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智能雲架構頻繁調整背後,是百度對雲市場不變的野心

在這個“多事之春”,巨頭企業的每一個舉措都會格外引人關注。最近,百度智能雲就動作頻頻,讓人不得不去思考這背後代表了什麼?

三個月內兩次升級 調整早就有跡可循

3月11日,百度CTO王海峰發佈了題為《‘新基建’號角吹響 智能雲一往無前》的內部郵件,宣佈“對百度智能雲事業群組(ACG)進行組織架構調整,通過扁平化管理,提升組織效能,以加速百度智能雲發展。”

百度智能雲架構頻繁調整背後,是百度對雲市場不變的野心

在郵件中,王海峰表示:“以人工智能、5G、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科技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蓬勃發展並加速落地,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新引擎。在近期的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我們已經看到百度AI、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服務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價值。”

組織架構調整後,百度智能雲的雲計算、智能金融、智能客服、渠道生態等業務的負責人直接向王海峰彙報,尹世明、張志琦將另作安排。尹世明和張志琦分別為百度智能雲總經理和副總經理,是百度智能雲業務的原一線負責人。王海峰表示,特別感謝尹世明、張志琦為百度智能雲發展所做的努力與貢獻。

此前的1月,百度曾對AI體系進行組織架構升級,將原來AIG(AI技術平臺體系)、TG(基礎技術體系)、ACG(百度智能雲事業群組)整體整合為“百度人工智能體系”(縮寫為AIG)。新AIG包含技術中臺群組(TPG)和智能雲事業群組(ACG)兩大群組,繼續由百度CTO王海峰負責。

在今年剛剛過去的三個月,百度智能雲兩次升級,而這頻繁調整背後,其實早就有跡可循。

去年3月,負責百度智能雲業務的原百度總裁張亞勤宣佈將於10月退休,百度智能雲這一曾與張亞勤聯繫緊密的業務便開始經歷密集調整。

同年5月31日,百度晉升高級副總裁王海峰為百度集團首席技術官(CTO),同時繼續擔任AI技術平臺體系(AIG)和基礎技術體系(TG)總負責人。

2019年9月,智能雲與CTO體系融合,公司副總裁、百度智能雲總經理尹世明攜團隊向集團首席技術官王海峰彙報。

隨後便是今年1月AI體系架構升級和剛剛發佈的ACG組織架構調整、尹世明和張志琦另作安排。

架構調整是為了更好迎接“新基建”大潮帶來的產業智能化加速機遇?

在內部信中,一定程度上,王海峰將此次ACG組織架構調整歸因於“新基建”號角吹響。

自2020年開局以來,既是基礎設施,又是新興產業的新基建被頻頻提及。作為信息化經濟的基礎設施,新基建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與“舊基建”相比,其最大特點在於支持科技創新、智能製造的相關基礎設施建以及針對“舊基建”進行的補短板工程。對此,能提供強大算力支撐的雲計算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國泰君安證券研究在此前報告中將其與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規劃為新基建的內核層,將其視為是數字、信息經濟的六大支柱之一。

百度智能雲架構頻繁調整背後,是百度對雲市場不變的野心

既然作為支柱性基礎設施,那麼,對於任何有雄心在新基建時代大展拳腳的科技互聯網公司而言,雲計算都是不可能會放棄的領域,對於百度而言,同樣如此。

事實上,早在2019年9月百度智能雲組織構架調整時,李彥宏就曾明確說到:“公司將進一步升級“雲+AI”戰略,進一步提高百度智能雲的戰略地位,將百度AI的領先能力更高效地向產業界輸出,讓百度成為引領人工智能工業化大生產的關鍵力量。”

此番,在新基建的背景下,百度再次對百度智能雲事業群組進行組織構架調整,由CTO王海峰實現扁平化管理,進一步提升百度智能雲戰略地位的目的不言而喻。

百度智能雲不斷調整的背後,應該不會醞釀所謂的雲業務大撤退,而是對雲市場依舊充滿野心,但近幾年它的發展,總讓人有種慢了半拍的感覺。

就以最近的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為例,雖然王海峰表示“我們已經看到百度AI、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服務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價值”,但事實上,藉助“遠程復工”以及“停課不停學”風口,免費的阿里旗下移動辦公應用“釘釘”2月5日首次超過微信,躍居蘋果App Store排行榜第一,同時騰訊會議、企業微信也各有成績。在其他家風生水起之際,2月11日,百度才帶著免費方案姍姍來遲,宣佈百度Hi企業智能遠程辦公平臺對外開放,並免費為湖北等疫區企業提供高清音視頻會議、企業雲盤、企業IM和應用中心平臺等多項服務,滿足疫情期間不斷增長的遠程辦公需求。

而從對雲市場的整體佈局來看,直到2016年,百度才正式對外發布“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三位一體的雲計算戰略。而早在2009年,阿里雲便對外發布,在BAT當中,搶了頭籌。相比阿里,騰訊在雲市場同樣晚了一步,直到2013 年09 月騰訊雲才面向全社會開放。

阿里、騰訊、百度佈局的先後,也使得三家收穫到不一樣的成績。

從財報數據角度來說,阿里巴巴集團發佈的2020財年第三季度(截至2019年12月31日)財報顯示,由於來自公共雲與混合雲業務的收入貢獻均實現增長,雲計算的季度收入同比增加62%至107.21億元,單季收入首次超過100億元。

百度智能雲架構頻繁調整背後,是百度對雲市場不變的野心

與阿里巴巴實打實給出單季雲計算收入不同,騰訊2019財年Q3財報在Q2“隱瞞”騰訊雲收入後,只放出同比增長80%的數據。

騰訊起碼有同比增長80%的真實數據,在百度2019年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百度的披露更加虛化:“百度智能雲營收穫得了兩位數增長,利潤率大幅提高。”同時表示這已是百度智能雲連續五個季度取得的高速增長。但具體增長了多少,外界不得而知。

去年2月,據《財經》消息稱,百度雲2019年營收目標計劃達到百億元,要相比2018年的約33億元營收同比增長203%。同年7月3日,在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副總裁尹世明公佈了百度智能雲最新數據:國內雲廠商中單季度營收突破10億用時最短,市場份額排名一個季度提升一位,在2018年第四季度為國內第五,在2019年第一季度已成為國內第四。

不過,百度智能雲不斷調整的背後,可以想象,它有可能並未完成既定目標。

從全球市場份額來說,IDC發佈的“2014-2019年全球雲計算市場增速報告”,表示阿里雲已成為全球第三大雲計算服務公司。同時,Canalys發佈的報告顯示,亞馬遜、微軟、谷歌和阿里雲佔據了全球60%雲服務市場份額。

雖然阿里雲排名略有不同,但其在全球雲計算市場排名靠前是毋庸置疑的,而騰訊雲、百度雲均未有表現。

不過,在國內市場,百度雲的發展似乎還不錯。根據IDC發佈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年第三季度跟蹤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規模達144.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62.2%。其中百度智能雲的IaaS增速達到75.5%,IaaS+PaaS增速超過了80%,整體領先於行業水平。

同時,在其先前發佈的《IDC MarketScape: 2019 中國AI雲服務市場廠商評估》中:百度智能雲憑藉著在AI技術、市場和商業上的優異表現,在能力和戰略兩個維度都處於領先地位,位居領導者象限最上方,在中國排名第一。在計算機視覺這一細分領域上,Forrester中國計算機視覺最新報告顯示,百度智能雲在數據、開發、解決方案等8個維度顯著領先阿里雲、騰訊雲和華為雲等中國其他廠商。

2017年夏末,在百度大廈的一間會議室內,面對來訪者,張亞勤曾對百度雲的未來充滿自信和期待,他認為:”在中國至少有三朵雲,BAT都能做成,每家都不一樣。”

很顯然,多次架構調整後,百度智能雲依舊充滿野心。有變化才有進化,也許百度智能雲未來能夠後來居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