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隔一天做一次俯臥撐跟深蹲。力竭為止,可是練完以後第2天沒有酸脹感是怎麼回事?

上水見香


題主所謂的酸脹感,應該是說的肌肉泵感,也就是肌肉通過訓練後充血產生的效應。訓練到位的話能夠感受到肌肉的膨脹,這是衡量訓量是否到位的標誌。

隔天做的頻率已經較高,如果沒有增肌、沒有感受到泵感,那就要考慮下是不是動作不準確、方法不對、或者強度不夠?再或者是訓練過度?正常,“泵感”在練完幾組後就會出現。另外,訓練過度或者組間休息時間過長也會導致“泵感”不出現。

所謂的力竭,這裡不知道題主每次訓練只是做一個動作到力竭,還是進行過多組數複合訓練到力竭,如果是多組複合訓練,不出現泵感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小的。

關於訓練方法:

1、通常,我們每次選擇3-5個動作,每個動作3組,每組8-15個,組間的休息應該控制在90秒之內,總訓練時間建議控制在一個小時左右,如果已經煅練較長時日,組數和數量可以根據自身能力做些調整。

2、如果正常的俯臥撐已經感受不到充血,此時就應該考慮改變動作或者訓練方式,比如:購買一對俯臥撐架或者一根彈力繩。俯臥撐架可以使得訓練過程中對肌肉的刺激更深,彈力繩可以增加負重,這些都會讓增肌的效果得到增強。

3、上身的訓練和下身的訓練建議分開來。打個比方:週一練習俯臥撐,深蹲就可以放到週二或週三練,一般不建議在同一時間點練習,這麼做,練習後一個肌群的體力跟不上,訓練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俯臥撐主要煅練胸肌和臂力,因此,手臂的力量決定了你俯臥撐的強度,在訓練俯臥撐的日子裡,可以將小肌群如肱三頭肌的訓練添加進去。

綜上,堅持是可貴的,但方法很重要,盲目的堅持會得不償失。所以,堅持訓練同時要堅持學習,學習才是前進的動力。


老貓不吃肉


你好,我是小偉健身教練,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現在隔一天做一次俯臥撐跟深蹲。力竭為止,可是練完以後第2天沒有酸脹感是怎麼回事?

no pain no gain. 無痠痛不增長,很多訓練者跟題主一樣,在訓練中始終追求這種肌肉延遲性痠痛感,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下面我從一下三個方面回答題主這個問題。

一,你的俯臥撐和深蹲都標準了嗎?

首先你要檢查自己的動作是否標準到位,畢竟只有到位了才能刺激到目標肌肉。

一個標準的俯臥撐動作應該是



*軀幹、髖部、雙腿始終要成一條直線,不要撅屁股。


*雙腿始終要併攏。如果雙腿分開,做動作時就無需保持軀幹穩定,練習就變容易了。
*在動作最高點時,雙臂要伸直,但肘關節不要完全鎖定,而要使其微彎,避免對關節造成壓力。
*要平緩地呼吸上推呼氣,下降吸氣。


一個標準的深蹲動作應該注意

●起來過程中,膝關節始終對著腳尖的方向,保持正確的力線


●腹部要始終收緊,保持核心穩定,保護脊椎的安全
●注意沉肩,保持頸椎的穩定和壓力最小,防止代償

在確保動作的規範準確性之後咱們再接著討論

二,為什麼沒有酸脹感了?

首先鍛鍊後肌肉產生痠痛DOMS的原因至今沒有定論,現在普通被認為是肌纖維損傷發炎的結果,假設這一理論是成立的,那麼這就可能跟你的肌纖維損傷比較少有關。

但我還是要強調沒痠痛不代表訓練沒效果,有痠痛也不代表進步!現在已知被確定的跟延遲性肌肉痠痛有關的因素有超負荷訓練量,離心收縮,訓練適應性。現在逐條分析一下題主為什麼沒有酸脹感的原因。

1.首先題主隔一天做一次訓練,並且做到力竭了,但很累不代表訓練量,如果本身有一定的力量基礎,或者這樣的訓練已經維持一段時間了,那這樣的自重訓練對肌肉超負荷收縮刺激是遠遠不夠的。

2.訓練適應性,不管是做任何訓練,只要不斷重複,你對動作就會越來越熟悉,身體反應越來越小,你的肌肉痠痛感就會慢慢變少甚至沒有。

3.關於離心收縮,題主在做俯臥撐和深蹲時是否做到刻意放慢回落過程,有沒有停頓。離心收縮相對要比向心收縮製造出很多的肌肉痠痛感,當然,也沒有必要太刻意去為了追求痠痛感去增加離心收縮的時間。

三,如何調整達到更好效果

分析完之後,如果你發現是因為你的訓練強度沒達到,或者說是由於身體已經適應了,以後的訓練計劃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提高訓練效果。

1.增加負荷,把自重訓練換成負重訓練,比如自重深蹲換成槓鈴深蹲。


2.嘗試不要一次性到力竭,設置一些超級組訓練。比如之前是做完俯臥撐再做深蹲直至力竭,可以嘗試兩個動作搭配,間歇時間也相應調整。


3.俯臥撐和深蹲都熟悉後,可以換別的進階動作去刺激目標肌肉。




四,推薦俯臥撐和深蹲的一些進階動作

最後推薦一些俯臥撐和深蹲的變式,建議在標準俯臥撐和深蹲熟悉之後再嘗試。

反手俯臥撐

擊掌俯臥撐


鑽石俯臥撐

高腳杯深蹲

保加利亞深蹲


單腿後蹲

總得來說,肌肉酸脹感不是訓練追求的目標,真正有效的訓練是看結果的,通過持續的訓練後能力有沒有提高,力量有沒有增大,肌肉最後有沒有增長,身材比例有沒有變好。



真健身


你做的是徒手的,沒有加重量,另外你的動作可能存在不標準,3下5除6的完成了。

這種都是無效的,你壓根就不知道怎麼去針對訓練,你這個只能叫做鍛鍊。

給你個參考:

徒手:(腿)

1.靠牆靜蹲:2-5分鐘

2.徒手標準深蹲(站姿與肩同寬):10次*5組

3.寬距深蹲(比肩寬):10次*4組

4.窄距深蹲(雙腳儘量併攏):10次*3組

5.箭步蹲:12次*3組

6.單腿深蹲:各8次*3組

7.相撲深蹲(超寬站距):10次*3組

8.單腿提踵:各10次*5組


胸:

1.寬距俯臥撐 10次*4組

2.下斜俯臥撐 10次*4組

3.上斜俯臥撐 10次*4組

4.窄距俯臥撐 8次*4組

5.標準俯臥撐 10次*3組

6.擊掌俯臥撐 8次*3組

這只是舉例,具體的按照你自己的身體適應度來調整,或選擇幾個動作強化訓練。

你可以增加次數和組數,動作不要塊,要感受目標肌肉帶來的泵感。


悠米愛健身


要注意,增肌並不是肌肉痠痛造成的。長時間訓練同一套計劃,很容易就會適應,不再產生肌肉酸脹感。

很多朋友在剛開始健身的時候,在一次辛苦訓練之後第二天甚至很多天都會發生肌肉痠痛的情況。而當堅持訓練過後,同樣的計劃就不會發生肌肉痠痛。其實這是因為身體能力提高了,身體對這個訓練強度已然適應,就不會產生強烈的刺激了。



例如題主所練的俯臥撐和深蹲,在剛開始訓練的時候,力竭訓練會產生肌肉痠痛感。當一段時間的堅持過後,俯臥撐、深蹲的能力已經加強,再做同樣的訓練就不會產生肌肉痠痛。

雖然肌肉痠痛是能夠反映增肌刺激的一個標誌,但它並不是必須的。

如果題主喜歡被刺激的肌肉痠痛的感覺,我建議調整訓練計劃,更改訓練強度。

1.改變動作強度,每組7-12次力竭的強度最適宜增肌。例如做更加進階的俯臥撐和深蹲,如鑽石俯臥撐、單臂俯臥撐、弓步深蹲、單腿深蹲等等。

2.縮短組間休息,增加組數訓練。

3.訓練動作離心放慢,向心加快。比如俯臥撐慢速放下,快速推進。

用以上的方法就能夠再找回到肌肉痠痛的感覺。加油!

瞭解更多健身知識,請關注“大囚自重健身”


大囚自重健身


我們根據這個問題一層一層的來分析。

首先題主進行的是俯臥撐和深蹲的訓練,這是無氧訓練。

而無氧訓練因為其代謝方式是無氧代謝,所以會產生乳酸。

而導致我們肌肉痠痛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無氧訓練中乳酸的堆積。

但乳酸的堆積是有一個閥值的

在討論閥值之前,我們還需要引入一個概念——最大攝氧量

這個是比較好理解的,你可以簡單的認為是身體在進行最大強度的運動時所能攝取的最多的氧氣含量。這裡需要強調一點,不是你一口氣能吸多少氣,而是你的身體在運動時能攝取多少氧氣。
這裡可以將最大攝氧量當成身體的一個能力,身體能力越強,攝氧能力就越強。

肌肉是否會痠痛取決於閥值的高低,而閥值的高低是建立在最大攝氧量上的

一個不經常訓練的人,他的閥值可能是最大攝氧量的40%,而一個經常訓練的人,他的閥值可能是80%,甚至更高。

然後我們再來分析題主的疑問

題主說了,每次都練到力竭

這裡強調一下,力竭並不代表閥值到了,身體的攝氧能力雖然和肌肉有關係,但關係並不是那麼直接的,你力竭了,只是你單次訓練中將肌肉中的肌糖原利用完了,俗話說就是肌肉沒勁了。

可能剛開始的時候,你身體的攝氧能力和肌肉力量差不多,你力竭了閥值也到了,所以第二天會痠痛。

但是由於你已經進行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肌肉的成長會更明顯,在同樣的訓練強度中,他會保護你不要輕易去接近閥值。

最後再通俗點說就是你的訓練強度趕不上你肌肉的發展了,而且你身體的閥值也更高了,所以更難讓乳酸堆積到肌肉痠痛。

那應該怎麼辦呢

題主既然這麼問,肯定是想要肌肉的痠痛感重新回來吧。我懂那種感覺,雖然肌肉生長和乳酸堆積的關係不大,但是如果練的第二天不痠疼,感覺跟白練了一樣。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提高訓練強度啊

看你的情況應該只能徒手訓練吧。這兩個動作徒手訓練也是可以提高強度的。

首先是俯臥撐,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疊加訓練。

提高動作難度,將最開始的動作換成擊掌俯臥撐,如下圖。

再來鑽石俯臥撐,如下圖。

結束後再來標準俯臥撐,如下圖。

最後再來跪姿俯臥撐,如下圖。

俯臥撐就這麼練,四個動作,每個動作五組以上,每組都做到力竭,我就不信你的胸第二天不痛。

再來看腿的訓練

腿的訓練用徒手的方式確實很難提高訓練強度,所以我們還是隻能從動作上去進行加強。下面介紹三個強度遞減的訓練動作。

首先是深蹲跳,如下圖。

然後是標準深蹲,如下圖。

最後是弓箭步,如下圖。

同樣也是每個動作五組,每組做到力竭。


以上就是關於題主的疑問和解決方式,希望對大家都有幫助。


鐵殼鐵客


運動的痠痛分兩種,一種是促發性的,也就是運動當時就感受到的,這是乳酸堆積所致,另一種是延遲性的痠痛(DOMS),這是在運動後的24一72小時感受到的,這是肌細胞與毛細血管的破損所致,這種破損在身體大量補充蛋白質後可以恢復,且會通過衛星細胞形成超量恢復,即修復後肌肉質量會比破壞前更好。

你所說的酸脹感是指的第二種延遲性痠痛。你現在徒手做俯臥撐的強度肌肉已經適應了,不足以破壞它,肌肉對強度的適應性是很快的。如果想第二天有酸脹感,那就要增加強度,最直觀的方法是做俯臥撐時在背部增加負重,但這不方便操作,[大金牙]重點來了,方便且易行,這種方法就是調整你的運動節奏,俯臥撐上升階段(向心)用2秒,下降階段(離心)用4秒,做到力竭,組間休息1分鐘,共做8一10組,一定要嚴格按2比4秒的節奏做,充分讓肌肉享受離心階段,因為離心階段更容易被壞肌肉[大金牙]如果不痛你來找我,希望能幫到你,切記循序漸進,安全有效。


農夫power


先要說明的是,痠痛感與你增肌減脂都沒有關係,並不是衡量標準。而且這個身體反應是與你所處的階段有一定關係。

三個原因都有可能引起

第一,你的訓練強度現階段你已經適應了,不會再帶來更大的刺激了。

第二,身體一直處於疲勞狀態。就好比人壓力過大時,有時會處於一種無所謂的狀態差不多的意思。身體也有可能會出現類似反應。

第三,碳水攝入過低,身體裡的乳酸間接引起了延遲性痠痛,太低的話,可能反應不大。但不是說,沒有痠痛效果就不好。

如何調整

第一,如果飲食做得好,到位,加強度的同時,延長兩次之間的訓練時間,但每次都要練透。如每個動作,每次做6~8RM的量,間歇每組之間,在你原來間歇基礎上縮短至少30%時間,三四個動作即可,多換換動作或者角度去刺激。

第二,如果訓練強度大,而且飲食也好,需要多注意休息。

第三,如果飲食做得不好,訓練強度還大,改善飲食,控制好熱量缺口。加大碳水比例即可。

以上,希望可以幫到你,個人建議,僅供參考。


清晨碳水


我現在隔一天做一次俯臥撐跟深蹲。力竭為止,可是練完以後第2天沒有酸脹感是怎麼回事?酸脹感可以理解為訓練的泵感,力竭訓練沒有了泵感,是因為進入了訓練的瓶頸期;應使訓練多樣化,或者增加訓練的強度。

俯臥撐和深蹲,都屬於力量訓練,(徒手)訓練到一定階段後,身體適應了相應的訓練強度,訓練的能力和肌肉的增長都會下降,甚至停滯下來,也就是所謂的訓練的瓶頸期或者平臺期。


打破力量訓練的瓶頸期,在於使訓練多樣化和增加訓練的強度。

一.明確力量訓練的增肌原理。

1. 力量訓練增肌,在於以足夠的訓練強度,使訓練部位的肌肉受到微小的創傷,然後通過蛋白質等營養的攝取和相應的休息,使訓練部位的肌肉得以修復,並變得粗壯。

2. 力量訓練增肌,應以大重量、少次數訓練為主,尤其應以8-12RM的訓練為主。RM,是英文Repetition Maximum的縮寫,意思為一定訓練重量的最大重複次數。一組俯臥撐最多做10次,就是10RM。


二.訓練方式多樣化。

1. 俯臥撐是訓練胸肌、肱三頭肌為主的力量訓練,寬距俯臥撐訓練胸肌為主,窄距俯臥撐訓練肱三頭肌為主。寬距俯臥撐訓練進入瓶頸期後,可以做窄距俯臥撐,超寬距俯臥撐、下斜俯臥撐等,超寬距俯臥撐訓練胸肌的外沿,下斜俯臥撐訓練胸肌的上沿。


同樣胸肌、肱三頭肌的訓練,還可以做雙槓臂屈伸動作,雙槓臂屈伸和俯臥撐有著一樣的訓練效果,只是在難度上,是俯臥撐的升級動作。


2. 深蹲是訓練大腿股四頭肌和臀部臀大肌的訓練動作。更多腿臀部位的力量訓練,還有相撲深蹲(寬距深蹲)、箭步蹲、保加利亞深蹲、臀橋等動作。


三.增加訓練的難度,全面訓練。

1. 增加俯臥撐訓練的難度,可以做負重俯臥撐訓練,單臂俯臥撐訓練等。增加深蹲的訓練難度,應做負重俯臥撐訓練。


2. 全面的力量訓練,包括對身體不同部位的訓練。俯臥撐/雙槓臂屈伸、深蹲/箭步蹲等訓練之外,還可以做引體向上訓練背部肌肉群,做卷腹、平板支撐訓練腹肌等。


滄海人間


關鍵是你是一組做到力竭呀?還是分幾組都做到力竭呀?

你要是就一組做到力竭,那肯定是沒啥效果的!要有酸脹感才出鬼了!你要是組多的話,每組都到力竭那就應該有感覺了,如果沒有,第二天再複習下感覺就來了,比如頭一天俯臥撐6組,第二天做一組到力竭,感覺就來了


老虎愛跑步


那麼練的時候,是如何力竭的?是一組做了若干次力竭?還是練到最後力竭?練俯臥撐是哪個部位力竭?是胳膊?肩膀還是胸部?深蹲又是怎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