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说花木兰不是真的爱国,这种说法正确吗?

轉身呐喊妳


首先我觉得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把历史环境,背景,当时的文化代入进去评价。

中国人的家是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属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国家就是一个大的利益共同体,国家的利益能不能体现出个体家庭的利益是老百姓爱国的基本动力。国是大家的国,是我们新中国老百姓的普遍认识。而古代中国老百姓阶层国家利益共同体的认识是不够的,这是普遍现象。

当然代父从军是爱自己的家,某种程度上花木兰就是爱自己的国家。不能简单的去要求她直接从国家层面去理解这个从军的义务。


无色无界


这位语文教师独辟蹊径,从另一个侧面说木兰不爱国是有一定道理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朝鲜卑族逐渐统一了北方,各诸侯国连年奋战,劳动人民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文中说“可汗大点兵”一句,正说明了这一残酷社会现实。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木兰不是主动去请愿当兵,而是她考虑到“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而统治者的征兵是非去不可,强制性的,木兰考虑到父亲的年迈而不得不才“从此替爷征”的。这实际上无情的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统治者经常抓壮丁,补充军队,人民苦不堪言,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更突出表现了木兰为了父亲及亲人的安危毅然决然从军的果断、勇敢的品质。从“旦辞爷娘去,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些话语中,也写出木兰在去战场的途中始终牵挂的是她的父母,始终牵挂的是父母的安危,表现了她只要父母身体健康长寿,自己遭受多大的苦难也无所谓的心理。以致与战争结束“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战争取得胜利结束了,对于战功赫赫的木兰,天子想要重奖赏幸存的战士,于是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她不要,只要的是能早日见到自己的爹娘和亲人,只希望能早日见到自己熟悉的故土及乡邻,所以她毫不犹豫委婉拒绝了皇帝的美意,这个最低的愿望天子当然是一定会满足她的,这充分表达了木兰爱父母胜过爱一切的思想感情。所以全文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木兰爱父母、爱家的思想,间接地表现了木兰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思想感情,爱父母、爱家就是爱国!这一思想与课文的中心不冲突不矛盾,爱国爱家就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所以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木兰并不是真的爱国。









知名看淡


你好,善于质疑,那怕是老师的观点,也要有自己的思考。这种精神值得肯定,赞一个。

老师说的有道理。

从作品的重心来看,作者主要想表现的是木兰孝的一面。

木兰从军的主要思想动机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她主要是觉得父亲年龄大了,想孝敬父母的。

木兰从军途中也是想着父母。她虽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是,这从侧面也说明他内心还是想着“爷娘”——父母。

征战归来后,她也是希望“送儿还故乡”,与父母团聚。

所以说,整个作品重点是表现木兰孝的一面。


但是,要说木兰不爱国,也太片面。

爱国是有多种表现的。

爱家、孝敬父母难道就不是爱国的一种表现吗?

只能说《木兰诗》重点想表现木兰孝顺的一面,面不是爱国的一面。

但这不能说她不爱国。


九哥朱建文


语文老师说花木兰不是真的爱国的说法应该这样理解:花木兰本是闺中女子,何曾想过厮杀沙场、报效国家?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汗点兵册里有木兰父亲的名字,木兰父亲年老体弱,木兰又没有哥哥,出于对父亲的怜爱,木兰逼不得已而痛下从戎决定。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首耳熟能详的南北朝民歌,诗歌为我们塑造一个具有勇于担当重任,不慕高官厚禄,报效祖国,英勇善战,孝敬父母,机智聪明,勇敢坚强的木兰形象。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帼国英雄又是平凡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正是这些优秀品质,让人们记住了木兰,喜爱木兰这个形象。现在我们大家来欣赏《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巿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叶孤帆行万舟


花木兰,既爱家又爱国!

评价一个人要全面考量。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把他放在当时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结合时代背景和他的行为举止,全面衡量。

一、花木兰爱家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彰显出一位居家女子的劳作身影。由此可见,木兰是位勤劳的人,作为女儿,她纺花织布,辛勤耕耘。

征战十二年,归来回家,一展女子娇媚风姿“推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简短四句勾画出木兰回到家,走近自己闺阁的欢快景象。可见木兰是一位爱生活,爱美丽的女子。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由于可汗点兵,迫使木兰父亲出征打仗。而父亲年迈,弟弟年龄小,木兰暗暗思量,决定替父从军。这体现了木兰对父母的孝。

(拍摄于河南省虞城县木兰文化广场)

二、花木兰爱国

一旦决定替父从军,机智的木兰乔装打扮,以飒爽英姿的男儿,准备好一切去远征,达到燕山,与胡人作战。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由此可见,战斗的惨烈。战争结束,木兰凯旋而归。“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句话交代木兰出征一共十二年,其间大大小小战役有多少场,死伤多少人,取得胜利何其艰难。由此可见,花木兰的爱国情怀。

而且,花木兰为国征战,不求回报。“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国家需要时出征杀敌,战争胜利后不求高官厚禄的高风亮节、宽大胸怀,有几人能做到?

虽然,花木兰是新征兵被迫替父从军,但她在战场上的表现,以及胜利归来不图名利的洒脱做法,足以证明她不仅爱国,而且爱得很纯粹。

综上所述,花木兰是一位富有“忠孝节义”之人,是一位既爱自己的小家,又爱国家!

(虞城县木兰镇的木兰祠)

附:人们认识花木兰源于“木兰辞”。文字记载花木兰替父从军,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被称为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中国古代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河南省虞城县木兰镇有“木兰祠”,建于唐代,后来多次修复。木兰祠中有两通祠碑,记载着花木兰身份,受封“孝烈将军”的确认,和《木兰辞》文。一九九九年,木兰祠被河南省宣传部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零零一年,被批准为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二零零八年,被列为第五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逢庙会,前后三天时间,苏鲁豫皖方圆百余里群众都来拜祭花木兰,祭拜英烈,进行商品交易。每当此时,木兰祠车水马龙,很是热闹。

若有兴趣可以来河南省虞城县木兰镇游览木兰祠,感悟木兰文化,传承木兰精神。

(图片拍自虞城县木兰文化广场)


靜听花解语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初衷的确不是爱国,但从她出征那刻起到奋勇杀敌把十数年青春抛洒在战场上,直至凯旋回国,她的所有行为都是在爱国。


由花木兰的故事我想到疫情期间火爆网络的大连哥。

本是不小心滞留武汉的个人失误,他没有坐以待毙,先为解决个人生存而努力,这个阶段是一个普通人的生存本能。接着,他想到去做志愿者,从网上搜各种消息,关注“包吃包住”的志愿工作。终于,他找到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负责清理生活垃圾的工作。他乐观面对困难、尽职尽责地做好清扫工作,还热心地帮助别人,受到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好评,也渐渐为我们所知。

疫情期间大连哥勇敢上战场,无惧无畏,乐观从容。就因为他的初衷只是求生存,我们就说他不是英雄吗?看到他接受采访时很实在地说自己就为了找包吃包住的工作时,电视前的我钦佩之心丝毫不减。


爱国、成为英雄,伟大的行为、伟大的身份有多少是踩着高度、喊着口号去实现的?他们都和我们一样曾是普通人,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几次契机,只是我们很多人站在原地,少数人退后一步,而另一些人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最终和我们普通人不再站在同等的层次。

我初中时学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课文,文言文朗朗上口,简洁干脆,读不出情绪,只能靠自己体会。但我那时的理解力没有读出其中的艰辛不易,只想到那该是战场版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多么好玩。待我长大,真正读过战场的危险和残忍,大漠黄沙不是壮美是凄凉,枕戈待旦是惊心动魄不是观星听风,我才懂了花木兰的伟大。

她为父尽孝,束起青丝也束起小女儿的娇柔,跨马执剑,远离家乡,去祖国的河山尽忠爱国,这些远非不易二字就感慨得完的。


张晴柔


花木兰(412年-502年),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人,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民族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历史背景: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

扩展资料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一棵扎了根的杨树


感谢您的提问!

大家好以下是我的分享与观点,希望可以在以后的道路上帮助到大家:

1:花木兰作为一个女子,你想在男人的军队之中生存谈何容易?

只要是人都会吃喝拉撒睡。你想她睡觉不是睡的大通炕,永远只是睡的个人单间吗?

他去个人方便的时候,难道永远也只是单人洗手间吗?

所以他要一直隐瞒自己的真实性别和身份。是属多么的不容易。换作现在的任何一个女子,你觉得轻易能做到这一点吗?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一段描写花木兰准备行装,踏上征途,以及征途的凶险。表现花木兰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3: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就像岳飞,霍去病不是民族英雄一样,他们打仗的对象都是在国内,属于中华民族内部部族间的战争。

在古代国家概念还不是特别成熟,大家心里有的就是家族概念,另外当时的战争也是各个部落或地方政权的战争,不能算的上外敌。

花木兰替父从军主要歌颂的是她的孝顺,英勇,爱国话也是现在概念中的小国,部族的概念。

4:征战十二年,归来回家,一展女子娇媚风姿“推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简短四句勾画出木兰回到家,走近自己闺阁的欢快景象。

可见木兰是一位爱生活,爱美丽的女子。“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由于可汗点兵,迫使木兰父亲出征打仗。

而父亲年迈,弟弟年龄小,木兰暗暗思量,决定替父从军。这体现了木兰对父母的孝。

5:我们来看木兰替父从军前的心里状态“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为什么决定了替父从军,心情却平静如水呢?

我们接着看“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原来木兰并非是心无杂念,而是充满了对父亲的担忧,心里放不进其他的事情。

为了保全年迈的父亲,木兰毅然决定替父从军,从此随军征战四方。

以上是我的个人分享与观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彼一如我263


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对爱国这个概念做出界定,我的理解是,爱国=爱国情感+爱国行为,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在此理解之下,我们来分析一下花木兰的动机和行为是否符合爱国的标准。

传统意义上,认为花木兰是爱国的,这主要是从她的爱国行为来看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从这个角度来看,木兰的行为毫无疑问是爱国的。

那么,问题就集中在花木兰的动机和情感上了,花木兰的爱国行为是否是由爱国情感促发的?

《木兰辞》开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细细体会就能发现,当战争爆发时,木兰对战争本身是“无所思”的,唯一令她牵挂的是他的父亲,父亲被征召,让木兰心神不宁,让她坐在织机前叹息不止。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之后,她选择“从此替爷征”。短短几句,透露出一些信息:第一,她对于为国效力没有强烈的主观愿望;第二,她出征的唯一动机是不让她的父亲陷入困境,如果小家不受威胁,她是不会为国家出力的。

再看后文,“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出征时,内心是一往无前的吗?不是的。诗中说“不闻爷娘唤女声”,却反复提及,说明小家始终魂牵梦萦,而眼前的黄河怒涛和燕山胡骑令人烦扰,似有“赶鸭子上架”之感。

战胜归来,花木兰最牵挂的还是小家。“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一部分,我们可以说花木兰淡泊名利,更可以理解成她不愿日后东窗事发,选择的一条退路,而放弃了继续为国家做贡献的机会。可见,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以及木兰自己的观念还是有局限性的。

最后,当木兰回到家里,“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过去的十年峥嵘岁月,对木兰来说不过是一场梦,比起负重前行,以身许国,木兰更享受小女儿家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所以,在我看来,花木兰有足够的爱国行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却没有足够深厚的爱国情感,只是在小家的安危受到威胁时才被迫上阵杀敌,她的内心是以小家为中心的。所以说花木兰爱国,是不合适的。


小书叔


说花木兰不爱国,是你语文老师的一家之言。同时也是你语文老师对《木兰诗》理解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判断一个人爱不爱国要从他(她)的思想、初衷、行动、贡献各方面考虑。还要考虑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国家。不能从单方面定论。

花木兰从军是否爱国 ,从《木兰诗》中就能体现出来。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从这里可以看出国难当头, 军情紧急,十二道军书,接连下达,赴国难,御外辱刻不容缓!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国难当头,父亲年迈,不能为国效力,又无长兄,我愿替父出征,抵御外辱。这一段表达了花木兰替父从军,勇赴国难的决心。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一段描写花木兰准备行装,踏上征途,以及征途的凶险。表现花木兰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一部分是写花木兰的军事才华,抓着战机,万里飞渡 ,翻越高山如飞的军事技能 。以及“朔气传金铎,寒光照铁衣。”激战场面。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写花木兰出生入死,战胜敌人,保家卫国胜利。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一部分写花木兰不贪图荣华富贵,不求高官厚禄的高尚品格。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一部分写花木兰回到家乡后 ,家乡亲人迎接英雄的情形,以及家乡亲人看到英雄回来时喜悦的心情。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一部分写花木兰还原女儿妆,从一个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战士,便成了一个美丽女子 ,过起了平淡的百姓生活!

《木兰诗》写了,花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这就是说花木兰是一个爱国的巾帼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