態民兵開展基礎訓練。 張良中 攝

這是一次緊跟時代的探索,這是一個響亮的使命回答,這是一條必須走好的改革轉型升級之路。

河湟兩岸、青海湖畔、三江源頭……大美青海處處閃爍著令人矚目的“綠色迷彩”,一支支民兵小分隊活躍在雪域藏鄉、田間地頭、草原牧區,無論是在駐訓演練場上摸爬滾打、生態管護區中嚴密巡邏,還是走村串戶扶貧調研、挨家挨戶宣傳宣講,都能看到鮮紅的“民兵+”旗幟在陽光下高高飄揚。

規模結構調整落地,軍隊亟待換羽重生。省軍區系統如何堅決貫徹習主席強軍思想,走出一條緊貼國防動員主責主業、緊貼軍地橋樑紐帶屬性、緊貼地域發展節奏的改革發展路子?一年多來,帶著這個沉甸甸的問號,省軍區先後二十多次召開常委會、研討會、座談會,常態化組織人員廣泛深入一線調研、沉入基層實踐。

最終在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省軍區聯合發文,確立了以“著眼全局統籌、納入體系統建、軍地合力統抓、遂行任務統用”為思路,以軍民融合發展為途徑,以發揮“八隊”作用為目標,以實現“九化”為標準的新時代“民兵+”建設新模式,吹響廣大民兵積極投身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集結號。

乘風破浪,掃清沉痾積弊,鍛造“勝戰鐵拳”

民兵作為武裝力量“三結合”重要部分,擔負著戰時支前、維護穩定、搶險救災等任務,而部分人武部官兵因受長期和平環境的影響,“和平積習”滋長,使得民兵隊伍建設缺位、國防觀念缺失、身份意識淡化的現象屢見不鮮。

如何掃除積弊,踏浪前行?

去年9月,正在草原放牧的曲麻萊縣約改鎮民兵仁青接到了參加野外駐訓的通知,他尋思也許點個名就解散了,就沒帶任何裝具。結果到達集結地後,他被告知要進行為期15天的封閉訓練,匆匆從戰備庫借到被裝後,仁青才感覺到,這次訓練是“動真格”的!

“破除和平積弊,要從軍事機關做起,自身標準高了要求嚴了,民兵自然會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身份意識、標準意識和戰位意識。”玉樹軍分區司令員秦元勝說。“民兵+”建設任務開始後,玉樹州軍地首先確立了“拓展特色,保持本色”的原則,在賦予“民兵+”新內涵的同時,嚴格按照實戰化標準建強“民兵+支前戰鬥隊、反恐先遣隊”,確保主責主業抓在手、不斷線。訓練中,他們堅決摒棄“走走隊列、上上教育”的陳舊訓練模式,一方面緊貼實際任務開展常態化輪訓備勤,每期30人,訓練15天,隨時配合公安、武警行動,僅今年就先後參與執勤巡邏1800餘人次,鍛鍊了民兵隊伍,加強了執法力量,另一方面緊貼戰場環境組織實戰化演練,今年春節前夕,該軍分區以反恐維穩為背景,組織分區機關帶民兵應急分隊60餘人,在零下20℃的嚴寒條件下頂風冒雪機動至野外訓練場,並在不做預先準備直接組織民兵進行實彈射擊考核,有效提升了民兵的打仗意識。

“堅決克服‘編為查、練為看、建為擺’的不實作風,對接地方需求進行精準編組、精確使用,也是克服和平積弊的一個重要方面。”西寧警備區司令員藺國彪說。

今年4月9日下午,西寧市城東區塔爾山發生山林火災,市政府領導一個電話打到警備區值班室,緊急調動城東區滅火救援分隊46名民兵奔赴現場實施救援,城中區也迅速出動30名民兵應急搶險員跨區增援,配合消防力量及時控制住了火勢。

西寧市人口相對集中、遇到突發災害,人員傷害、財產損失可能性大,針對這一實際,西寧警備區重點開展了“民兵+搶險救災突擊隊”建設。

為增強建設實效,警備區以現實需求為牽引進行了多次調研,摸清了災害類型、易發區域,搞清了建設需求,並與地方對接了應急運行機制。針對遂行任務“不懂專業技術,靠邊站敲邊鼓”等問題,在四區三縣開展了“我為‘民兵+搶險救災’獻計獻策”活動,徵集意見建議30多條,確立了“編建規範化、訓練專業化、裝備配套化、保障機制化、能力多樣化、行動戰鬥化”的建設要求。

為確保“一有情況及時響應,共同應對”,警備區結合民兵常態備勤要求,每月安排1個連、人武部安排1個排輪流擔負常態備勤分隊,同時與西寧市應急辦、防汛抗旱指揮部、防災減災委員會等部門規範了軍地聯席、情報共享、聯訓聯演等應急響應機制,依託消防、氣象等部門,建立了災情專家諮詢機構,整合國防動員委員會信息資源,構建指揮決策信息系統,軍地融合機制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拓展。

前不久,西寧市109國道發生山體滑坡,道路阻塞,城西區人武部接到彭家寨鎮民兵情況報告後40分鐘內,緊急集結擔負備勤任務的“民兵+搶險救災突擊隊”23人,並緊急調用民兵工程搶修分隊挖掘機1臺,迅速趕赴現場救援,清理土方140立方米,2.5小時內疏通了道路。

“民兵+”加出“乘法效应”

玉樹軍分區組織“民兵+生態管護員”進行業務培訓。 馬帥 攝

乘熱打鐵,去除發展障礙,勇當“逐夢先鋒”

去年,全省525個貧困村先後退出,15.8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都蘭、同德、河南3縣率先摘掉了窮帽子,全省各族人民往全面建成小康之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初步進入決勝小康階段,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鉅,必須要堅持不放鬆、不停頓、不懈怠。

前不久,筆者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走訪時得知,家住巴溝鄉下阿格村的藏族村民多加,人勤勞能幹,靠著牧牛牧羊和草山補助等收入,徹底摘掉了“窮帽子”。誰知家中突遭火災,財富瞬間化為烏有,4口人艱難度日,得知消息後,鄉人武部第一時間派出民兵幫扶隊,幫他把燒壞的房屋修繕一新,並以鄉黨委的名義寫了“返貧救助基金”申請書,一筆5萬元的救助金馬上匯給了多加。拿著這筆資金,多加又購買了一批種牛種羊,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扶貧不能搞一錘子買賣,指標暫時達到了就不管了,而是要跟蹤問效,不徹底摘掉窮帽子,絕不撒手。”海南軍分區司令員嚴康林說。為提高脫貧質量效益,這個軍分區啟動“民兵+脫貧攻堅幫扶隊”建設,選準配強專武幹部,選好基層民兵骨幹,堅持從退役士兵中選拔當過班長、任過支委和有能力的戰士擔任民兵“幫扶隊”負責人,建強骨幹隊伍,發揮 “頭雁效應”。結合任務需求,採取學習培訓、實踐鍛鍊和軍地共育等方法,開展“學政策、傳經驗、教方法、助脫貧”活動,講解脫貧政策、脫貧指標、脫貧途徑,提高民兵組織協調能力、幫扶解困能力和自主抓建能力。

“過去只能守著幾頭犛牛幾隻羊過日子,前段時間,村裡的民兵幫扶員幫我在網上開了網店,銷售自釀的青稞酒,有了收入來源,日子真是一天過得比一天好。”說起自己的脫貧經歷,同德縣尕巴松多鎮瓜則村村民扎拉旺喜上眉梢。

“治貧要先拔掉腦子裡的窮根子。高原土地貧瘠,環境惡劣,固然是致貧的客觀原因,但最根本的是‘反正窮慣了’的思想根深蒂固。”談到這一點,果洛軍分區司令員楊西峰頗有感觸。

今年3月,果洛軍分區精心挑選60名政治素質過硬、精通藏漢雙語的官兵和民兵骨幹組建了“民兵+政策宣講員”隊伍。他們上高原、下草地,分區劃片、走村入帳,利用賽馬會、廟會、藝術節、民兵整組、訓練、徵兵宣傳等時節,突出群眾、民兵、中小學生等受眾,成立半年來,共出動民兵宣傳員300餘人(次),深入牧民家庭400多戶,播放宣傳片18部,發放藏漢宣傳單近16萬張,受教群眾達19萬人(次)。

在宣講活動中,他們採取“聯繫一個實際,解釋一個現象,明白一個道理”的方法,讓群眾通過親眼目睹、親身體會,不斷加深道路自信,自覺投身改革實踐,社會反響強烈。今年2月,該軍分區還協調州委選派10名“民兵+政策宣傳員”,分別到青海大學、青海民族大學、青海師範大學三所高校參加短期理論學習,不斷提高理論素養,增進工作實效。

據悉,先後有11名貧困戶在他們的影響下,主動向人武部尋求幫助,主動學習養種植技術,邁出了脫貧“第一步”。

“民兵+”加出“乘法效应”

湟源縣人武部組織“民兵+搶險救災突擊隊”進行衝鋒舟操作訓練。盧永紀 攝

乘勢而為,緊貼地域實際,爭做“生態衛士”

如何抓住機遇,保護好大美青海特別是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是青海省軍地共同面臨的時代大考。

海拔4800米的曲麻萊縣瑪多鄉“黃河源頭民兵第一哨”附近,方圓百里只有一戶人家,遠遠望去,屋頂飄揚的五星紅旗在雪山中格外鮮豔。屋子的主人格求是一名民兵生態管護員,他每天都要來回走40多公里,開展生態巡護,詳細記錄野生動物活動情況、植被數量和雪線位置等情況。

“民兵生態環境管護員常年生活在自家的草原,守護著自己的家園,具有適應氣候、熟悉地形、分佈廣泛、便於執勤等獨特優勢”,省軍區副司令員昂旺索南在採訪中說道,如今,8000餘名民兵生態管護員已經成為了常年活躍在三江源頭的一支生態保護“先鋒隊”。

去年以來,省軍區各級始終把助推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貫徹落實“四個紮紮實實”重大要求的具體行動,結合新時代“民兵+”建設任務,依託玉樹先行推廣了“民兵+生態管護員”模式,借力在三江源保護區設置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的政策,把生態管護員納入民兵隊伍編組,一套人馬,兩支隊伍,每人每月發放1800元的工資,為民兵隊伍建設注入了新活力。

——科學化編組。從生態管護員中遴選精幹人員納入民兵隊伍,按照戶有員、社有組、村有班、鄉(鎮)有排、縣有連的基本模式“網格化”編兵,搭建了“點成線、網成面”的生態管護體系,消除了生態管護的“盲區”和“死角”。堅持“三優先、三不編”原則,生態管護員總體編組比例達95%以上,有效地破解了長期以來偏遠牧區民兵隊伍編組難、召集難、訓練難的“三難”問題。

——專業化訓練。按照“平時參與生態保護建設,急時遂行急難險重任務,戰時遂行參戰支前保障”的要求,緊貼任務、科學施訓,村每月、鄉(鎮)每季、縣(市)每年組織一次集中培訓,主要安排學習生態常識、法規政策、巡護技能,並根據季節氣候變化開展針對性巡護、監測等科目訓練。

——常態化管護。生態管護員分片包乾、上山入帳、進村入戶,廣泛宣講生態保護法律法規和基本常識,成建制組織民兵分隊參加草原網圍欄、封沙育草、黑土灘治理、溼地保護等重大生態建設項目,定期生態巡護,實時掌握屬地生態環境變化,及時發現災情險情苗頭,開展草原森林滅火、打擊盜獵盜採專項行動。

——標準化管理。發揮縣、鄉兩級武裝部的主導作用,明確在生態管護員資格認定等;發揮農牧、林業、環保等部門主體作用,建立日填寫管護日誌、周彙報巡護情況、月講評管護成效等制度。鄉鎮武裝部會同生態監理人員,每月組織一次考勤,縣人武部每季召開一次例會,對錶現突出的民兵生態管護員及時進行獎勵,對連續3次無故不參加考核或集體活動的,按照相關規定,扣除相應績效工資,情況嚴重的解除聘用合同,先後有12名民兵生態管護員被調整出隊。

前不久,曲麻萊縣“長江源頭民兵第一哨”接到群眾舉報,通天河沿岸有一夥不明身份人員正在生態核心區活動。擔任戰備值班任務的約改鎮民兵應急排接到縣人武部命令,第一時間趕往任務地域,協助地方公安成功抓獲了2名疑似盜獵人員。

目前,在軍地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三江源地區已構建起軍民聯防生態保護體系,重要點位有監測哨、重要流域有巡護隊、重要地區有應急隊的生態安全管護立體格局已初步呈現良好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